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商品貿易占gdp超過1(工業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如何計算)

时间:2024-06-01 04:14:31 编辑: 来源:

進行分析。與對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分析相比,對經濟運行變動特點進行分析更偏重于對經濟運行質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說明增長波動的特征,即所處經濟周期的階段特征;二是經濟結構的動態比較,說明經濟結構的變化過程和趨勢;三是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說明物價總水平的波動與通貨膨脹狀況,并聯系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等,說明物價變化的特點及其對經濟運行主要方面的影響。

①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實際上就是對經濟周期的分析與判斷。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里,經濟增長具有周期性。這種周期性反映了國家總體經濟活動的一種波動,每個周期由大量經濟活動幾乎同時的擴張與隨之而來的普遍的收縮、蕭條與復蘇等階段組成,并且這種波動重復出現。

一般來說,經濟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繁榮時期,即經濟活動擴張的或向上的階段;衰退時期,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蕭條時期,即經濟活動的收縮的或向下的階段;復蘇時期,即由蕭條轉為繁榮的過渡階段。判斷整體經濟處于哪一個階段的主要依據是一個國家的投資規模、工業產量、銷售量、資本借貸量、物價水平、利息率、利潤率與就業率等經濟指標的變動。

對經濟周期的研究經歷過兩個階段,即傳統經濟周期階段和現代經濟周期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方市場經濟各國的經濟周期表現為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經濟周期統計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絕對水平的統計指標基礎上。但是本世紀30年代西方大蕭條之后,國民經濟的發展較少出現原來那種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據此有人認為西方國家經濟周期消失了。然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雖然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在消失,但相對水平即經濟增長的經濟波動卻存在。為了區別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周期,定義了傳統經濟周期和現代經濟周期的概念。

傳統經濟周期,又稱古典經濟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收縮、蕭條、復蘇是在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過程中循環的。現代經濟周期,又稱經濟增長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衰退、蕭條、復蘇是在相對水平即增長率指標基礎上來測度反映和分析的經濟波動過程。

在現代經濟周期中,其四個階段的區分已經不很明顯,不過繁榮階段與衰退階段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通過對前面所講的幾個指標的動態比較,可以發現在繁榮與衰退兩個階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現:繁榮階段,國民經濟活動發展到比較高的狀態,各行業都欣欣向榮,新行業、新企業紛紛建立,老企業進行更新、開拓,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產品種類、產量都呈上升趨勢。同時,總體市場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銷售量猛增。工商業企業迅猛擴張,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因而信貸規模趨于膨脹,資本借貸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對資金的需求擴大的同時,對另一生產要素--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擴大,因此,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下降。企業盈利增長,利潤率提高。

衰退階段,整體經濟收縮,各種經濟活動都開始衰退,市場需求銳減,產品滯銷,各企業被迫縮減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工業產量與銷售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資金與勞動力的需求的相應減少,資本借貸活動收縮,失業率上升。企業利潤率普遍下降,部分企業甚至倒閉關門。

經濟運行這種潮汐般的漲落對投資者的影響非常大。對投資者來說,能否識別整體國民經濟處于哪個階段,能否預測經濟循環將在何時轉到下一階段,這對于其資金的投入方向、規模等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各種行業受經濟周期循環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業受其影響很大,當循環處于繁榮時期時,它們隨之繁榮,而在循環轉向衰退時它們也隨之衰退;有些行業受循環的影響則較小。

前者一般包括生產奢侈品、裝飾品或一些耐用消費品的行業以及旅游業等需求彈性較大的行業,因為對這些行業的消費主要視收入狀況而定,收入高時就多消費,收入低時就少消費或不消費。因此,在經濟繁榮時期人們對該行業的需求就高,該行業的利潤率也高;而衰退時期需求減少,行業利潤也降低。投資者在經濟繁榮階段或由復蘇向繁榮的過渡階段中就應該選擇這些行業投資,以分享其在繁榮時期的豐厚收益;在衰退時期或由繁榮轉向衰退的時期則應及時抽出資本轉向那些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主要包括兩類:

一類是增長型行業,即由于新技術應用或新產品開發所形成的行業,其產品由于采用了新技術,因而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功能強大或用途廣泛,價格也不一定很貴,易于為一般消費者接受。而且,作為新生事物,這些行業更有發展前途,具有很強的行業增長能力。投資于這類行業可以避免或減少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業增長帶來的利益。

第二類主要是一些生產人們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如飲食業、服裝業、醫藥業及公用事業等,其產品為人們生活所必需,需求彈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減少也不能因此而縮減對此類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時期投資于這些行業是比較穩妥的選擇,可以少擔風險。

當然,投資于這類行業,在繁榮時期很難獲得像前面所講的奢侈品業等與經濟波動密切相關的行業那樣的高額利潤。因此,如何妥當地安排投資資金,選擇最佳的投資組合,在盡量少擔風險的同時獲取最大利潤,仍需投資者把握實際情況,依據形勢的不同做出安排。關于這方面的一些技術與技巧將在以后章節中談到。

