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國際服務貿易的限制主要表現為關稅措施對還是錯(急求:《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下列答案)

时间:2024-06-01 16:13:52 编辑: 来源:

易政策(1992-2001年)

1992年10月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對外貿易政策開始進行廣泛的改革。

中國在進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對關稅政策進行調整,1992年1月1日采用了按照《國際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調整的關稅稅則,并降低了225個稅目的進口稅率。其后進行多次的關稅下調,到1996年中國的關稅總水平已經下降到23%。(2)減少、規范非關稅措施,包括進口外匯體制的改革,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大量取消配額許可證和進口控制措施,配額的分配也轉向公開招標和規范化分配制度。(3)依據gatt/wto的規則對中國的涉外法律體系進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術法規、反傾銷條例等。

在出口促進方面的改革包括:(1)繼續執行出口退稅政策;(2)成立中國進出口銀行,扶持企業的對外出口;(3)采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4)成立各類商會和協會,并積極組織和參與國際性貿易博覽會和展覽會等;(5)大力發展出口援助等。

在這個階段,中國政府干預對外貿易的目的盡管與改革開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義觀念的影響,奉行“順差就是成績,順差就是目的”的“順差至上”的重商主義思想,不遺余力地從事賠本出口創匯。這種觀點應該說沒有脫離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等保守的觀念。但是,長期的越來越大的貿易順差雖然給中國帶來了某種程度的“放心”,也為中國“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

這10年中,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本指導理論實際上就是比較優勢理論,而且從靜態比較優勢理論開始向動態比較優勢理論轉移。根據靜態比較優勢理論,或者說是外生比較優勢,中國是勞動力豐裕的國家,有數字表明,中國勞動力的年均工資大約為1371美元,是美國勞動力年均工資的2.2%。所以中國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并鼓勵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自1996年開始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取代了傳統的紡織品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產品,表面上看中國已經走出了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這個圈子。但是,因為90年代全球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鏈的轉移,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生產中的一環,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主要進行的資源配置就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這里所說的廉價勞動力不等同于簡單勞動力,它包括跨國公司廉價地在中國雇傭高級技術人員和知識人員。這一點表現在兩點上:一是中國的出口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貿易、代工貿易為主,二是三資企業出口比重逐年在上升。

四、入世后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后)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為履行入世的承諾,以及適應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出現了大幅度的調整。對外貿易政策目標已經成為: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構造有利于經濟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的持續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在適度內外均衡基礎之上高速發展。由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國別結構以及所處的國內外政治經濟關系,決定著對外貿易政策的取向。

自1996年開始,機電產品的出口就已經占據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第一位,但主要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貿易或代工貿易,而且三資企業在進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所以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應傾向于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或者中國國內產業結構優化。

中國主要的貿易對象是美國、日本、歐盟、東盟和韓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也主要來自這些國家或地區,因此,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必須根據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情勢的變動而有所變動。例如,在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對中國的匯率制度提出質疑和責難之時,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可能從其他的對外貿易措施上進行協調。

另外,針對國際社會中區域集團化的傾向,中國在近年也開始逐漸通過雙邊和多邊磋商參與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之中,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國家環境。例如中國與東盟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區意向協定,積極開展湄公河流域經濟合作等等。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固然能夠給中國經濟發展和中國企業的成長帶來相當大的好處,但是獲得好處的同時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就是中國對世界貿易組織及其成員的承諾。從現有的資料和兩年的發展來看,中國議定書中有三方面的內容將對中國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第一是特別產品保障措施條款,印度和美國已經對中國使用過此條款;第二,在進行反傾銷調查等程序時,在中國入世15年內wto成員依然可以將中國等同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看待;第三,入世后8年內每年對中國的貿易政策進行審議。

