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人均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是什么意思(服務貿易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3 17:52:24 编辑: 来源:

/p>

附注:

1、一定時期強調的是該年度內“新”增加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車,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2、中間產品可以認為是一種原材料產品,是用于生產最終產品用的,也就是說本年度內它生產出來后還要在該年度繼續加工生產;如果它被擺到貨價上直接銷售,被消費者購買并直接用了,那另當別論,是特殊情況,計入總值,否則不能計入。

3、這是一個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并非今年公布的數字就是從建國到現在的總額,這是錯誤的,它僅指該時期內新生產出來的東西。

4、市場價值意味的是用貨幣作為單位去統計形成的貨幣總額,因為商品種類太多,噸,個,件,臺等等單位沒法加總,所以用該年度的貨幣單位來統計并加總。所謂該年度的貨幣單位是指這些商品這一年的價格。

GDP指標分析

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人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于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降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1%,而歐元區11國中除愛爾蘭(9.0%)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僅為2.2%、1.5%和1.2%,大大低于美國的水平。這促使歐元自1999年1月1日啟動以來,對美元匯率一路下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貶值了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收入增加,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從而導致經常項目逆差,這樣,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下跌。

三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國產品的競爭地位而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進口;并且經濟增長率高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而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的趨勢。

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由商務部負責分析統計,慣例是每季估計及統計一次。每次在發表初步預估數據(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后,還會有兩次的修訂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發表時間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來跟去年同期作比較,如有增加,就代表經濟較快,有利于其貨幣升值;如減少,則表示經濟放緩,其貨幣便有貶值的壓力。以美國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能有3%的增長,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經濟發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脹壓力;低于1.5%的增長,就顯示經濟放緩和有步人衰退的跡象。

服務貿易是什么意思

服務貿易是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內或進入他國境內向外國的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務的貿易行為。主要方式有: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

興起與發展:

中國的學者探討服務貿易是從90年代開始的。最早的代表者可能是汪堯田、周漢民教授。他們就服務貿易念曾經明確指出:“國際服務貿易在概念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國際服務貿易是無形的,是指發生在國家之間的符合于嚴格服務定義的直接服務輸出與輸入活動。而廣義的國際服務貿易既包括有形的勞動力的輸出輸入,也包括無形的提供者與使用者在沒有實體接觸的情況下的交易活動,如衛星傳送與傳播、專利技術貿易等”服務貿易的概念不僅僅是學者們專門討論的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踐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問題。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過程中,服務貿易的概念一直是各國爭論的焦點之一。

GDP是什么意思?人均GDP是什么意思?

          我們在聽新聞的時候,國家開人民代表大會的時候,總能看到總理在報告中提到GDP增長目標。很多人聽了都是一頭霧水,不禁會問GDP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總理、專家學者、投資者、甚至商人們都在討論GDP。

          那么GDP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從宏觀經濟學角度,GDP是如何影響國家、企業發展以及大家的錢袋子的呢?接下來我們用通俗易懂的白話給大家解釋一下,也許弄懂了你就能掌握財富的趨勢、錢就會像你招手哦,所以用心看吧!

          GDP(Gross Domestic Proct)即國內生產總值,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

          這樣干巴巴的看注釋文字,可能會覺得有點晦澀難懂,下面我用計算方法和案例解讀GDP是什么意思,以及人均GDP是什么意思。

          GDP的計算方式: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GDP計算的基礎:最終的產品和服務。

          那么什么是最終的產品或服務呢?

          舉個例子,一個人獨立生活的成年人,要生存養家必須要用錢,錢從哪里來?從商業角度講,你要給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來交換。

          也就是你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所產生的價值,可以是一個產品,或一個服務的最終形態。

          例如你做了一件成品衣服,這個成品衣服就是你提供的產品(不是半成品或零件,GDP只記錄最終成品價值),這樣一個成品衣服的價值與貨幣交換后,就會計入GDP,這就是GDP的計算基礎目標。

          在產品或服務的基礎上,再來了解GDP是什么意思就非常容易了,接下來我們就要研究下,最終產品或者服務是如何計入GDP的。

        GDP的計算方法。

        1.GDP統計之生產法:生產法,就是在剛才我們講的,產品或服務的最終價值的基礎上進行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統計,這個統計包含社會所需的所有行業和最終品,只不過在計算的時候用的單位不同,形態不同,但最終都會轉換為貨幣計算。

          2.GDP統計之支出法:支出法中會涉及到三個詞匯:最終消費、投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這三個詞匯就是新聞中常說的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

          可能你的腦袋轉不過彎,剛才我們講統計成品產品或服務可以計入GDP,那么這三個詞明顯是消費和收入,那么這三個詞與GDP或人均GDP有啥關系呢?

          實際上理解起來很簡單。

          從生產角度,是由生產者生產,然后兌換成錢(貨幣)才計入GDP, 那么錢是誰給的?是市場中的消費者,所以從對立面講,產品必須由消費者支出價格購買了才能計入GDP,這樣腦筋就轉過彎來了吧。

          所以從交換過程中,是消費者購買了產品,才會把最終產品形態給與價值,也就相當于進行了產品統計一次,所以你的消費支出就是計入GDP的商品購買價。

          我們經常在新聞中聽到,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三駕馬車是什么呢?就是GDP了。

        (2.1)最終消費支出 = 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支出。

          剛才我講了要轉換下思維,生產的最終值的確定實際上就是消費的支出,這個支出是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的總結果。

        (2.2)投資(資本形成總額) = 固定資產投資 + 存貨(占比較低)。

          投資的行為也是購買行為,只不過不是純消費,而是由盈利預期的消費行為,所以也很好理解,但是這個投資是固定資產投資 + 存貨(占比較低)。

        (2.3)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 貿易貨物凈出口 +服務凈出口。

          看到這可能有些朋友又反應不過來了,不是說消費才記錄到gdp中嗎?GDP是什么意思又與出口有什么關系呢?

          實際上這也是很簡單的,GDP的統計,主要是根據產品或服務的最終成品來確定的,國內人們的購買行為,會造成一次消費,出口行為雖然是賣東西,但是也是我們生產,外國人和我們買東西,我們生產的產品和服務,被外國人購買當然也要記錄了,所以貿易貨物凈出口 +服務凈出口當然要計入GDP了。

          我想講了這么多你應該了解什么是GDP了吧?那么接下來我們講講人均GDP是什么意思。

          要了解人均GDP,我們要把思維上升到國家戰略思維,我們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一份子,換句話說國家國家,就是一個大家庭。

          假設家庭成員中,沒人搞建設,沒人工作生產產品,沒人提供服務,會怎樣?

          做吃山空對不對?所以經濟發展離不開大家離不開每個人,社會群體中你我他的參與,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參與,所以我們每個人對gdp都是有貢獻有價值的,所以在這基礎上人均gdp是什么意思就好理解了,就是我們這個國家大家庭內每個成員的平均值。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