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國電影海外發行流程(國外電影引進國內的流程是怎樣的呢)

时间:2024-06-02 05:03:46 编辑: 来源:

,問題就來了;中國不缺懂電影的,亦不缺懂金融的,但是兩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同時又愿意干這行的少之又少。何況,要改變早已習慣傳統流程的電影工作者們的思路,并非容易的事情。如果生硬的在其中復制西方的規范化體系,勢必會造成很大的摩擦;而培養一批熟悉西方模式的電影工作者,并真正在電影圈中形成主流的操作模式,暫時還需要時間。實際上,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正在這么做,但遠未到相對成熟的階段,更別說收成季節了。

再次,是電影行業之外的其他行業和政策配套的問題。當然,這方面已經有很大的進步,比如,中國目前已經不缺乏院線資源,亦有很多專業化的發行和行銷團隊。但是這還不夠。

舉個例子,這幾年國內業界一直在討論的完片擔保或者說電影完工險的可行性。關于電影完工險(Completion Bonds)可以參見電影的完工保險在中國怎么實現?其中Raymond Wang律師和易筱昭的答案,在此就不再贅述。而電影完工險的重要性在于,該制度能夠對于投資者和制片方的利益同時有極大的保障。該制度在國外已經成為許多電影制作公司和投資人默認的規則,以至于很多導演團隊或者投資人在制片方沒有確認購買電影完工險之前,都不會簽署協議。而對于習慣了該模式的國外電影基金而言,驀然到中國這個相對不規范的市場,是很有難度的。而要電影完工險體制的建立,除了保險公司方面需要配合之外,更需要的是國內的制片方對于電影完工險或者說完片擔保的概念有透徹的理解。這又回到第二點所提到的規范化和人的問題上了。

中國本土電影自九十年代后,除了馮小剛的喜劇片以外,本質上是缺乏類似的穩定輸出的電影品牌。這類電影品牌的好處是,借助忠實的支持者和品牌效應,是極容易形成標準化和產業化的模式,形成穩定的商業價值;任一成熟電影市場都勢必有這樣的產品。而類似馮氏喜劇的壞處是,如果哪天馮小剛翹辮子了,這個品牌就結束了。而如007系列、漫威和DC的超級英雄系列,日本的寵物小精靈\柯南\哆啦a夢等國民動漫系列這樣的品牌,即使整個創作團隊換個一干二凈,亦仍然不會影響他們的商業價值。徐老怪寧可部分放棄品質,徹底更改主演陣容,也要把《神都龍王》拍出來的原因;某種程度,也是在試探市場風向。一個成熟的電影基金,不應該是滿世界的去找好團隊,好項目;今天投一部小妞愛情片,明天參與一部3D科幻片,這樣可能會一時盈利,但勢必不會長久。健康的體系,應該是建立一系列的穩定輸出的類型片和電影品牌。最好的例子莫過于Tyler Perry的Madea系列電影。這位仁兄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產出一到兩部班底固定,講述黑人社區故事的偏喜劇類電影,投資成本在500萬美金至2000萬美金之間,品質相對穩定,票房產出恒定在4000萬~5000萬美金左右的范疇。當然也有大爆的時候,例如09年二月檔的「Tyler Perry's Madea Goes to Jail」票房就超過9000萬美金;也有不景氣的時候,例如今年暑期檔的「Tyler Perry Presents Peeples」只收了900萬美金。但是,自05年起,這一系列電影已經產出14部,早已建立了恒定的受眾群體,固定的院線資源,可靠的制作團隊和有效的宣發模式;這樣的電影項目,投資的盈利預測是不難估算的,也更易于在投資者方向上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模式。類似的還有當年日本的「菊次郎系列」,獅門營業賴以成名的「電鋸驚魂」系列,馬上要出到第五部的「鬼影實錄」系列等等。

而我所了解的部分北美電影基金的運作模式,雖不至于投資固定的制片團隊,但他們會投資自己所熟悉的類型電影,驚悚片、動作片、喜劇片和愛情片都有一些專門的電影基金定向的投資和操作。因為這些電影的模式相對固定,成片質量有保證,預算可控性強,有穩定的受眾群,容易建立適合的分發渠道。

所以為什么有許多電影產業的業界人士總是喊著,中國缺乏的并不是票房大片,也不是國內外屢屢獲獎的「藝術電影」,而是中小規模的類型片。因為,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他們才是電影業界主力軍團。他們是制片公司真正的運營基礎,因為這系列的片子能有穩定收益,亦能夠培養可擔當大任的合適人才。這兩年大熱的James Wan早年不正是電鋸驚魂的導演和制片。

