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四川華西海外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招聘(晉商的育才文化是怎樣的?)

时间:2024-06-01 12:56:58 编辑: 来源:

>

重慶城市綜合交通樞紐(集團)有限公司 59

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 60

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 151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141

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 120

隆鑫通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17

重慶市重點工程建設拆遷開發公司 165

重慶長安群力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134

重慶美心米勒曲軸股份有限公司 147

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19

重慶市中迅機電儀表有限公司 152

重慶華泰空調設備有限公司 153

重慶市中基進出口有限公司 154

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工學院招待所 147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 139

重慶材料研究院 156

重慶糧食集團 116

重慶天原化工有限公司 149

重慶建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150

重慶長江軸承股份有限公司 155

四川頂級富豪的隱秘江湖

一、

在四川,如果說有一個姓氏可以縱橫百年,那必然是劉。

從民國時期的劉文輝、劉文彩,到改革開放之后鼎足而立的劉氏富豪:希望集團的劉永好兄弟、通威集團的劉漢元以及曾經的漢龍系劉漢。

在西南川野上,劉姓走在最前面卻也藏在最深處。

正如胡潤所言,自己最尊敬的中國商人是劉永行。第一是因為穩定,能夠連續10年登上百富榜的,只有三個家族,劉永行、劉永好家族是其中一個;第二是因為坦率,只有劉永行敢說自己的第一桶金是怎么賺來的。

在35年的沉浮飄搖中,劉永好家族用1000元搏到了近1000億的資產,建立起一個籠罩飼料、畜牧和化工等多個領域的龐大帝國,基業長青。

而用了38年時間的劉漢元,從魚飼料起步,到布局新能源,旗下的通威集團市值已經邁過了1000億元的門檻。

當然,還有深藏水底,自夸“從不失手,從來都是贏家”的劉漢,深耕西南已經多年。

四川頂級富豪的通天塔,在這里崛起,也在這里落幕。

二、

1978年,已經罹患肺癌的老革命劉大墉在嗅到一絲風向之后,將四個兒子喊到床前,叮囑道:“時代變好了,機會難得,你們要珍惜,要好好把握。”

聽到父親的囑咐,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劉永好四兄弟雖然很動心,但都有著不錯工作的他們對辭職下海這件事連想都不敢想。

也是在這一年,14歲的劉漢元剛考上眉山一所水產學校,為的也是“三年后得到一個鐵飯碗,解決戶口和房子”。

而小他一歲的劉漢還在老家廣漢讀書,因為家境貧寒,小小年紀的劉漢腦子里想的只有怎么多賺點錢幫母親補貼家用,滔滔大勢對他來說還很遙遠。

不過,劉永行兄弟的命門很快被家里的一頓紅燒肉翻轉。

1981年,為了能讓自己四歲的兒子吃上一頓紅燒肉,學過維修技術的劉永行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在家附近擺地攤幫人維修電器。

春節過后,劉永行數了數手里的錢,嚇了一跳,短短幾天居然賺了300多元,幾乎抵得上自己一年的工資。

這事讓四兄弟感慨萬千,徹底醒悟:時代真的變了!

一商量:既然修理無線電這么掙錢,我們為什么不直接辦一家電子工廠呢!

在一頓操作下,學計算機的老大劉永言、學機械的劉永好和擅長修理家電的劉永行很快造出了中國第一臺國產音響,取名“新意音響”。

不過,就當18歲的劉永好志得意滿地拿著音響找到當地公社提出開一家電子廠時,很快就被對方以“集體企業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理由潑上了一盆冷水,打發了回來。

三、

就在要打退堂鼓的時候,遠在浙江的魯冠球將自家價值2萬元的苗木作抵押,承包廠子創業的消息傳到了劉氏兄弟的耳朵里。

1982年春天,經過三天三夜的討論,兄弟四人做出了一個決定:集體辭去公職干個體,開辦養殖業。

本想著靠信用社貸款起步的四人在接連碰灰之后,只得通過變賣自行車、手表東拼西湊來1000元作為初始資金。

辦養殖業是大哥劉永言的主意,從養雞和養鵪鶉開始,四個人就這樣成立了新津縣育新良種場,開始攜手狂奔。

也是在這一年,分配到眉山縣水電局兩河口水庫漁場不久的劉漢元,對每月三、四十元的工資和編制開始厭倦。在一次下鄉安全檢查中,劉漢元在招待所吃到了“這輩子最為鮮美的清燉草魚”。

接待人員告訴他:“水庫是活水,而且水深,所以魚沒有土腥味。”

18歲的劉漢元動起了心思:四川人都愛吃魚,怎么才能吃到這種有鮮味的水庫魚呢?