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會出現大幅度調整。例如農產品貿易方面的政策,中國入世議定書中規定“中國應該執行中國貨物減讓和承諾表的規定,以及本‘議定書’中具體談到的農產品的那些規定。在這方面,中國不得保持或采取對農產品的任何出口補貼。中國應按‘過渡期內審議機制’規定將農業部門的國有企業(不論是國家級還是地方級)與農業部門用作經辦國家壟斷貿易的其他企業之間,或者上述各企業相互之間的財務或其他轉移,做出通知。”從這些條款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補貼政策已經無法使用,根據wto農業協定,中國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只能從國內支持上出發,或者說只能采取“綠箱措施”和“黃箱措施”。對于農產品的進口,中國已經約定關稅稅率和關稅配額,但是,根據wto的若干例外條款——如國家安全例外、環境例外和國際收支例外等,可以采取一些臨時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規定。

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時主要考慮國內的政治經濟狀況,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各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和本國參加的國際或區域性經濟組織的要求。對于中國來說,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應該是考慮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納入了全球生產鏈、資本鏈、產品鏈的環節,中國依靠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不能維持長久的優勢,因為勞動力比較優勢極容易為它國取代,或被機器節約。從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經驗出發,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指導理論應該從傳統的外生比較優勢理論轉移到內生比較優勢,從靜態比較優勢轉移到動態比較優勢。

簡而言之就是:首先,認識到比較優勢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采取各種措施來扶持比較優勢產業的形成;其次,比較優勢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在整個的生命周期中,產品和技術會從知識密集型轉移到資本密集型再到勞動力密集型,所以一國在某種產品和技術的生產上是不可能永遠具備比較優勢的。這就意味著,每個國家都必須在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與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據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級、專業,其帶來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就越持久,企業自身管理和競爭情況也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就應該圍繞培養更持久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換句話說,就是斟酌采取某些戰略性貿易政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從自由貿易或貿易自由化傾向逐漸轉向“公平貿易”政策的實行。所謂“公平貿易”主要是指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必要時采取反傾銷、反補貼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貿易救濟措施以恢復市場的可競爭性。wto的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歐的這些做法,因此,中國在入世之后的對外貿易政策必須加強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進與完善,防止本國產業和企業或產品在遭受類似的損害之時無法可依,在遭遇貿易對象國的指責時無以回應,當然首要的還是《反壟斷法》出臺。

綜合來說,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趨向應該是依據wto的基本原則以及例外條款,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在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上進行完善,傾向于采取開放型的公平與保護并存的貿易政策。

報關與國際貿易 畢業論文范文

您的報關與貿易專業論文具體是什么題目呢

有什么要求呢

論文是需要多少字呢

開題報告 任務書 都搞定了不

你可以告訴我具體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幫到你,祝寫作過程順利

1、論文題目:要求準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匯。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征的詞語,便于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匯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并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于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如何應對非關稅壁壘

問題一:如何應對非關稅貿易壁壘? 非關稅壁壘是一種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它具有隱蔽性、直接性、靈活性等特點,在外貿出口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作用.長期以來,非關稅壁壘相關知識的研究在中國是薄弱環節,未引起足夠重視,從而給中國外貿出口造成巨大損失.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應更加重視對非關稅壁壘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的外貿出口和經濟建設.

外經貿部數據顯示:僅1997年一年因技術不合格被退回的產品總值達6700萬美元。1997年至2000年間,因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而受阻的出口產品總值達700億美元,幾乎占了我國出口總額的近25%。概括地說,就是中國加入WTO后,貨物貿易談判少了,服務貿易談判多了。而在服務貿易談判中最大的障礙又是非關稅壁壘,而這其中最難克服的又是技術性壁壘,因為發達國家標準制定早、條款多,很多發展中國家達不到這些標準,所以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我國加入WTO是分享其規定的相關平等條款,但并不等于我國會在非常公平的起點上與發達國家開展競爭。

對非關稅壁壘的認知

從1986年的關貿總協定(GATT)馬拉圭回合談判開始,關于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投資保護、投資政策,包括互聯網等已被提到各成員國的談判日程中。

單純從關稅的降低來尋求貿易的平等競爭已遠遠落后于時代進程的發展、即非關稅壁壘。目前在貿易管理或貿易保護中實施的一些政策規定,如許可證問題、配額限制、貿易保護、投資政策等,這些都被稱為非關稅壁壘。

我國已簽署了加入WTO的減讓一覽表,就配額、許可證條款做出了承諾。我國與美國的紡織品配額將執行到2005年12月,有5年的過渡期;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