②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物價總水平是綜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指標。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國民經濟運行的狀態、國民經濟環境的變化、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等,都要通過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表現出來,而反映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的最直接的依據就是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一旦經濟運行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就會引起物價總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動。因此,對投資者來說,觀察物價總水平的變動為判斷經濟形勢的好壞提供了重要依據。

物價總水平作為反映宏觀經濟狀況的重要經濟變量,從變動的可能性而言,無非有三種:上升、下降和穩定。從實際變動情況看,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價格總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趨勢。因此,分析物價變動不能不聯系到通貨膨脹。

一般在沒有價格管制、價格基本上由市場調節的條件下,通貨膨脹與物價總水平上漲是同義語。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或者個別商品價格的上漲都不能算作是通貨膨脹,只有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的、普遍的上漲才能算作通貨膨脹。

既然通貨膨脹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那么,對通貨膨脹的衡量就可以通過對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幅度的衡量來進行。一般說來,常用的指標有以下三種:零售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

第一,零售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又稱為消費物價指數或生活費用指數,它反映消費者為購買消費品而付出的價格的變動情況。零售物價指數是由一國政府根據本國若干種主要日用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以及水、電、住房、交通、醫療、文娛等費用編制計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時期生活費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發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是根據商品批發價格編制而成的指數,反映一國商品批發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是按當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例如,我國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為45,006億元人民幣,而若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則為29,372億元人民幣。設1990年平減指數為100,則1994年的平減指數為45,006F29,372×100=153.2,說明1994年物價比1990年上漲53.2%。

以上三種指標在衡量通貨膨脹時各有優缺點,而且,由于這三種指數所涉及的商品和勞務的范圍不同,計算口徑不同,即使在同一國家的同一時期,各種指數所反映的通貨膨脹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需要選擇適當的指數。一般說來,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零售物價指數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據對以上指數的衡量,可將通貨膨脹按程度不同劃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爬行的通貨膨脹,即緩慢而持續的通貨膨脹,一般物價水平上漲率不超過10%;

第二類是奔騰的通貨膨脹,即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率達到兩位數水平;

第三類叫狂奔的通貨膨脹,即物價上漲率達到天文數字的通貨膨脹,這類通貨膨脹可能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崩潰。

具體地說,通貨膨脹一般以兩種方式影響到經濟: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以及通過改變產品產量與類型影響經濟。

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影響經濟表現在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一方面固定收入階層、撫恤金與養老金的領取者以及債權持有者將因此而蒙受損失,因為其貨幣所得并未隨物價上漲而增加,這意味著他們的實際所得或實際債權將會應之而減少;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業企業及債務人、投機者等將從通貨膨脹中獲得好處。企業將因產品價格比成本價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債務人將因貨幣貶值而減少其實際債務,投機者則因其預測到通貨膨脹的來臨而進行的投機活動而獲得收益。通過改變產品產量影響經濟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由于物價持續上漲使得生產成本上升,如果這種成本的升高不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那么企業就不愿生產,總體產量將會下降;另外,在較劇烈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進行產品或原材料的囤積比進行投資更能獲得利潤,因而將刺激企業進行投機活動,阻礙工業生產的發展。

二是不同商品價格上漲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說,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價格上漲最快,如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這就造成了投資主要流向那些價格上漲較快的部門,而非必需品生產部門等價格上漲較慢的部門盡管因物價普遍上漲而導致成本上升,但由于產品價格上漲速度慢而使得利潤下降,因此,投資就不易流向這些部門。

正因為通貨膨脹對經濟運行有這樣大的影響,那么投資者要進行投資就不能不考慮到通貨膨脹,就必須對通貨膨脹產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個大約的預測。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知道通貨膨脹是如何產生的。

對于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傳統的理論解釋主要有三種: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

所謂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是指通貨膨脹是由于經濟運行中存在過度需求所造成的結果。這種理論認為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是由于存在過度的需求"拉上"的,具體而言即由于貨幣數量的增長率超過了產量的增長率而引起了通貨膨脹,或者說由于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產品導致了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產品成本上升導致的通貨膨脹。持該種觀點的人認為在經濟中存在著某種壟斷力量而促使生產成本上升,從而將一般物價水平往上"推進",造成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即由于貨幣工資的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導致的通貨膨脹;二是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即壟斷經濟組織為追逐高額利潤,通過制定壟斷價格人為地抬高物價而造成的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一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在整體經濟中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但卻有相同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因此,當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高的部門貨幣工資增長時,就給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低的部門形成了一種增加工資成本的壓力,因為盡管這些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較低,但各部門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卻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價規則下,這一現象必然使整個經濟產生一種由工資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這一理論實際上仍是對前兩種理論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