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什么則是國際貿易發生的兩大前提條件(為什么規模經濟是新貿易理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

时间:2024-06-01 15:37:45 编辑: 来源:

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是商品經濟。第二是所有權不同。它是商品經濟產生的前提。因為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才發生了交換行為。可見,商品經濟既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又是私有制的產物。在私有制的條件下,產品交換的雙方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成為經濟利益的對立面。這就決定了雙方的交換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勞動產品的交換既然是等價的商品交換,那么,生產者的生產過程就成為以直接交換為目的商品生產過程。

貨幣產生的前提條件

人類社會起初并無貨幣存在。貨幣是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的自然結果。原始社會后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在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后有了一些剩余,于是,在原始公社之間出現了最初的實物交換。隨著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逐漸變成經常的行為,交換數量日益增多,范圍也日益擴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中常會出現商品轉讓的困難。因為被交換商品必須對雙方都具有使用價值,且商品價值又必須等量。而物物交換不可能永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必然要求有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換的媒介。最初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狹小的范圍內暫時地交替地由這種或那種商品承擔,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

自貨幣產生以來,其具體形式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地變化,主要體現在貨幣材料的變化上。從貨幣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劃分為:

實物貨幣 指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與其非貨幣用途的商品價值相等的貨幣。如在中國歷史上,龜殼、海貝、蚌珠、皮革、齒角、米粟、布帛、農具等都曾作為實物貨幣被使用過。但這些以實物形態存在的貨幣,在交換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充當貨幣的物體,一般須具備普遍接受性、價值穩定性、統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輕便性等特點,因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實物貨幣逐漸為金屬貨幣所取代。

金屬貨幣 指以金屬為材料并鑄成一定形狀的貨幣。金屬貨幣較實物貨幣更具有充當貨幣物體的特征,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是最早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早在殷商時代,金屬貨幣就已成為貨幣的主要形式。由于金屬貨幣在流通中會磨損減重,加上人為實行的鑄幣變質政策,以及隨著商品交換規模不斷擴大,金屬貨幣特別是貴金屬貨幣流通量的增長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貿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長的需要,于是金屬貨幣逐漸被紙幣或信用貨幣所取代。

信用貨幣 廣義指充當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種信用憑證,包括銀行券、匯票、期票、銀行支票等。狹義指銀行信用貨幣,即銀行券和銀行支票。信用貨幣以票

據流通為基礎,直接產生于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信用貨幣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金屬貨幣制度崩潰的直接后果。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信用制度日益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日益深化,各種形式的信用貨幣遂得以產生和發展。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由于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被迫放棄金本位和銀本位貨幣制度,紙幣不再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更有了長足發展。信用貨幣已成為當代幾乎所有國家所采用的貨幣形式之一。

紙幣 國家發行和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本身的價值大大低于它作為價值符號所表示的貨幣價值,所以習慣上認為紙幣本身沒有價值。紙幣產生于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在流通中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而作為媒介物的鑄幣,在流通中會發生磨損,成為不足值的鑄幣。但這種不足值的鑄幣在一定限度內仍然可以像足值鑄幣一樣充當流通手段,從而使鑄幣有了可用其他材料制成符號或象征來代替的可能性。由于統治者有意識地利用這種特點,降低鑄幣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賤金屬取代原來鑄幣,進而利用國家政權發行并強制流通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來代替鑄幣,強制流通使紙幣作為貨幣象

征或符號得到了社會公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公元11世紀,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紙幣,它是由國家印制、強制行使的不兌現的貨幣符號。其后元、明、清發行的寶鈔,也屬于典型的紙幣。

存款貨幣 指金融機構的存款。由于存款人可以根據銀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開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場上轉讓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使銀行存款起到了貨幣作用,故在西方國家一般將銀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稱為存款貨幣或存款通貨。但支票本身并不是貨幣,只是出票人向銀行發出并要求銀行付款的票據。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貨幣,只要存款人在銀行活期帳戶上仍有余額,可隨時提取,開出支票即可當現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西方國家在計算貨幣供應量時,根據資產流動性的標志,都把商業銀行活期存款視同現金,并加在一起計算,稱為M□,作為

狹義的貨幣供應量。

財稅產生的前提條件

6、 前提條件是公權力出現,即國家的產生 經濟條件是私有制的出現

7、分為居民和非居民

8、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

中國財政產生的兩個前提條件是什么

國家產生的前提條件: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現和奴隸階級的形成。

國家財政產生的前提條件:

