03 中國社交媒體發展歷程(社交媒體的發展歷程)

时间:2024-06-02 07:45:08 编辑: 来源:

足大規模用戶的各種復雜應用與海量數據交互,引領新一代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并且通過技術創新滿足了用戶更深層次的需求。

人人網是由千橡集團將旗下著名的校內網更名而來。2009年8月4日,將旗下著名的校內網更名為人人網,社會上所有人都可以來到這里,從而跨出了校園內部這個范圍。人人網為整個中國互聯網用戶提供服務的SNS社交網站,給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個互動交流平臺,提高用戶之間的交流效率,通過提供發布日志、保存相冊、音樂視頻等站內外資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個功能豐富高效的用戶交流互動平臺。

朋友網原名QQ校友,是騰訊公司打造的真實社交平臺,為用戶提供行業、公司、學校、班級、熟人等真實的社交場景。2011年7月5日,騰訊公司正式宣布旗下社區騰訊朋友更名為朋友網。 

新浪微博是一個由新浪網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務的類Twitter網站。用戶可以通過網頁、WAP頁面、手機短信、彩信發布消息或上傳圖片。新浪可以把微博理解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話博客”。您可以將您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寫成一句話,或發一張圖片,通過電腦或者手機隨時隨地分享給朋友,一起分享、討論。您還可以關注您的朋友,即時看到朋友們發布的信息(字數140字以內)。 

總體來說,中國社交網站在此階段經歷了爆炸式的發展,至今形成了多家并立的局面

3.對國內社交網絡的未來發展的展望

社交網絡將繼續促進信息的自由流動,促進社會的進步,在和用戶交互的過程中促進人影響人。

社交網站正在成為以人際關系為聯接的互聯網互動應用的集成平臺。在不久的將來,由于社交網站學生和青年白領這兩部分數量占優的網民用戶群體的特殊需求的滿足及社交網絡的病毒式營銷、口碑相傳的推廣方式,將推動中國社交網站用戶的爆發式增長。由于添加了互動游戲,娛樂類社交網站的高頻次游戲應用將直接影響網站的使用頻率,將使用戶具備更高的用戶黏度。最終實現網站和用戶雙方的可延續價值更大化。

由于社交網站的流行,它所帶來的商業價值也是各大商家的必爭利益,因此社交網站的熱行亦將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目前數據顯示,中國Top50 位的SNS 站點中,其中36 個SNS 站點部署了頁面廣告。廣告是目前SNS網站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在未來,除了第三方個人和公司聯合平臺開發商繼續開發插件并聯合運營外,SNS 站點還有可能聯合專業的網頁游戲開發商聯合開發并運營,實現更大的盈利。

由于社交網絡基于對用戶真實身份的營銷,SNS網站的精準完全基于網站用戶的真實性,作為真實關系網絡延伸的SNS網站會員的信息真實度較高,同時我們也可以依據用戶信息和朋友圈子去判斷一個用戶的真實程度。因此,任何網友都可以輕易地了解到每一個用戶的基本用戶屬性,也可以從用戶的使用行為中分析得出興趣、經歷、偏好、朋友圈、購物記錄,從而用戶的隱私就被暴露無遺。隨之出現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些掌握的用戶人口統計和行為信息進行不法活動。

云服務、移動計算和社交網絡等技術將走向成熟并相互交融,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主流平臺

過去幾年來,轉型一直是IDC(國際數據公司) 年度預測的主題。這一次,迫于全球經濟衰退的壓力,一波顛覆性技術的浪潮已經形成,并在逐漸發展壯大。IDC預計,在2011年及以后的時間里,云服務、移動計算和社交網絡等技術將走向成熟并相互交融,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主流平臺,無論對IT業還是其所服務的其它行業均是如此。