不過,水庫魚生長速度不如塘魚,而且散養不易形成規模,劉漢元碰到了難題。

就在他摸著腦袋想破頭的時候,走向大道的劉永行兄弟通過計算機調配飼料和育種選樣技術,已經摸索出了一套生態循環養殖法,家禽質量不僅大幅提升,而且飼養成本降低了不少。

1983年底,四人一盤點,良種場孵了5萬只雞,1萬只鵪鶉,還帶出了11個專業戶,一年時間便破了萬元戶的門檻。

而此時,剛剛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的劉漢,不得不到廣漢化肥廠當焊工,但耐不住寂寞的他沒多久就辭職自己創業去了。

四、

三年之后,劉永行兄弟決定給養殖場換個更響亮的名字“希望”。

不過,危機卻悄然來臨。在將鵪鶉技術教給新津縣當地農戶后,當地養殖大戶們聯合成立起養殖合作社,不管是孵化率、產蛋率,還是飼料轉換率都和“希望”不相上下。

眼看著要血拼,劉氏兄弟頭上一片陰霾。

但恰巧此時一家名為“正大”的外資飼料公司(“正大綜藝”節目贊助方)進駐中國,靠著增肥技術占據了中國豬飼料的半壁江山。但“正大牌”豬飼料不僅價格貴,而且非常搶手,一料難求。

看到機會的劉氏兄弟決定轉型,1987年,四人投資了400萬元建立起“希望”科學技術研究所和飼料廠,并找到一批國內外專家進行研制開發。

為了徹底投身到新事業中,劉永行兄弟不留后路,忍痛將養殖場的十萬只鵪鶉全部宰殺。

1989年,經過兩年的研發,“希望牌”1號乳豬全價顆粒飼料正式推出市場。

此時,劉氏兄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怎么和已經享譽全國的“正大”競爭?

五、

就在劉永好們轉型的同時,為水庫魚頭疼的劉漢元想出了辦法。

在翻閱雜志時,劉漢元發現德國已經有網箱養魚的成熟技術,很適合在水庫這樣的水域進行規模化養殖。這樣養出來的魚不僅沒有土腥氣,而且速度比自然狀態下還快。

靠著自己攢下的200元和家里賣掉的兩頭豬,劉漢元也踏上了創業之路。

1984年,20歲的劉漢元將自己研制出的“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法”投入實踐,短短半年就賺回了2000多元的現金。

小賺一筆的劉漢元沒有藏著掖著,將技術毫無保留地教授給了當地村民,并免費向全國農民推廣。

被周圍人笑“腦袋傻”的劉漢元心里明白:網箱養魚根本沒啥核心優勢,自己沒法壟斷。倒不如擴大養魚群體,自己去做魚飼料,畢竟這不是普通人想生產就能生產的。

會養魚的劉漢元更會“釣魚”。

決心要干的劉漢元通過單位里的老師傅,找到專業養殖戶請教,兩年之后,終于研制出魚飼料的他在老家永壽鎮建起了一個魚飼料廠(通威飼料前身)。

1988年,憑借著質量和眼光,劉漢元的通威飼料一炮而紅,賺得盆滿缽滿。

也是在這一年,23歲的劉漢在連續倒賣木材和成品油之后,通過園林局的關系,在康定森林拉回了一批圓木,轉手一賣便拿到了翻倍的利潤。

六、

為了和“正大”競爭,靠賣鵪鶉蛋習得一身張貼小廣告經驗的劉永好在“希望”牌飼料面世之后,就立馬帶著小廣告下了鄉。

劉永好對廣告宣傳似乎是無師自通,他找人將自己想好的“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通過小廣告的方式貼遍了成都地區幾乎每家每戶的豬圈。

在農村的土墻上,用白漆醒目地刷上“吃一斤長一斤,希望牌奶豬飼料就是精”的大字,靠著精準的廣告投放,物美價廉的“希望牌”飼料迅速成為“正大”的勁敵。

接下來,“希望”和“正大”開始了一場價格拉鋸戰。先是“希望”比“正大”每噸便宜了60元錢,接著財大氣粗的“正大”咬著牙一跺腳直降100元,最后毫無壓力的“希望”干脆降價120元。

最終,“希望牌”飼料銷量同比增長三倍,開始坐穩全國豬飼料的第一把交椅,而落寞的“正大”則宣布退出成都市場。

1994年,《福布斯》首次公布中國大陸富豪排行榜,劉永好兄弟以6億人民幣的身家排在首位,躍升首富。

一年之后,劉氏兄弟正式出川,收購了30多家經營不善的國有飼料企業。不過就在轟轟烈烈之時,四兄弟突然被曝出和平分手的消息。

伴隨著“飼料熱”的風潮,劉永好四兄弟敏銳地發現,利潤率已經被壓得極低。

于是,四兄弟經過商議進行了一次家族重大產權歸屬:全國27家分公司一分為二,劉永好執掌西南,劉永行坐鎮東北。

同時,大哥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公司,專注于高 科技 領域的電子科研。

二哥劉永行拿著分到的20億投身重化工業,建立東方希望公司,在電解鋁行業扎根。

三哥劉永美則成立華西希望公司,繼續飼料業的老本行。

四弟劉永好則組建了新希望集團并擔任董事長,開始向飼料產業的上下游拓展。

在中國商業家族中,劉氏兄弟算得上少有的“和平分手”。

也是在這一時期,剛剛30歲的劉漢元將成立不久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