回到中國,為什么發展類型片在當下并不容易。一是缺錢,太多投資者要么只愿意投入小成本電影試圖再創一個泰囧或者北西,要么則是盯著大導大團隊和大片,生怕沒個兩億成本就砸不出票房。既然國外有資金愿意搞,又回到此前的問題,缺人。每一種類型片,導演以降,還需要大量的熟悉類型片的制作團隊和宣發團隊,如此就是一大波人的訓練和實踐。而再往下,就又提到中國的從業者的培養體系之問題了。(這一點我是真半句說不出,最好請教幾位真正的業內從業者)。

總結以上。為什么國外電影基金在當下投資中國電影難度很大,一是中國電影市場盈利模式單一;二是中國電影制片體系還未規范化和標準化,說到底是電影業界人士的意識問題;三是電影之外其他行業的配套尚未成熟;四是電影基金的健康發展方向,定向的發展電影品牌和類型片在國內時機尚未成熟。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一時未能盡表。以上各大難題并非不能解決,甚至其中有很多已經在改進的路上;但凡事都還需要時間和積累。

身為非電影行業從業者,只是從圈外人士來說這些問題,我知道其中錯漏多多;但以上也是我個人這些年關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以及近來工作中向諸位從業者老師們請教的些許總結。如其中有太多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們不吝賜教。

推薦閱讀好基友為夢而生老師的這篇:在電影技術方面,美國究竟比中國先進多久?

利益相關:本人及所在機構亦在運作一個定向投資好萊塢類型片的電影基金項目。

還是花點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本人正在運作的電影基金項目吧,亦可作為答案的參考。(如果要轉載的各位可以不用復制以下內容)。知乎團隊如覺得以下內容不適宜,我亦會刪除配合。

該項目是與好萊塢專門從事動作片和驚悚片制作的電影公司合作的;因此,定向投資的亦是以上兩類影片。目前已經確定的參與該電影基金項目的團隊如下:

1. 300勇士的制片人Mark Canton將擔任首5部電影的制片人;

2. 好萊塢第二大經紀公司William Morris Endeavor Entertainment(WME,威廉莫里斯經紀公司)將擔任電影的選角并提供部分主要制作團隊成員

3. 該制片公司兩大股東之一包括了盛智文先生,此人亦有「蘭桂坊之父」稱號,同時曾擔任香港海洋公園主席。

4. 該制作公司此前亦曾制作一系列包括杰森-斯坦森,杰夫-龍格爾,尚格云頓等動作明星的系列動作片,及包括美國怪談在內的一系列中小成本驚悚片。

而與投資者的模式包括:

1. 固定的年收益率,及資金的優先收益權(亦有簡稱優先劣后);

2. 所有電影都將購買電影完工險;

3. 基于已獲得固定收益,投資者的后端收益相應比例較小;

4. 投資者如果不退出電影版權,將根據商定比例持續獲得電影此后的收益分成;如若選擇提前退出,亦可要求基金以合適價格買斷此后全部版權收益權;

5. 定期的財務報告以及關于電影項目的電話會議;隨時到片場監督拍攝的權限;

6. 投資姓名將列入電影制作人名單中,投資人可對電影制作的重大決策有發言權,但避免涉足到具體的細節安排中。

我們在設計整個基金方案的時候,力圖將投資者的風險降低到最小;同時通過投資模式熟稔的電影類型片,以期更易控制電影制作過程,提供相對穩定的回報。同時,也盡可能的將投資人適度的從電影制作的流程中隔離出來。所期望的,依然是「電影的歸電影,財務的歸財務」。

又有一條分割線

最后說一些理想主義的話:我個人并不是學習電影專業出身;只是因為真心熱愛電影這件事情。從小到大看過的電影少說有大幾千部,大學時期也把圖書館能夠借閱的幾乎所有電影類相關書籍讀過一遍。這次電影基金項目,按說其實是我毛遂自薦才獲得參與的機會。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我是希望能夠借此機會,能夠更深入的接觸電影產業。也許有人會說,「拿著國人的錢,去投資洋人的電影,說甚英雄。」但是從這個項目開始談判至今,以及我與一些圈內人士接觸所獲知的一些行業情況,我深知好萊塢的這套成熟體系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有太多。我當然也期望著能夠通過這次的運作和學習,能夠真的熟悉這套體系;并且,或許在將來能夠回頭來為中國電影行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