“2011年,我們預計這些轉型技術會發生重大轉變,即從初步接納狀態演變為初步主流態勢。”IDC高級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Frank Gens說。“因此,我們將會看到,IT行業的活動會越來越多地圍繞著這個下一代主力平臺的構建和采用來展開,其主要特點為移動、基于云的應用和服務交付,以及社交業務和林林總總分析手段的價值發掘。這種平臺的變遷將會在另一個 IT 支出得以強勢回升的年份飛速發展。 全球IT行業的支出也將得益于新興市場的加速恢復,它將占到2011年全球所有新增IT凈支出的一半以上。 

社交網絡具備更加實用的功能,富媒體化、多元化趨勢將更加明顯

網絡社交不僅僅是一些新潮的商業模式,從歷史維度來看,它更是一個推動互聯網向現實世界無限靠近的關鍵力量。

六度空間理論

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社交網絡統計數據 中國的社交媒體 騰訊社交網絡分析

2011社交共享發展趨勢

2010-2011年中國社交網絡市場研究報告 中國社交網絡走向何方

中國網絡媒體的發展歷程

中國網絡媒體的發展歷程

中國網絡媒體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互聯網在中國剛剛起步,人們開始嘗試將傳統媒體的內容搬到網上,以提供更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這一時期,主要以文字和圖片為主,用戶主要關注新聞和娛樂類內容。

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中國網絡媒體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時期。各大傳統媒體紛紛建立自己的網站,推出各類新聞、評論、財經、文化、科技等欄目,為用戶提供更豐富、更深入的資訊。同時,社交媒體平臺也開始嶄露頭角,微博、買粉絲等社交網絡逐漸成為中國網民的日常交流和信息獲取的重要渠道。

與此同時,網絡廣告也成為了中國網絡媒體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廣告商開始在網絡媒體上投放廣告,進一步推動了網絡媒體的發展。

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媒體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各種移動應用和社交媒體平臺層出不窮,用戶的信息獲取習慣也在不斷變化。因此,中國網絡媒體也在不斷探索和創新,嘗試將傳統媒體的內容與移動互聯網的特點相結合,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務。

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Inter買粉絲的最早起源于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買粉絲,該網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買粉絲成為現代計算機網絡誕生的標志。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制而發展起來的ARPA買粉絲網絡。最初,ARPA買粉絲主要是用于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這樣的指導思想:網絡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絡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絡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買粉絲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買粉絲的早期骨干網,ARPA買粉絲的試驗并奠定了Inter買粉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絡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買粉絲分裂為兩部分,ARPA買粉絲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買粉絲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買粉絲。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并將這些地區網絡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買粉絲于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買粉絲而成為Inter買粉絲的主干網。

NSF買粉絲對Inter買粉絲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買粉絲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絡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干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買粉絲的全部主干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干網相聯通。

Inter買粉絲的第二次飛躍歸功于Inter買粉絲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買粉絲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于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涌入Inter買粉絲,帶來了Inter買粉絲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Inter買粉絲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現狀

關于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 我國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為我國Inter買粉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ChinaPAC)。該網于1993年9月開通,1996年底已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2)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該網于1994年開通,1996年底覆蓋到30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和鄉鎮。我國的四大互聯網的骨干大部分都是采用ChinaDDN。

(3)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該網已在我國的8大區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節點,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

(4)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該網于1995年與Inter買粉絲互聯,物理節點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城市,業務范圍覆蓋所有電話通達的地區。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干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二期工程將八個大區間的主干帶寬擴充至155M,并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術,對ChinaNet進行了大規模擴容。目前,ChinaNet網絡節點間的路由中繼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國內總帶寬已達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國際出口總帶寬突破3Gbps。

關于中國Inter買粉絲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6.6-1993.3是研究試驗階段(E-mail Only)

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買粉絲聯網技術,并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這個階段的網絡應用僅限于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而且僅為少數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發展經歷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買粉絲) (Email Only)

第二階段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階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工程進入互聯網,實現和Inter買粉絲的TCP/IP連接,從而開通了Inter買粉絲全功能服務。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之后,ChinaNet、CER買粉絲、CST買粉絲、ChinaGB買粉絲等多個互聯網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互聯網開始進入公眾生活,并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