1、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產生是財政產生的物質條件;

2、社會分工的發展、公共管理的需要是財政產生的社會條件;

3、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國家的成立是中國財政產生的政治條件

2、請從財政起源考察財政的定義。

財政是一種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這種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主體是國家或 *** 。從起源上考察,財政是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

人類社會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出現私有財產,社會分裂為階級才產生了國家。國家一旦產生,就必須從社會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國民收入來維持國家機構的存在并保證實現其職能,于是才產生財政這種特殊的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

從人類發展史來看,財政是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所以財政活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經濟現象。

網絡營銷產生的三個前提條件

第一,現代電子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第二,消費觀念的改變

第三,日益激烈的商業競爭

國際稅法產生的前提條件是

前提是人類的存在

*** 產生的前提條件有哪些?

無產階級的存在,

簡述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條件。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前提包括:

(1)假定產品的單位銷售價格不變,企業的銷售總收入同產品的銷售量成正比地變動;(2)假定所有的成本都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

(3)假定企業生產和銷售一種產品,如果同時生產和銷售多種產品時,其品種構成不變。(4)假定全期內產品的生產量與銷售量一致,不考慮產成品存貨水平變動對利潤的影響。

生物電產生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每個細胞的電位差 電在生物體內普遍存在。不要以為海里的電魚和北美的電竹才生物電,生物學家認為,組成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是一合微型發電機。細胞膜內外帶有相反的電荷,膜外帶正電荷,膜內帶負電荷,膜內外的鉀、鈉離子的不均勻分布是產生細胞生物電的基礎。但是,大多數生物電的電壓很低、電流很弱,要用精密儀器才能測量到

檸檬汁發電原理就是這樣

國際貿易與經濟的貿易理論

西方經濟學家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理論 (1)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 :

斯密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于因地域、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絕對差異。他主張分工,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個人專門從事一種物品的生產,然后進行交換,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他認為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國外生產的產品比國內生產的產品要便宜(生產成本絕對低),那么就應該輸出本國在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他認為,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生產條件。無論是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生產成本絕對低的產品,然后進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物質財富。

斯密的國際分工理論被稱為地域分工論或絕對成本論。

(2)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

是由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19198年首先提出、另一名瑞典經濟學家俄林于

1933年創立的理論,也稱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或赫—俄模式。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沒有解釋為什么兩國之間的比較成本會發生差異。赫—俄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

所謂生產要素,是指在生產活動中所必須具備的主要因素,或在生產中必須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的才能)。俄林認為,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所謂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指同種商品在不同的國家把本國貨幣表示的價格都換算成同種貨幣表示的價格后二者不同。國際貿易之所以發生,就是由于價格的不同。當兩國間的價格差異大于各項運輸費用時,商品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往價格較高的國家就能帶來利益,國際貿易因而得以發生。

兩國價格為什么會發生差異呢?俄林認為,價格的絕對差異是由于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主要是由于:

第一,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同,即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

第二,不同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據此,一個國家出口的應該是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最豐富的生產要素的商品,進口的應該是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最缺乏的生產要素的商品。根據產品里投入的、所占比例最大的生產要素的種類不同,產品可以范圍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等。

(2)“里昂惕夫之迷”

戰后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根據赫—俄貿易理論,用他所創立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對美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了驗證,結果卻得出了與赫——俄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在西方引起了轟動,被稱為“里昂惕夫反論”。

按照赫——俄理論,美國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實際驗證的結果卻正好與此相反,美國出口的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的則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到底是誰錯了呢?看來兩者都沒有錯。這就成了一個不解之迷。為了揭開這一“謎底”,西方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從而推動了戰后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

(3)對“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釋

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釋。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僅有數量上的不同,而且也存在著質量上的差異。“謎”之所以產生,肯市由于美國工人的效率比其他國家高,大約是其他國家的3倍。其原因主要市美國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訓較好,以及人們進取精神較強的結果。

人力技能理論。以勞動的異質性為前提,認為初級產品的生產和貿易主要取決于自然資源的稟賦狀況,而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則主要取決于熟練勞動、人力技能的稟賦狀況。各國勞動熟練程度或技能水平的不同,決定了它們在工業品生產和滿意上所處地位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工業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決定于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的高低,而這又與熟練勞動投入兩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勞動的熟練程度、人力技能的水平、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的緩慢提高而提高的,需要長期的過程,這就使熟練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在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上得以在相當長的時間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