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案例(中國獵頭如何打破思維定式,搞定跨國“訂單”?)

时间:2024-06-01 09:34:13 编辑: 来源:

推廣準備了不低于3億元的市場費用預算,用以保障廣告投入、業務銷售和品牌等各項業務工作的有序推進。無論是在線上廣告和線下廣告, “清揚”相比“海飛絲”都占據了絕對優勢。

此外,聯合利華還十分重視“清揚”在全中國同步上市,即使在網上也可以看到很多“清揚”招聘促銷人員的廣告。在上市前半年的產品推廣期,“清揚”僅在中國市場的廣告費投入就占到聯合利華全年全球推廣費用的一半。聯合利華不惜血本,聘請的臨時導購的工資在廣州就達每月1 800元另外再加每月300元的獎勵。推廣期間電視、廣播、網絡雜志、終端、街道站牌、公交車廣告和試用裝發放一個也不能少,“清揚”對消費者的沖擊可謂無所不在。

不管消費者是否認同宣傳中許諾的種種功能,“清揚”的品牌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不少消費者都樂于嘗試“清揚”洗發水,樂于對“清揚”洗發水宣揚的洗發水使用四大誤區保持認知和關注。

無論“清揚”在未來的時間里會交出怎樣的成績單,無論“清揚”能否在本土市場的品牌角逐中擊敗宿敵“海飛絲”,拭目以待之余,站在營銷專業角度,我們還是清楚地看勢隨著清揚高調、自信的上市,·在吸引無數眼球的同時,還為其贏得了如潮的掌聲,成為· 2007年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營銷案例和品牌佳話。

求一些關于企業全球化的例子。

中國企業目前為止全球化做得比較好的有海爾和理想

“海爾對世博會的全面參與,功底源于其穩健的全球化品牌戰略的成功

”海爾全球品牌運營總監張鐵燕表示,海爾進軍全球市場,成功實施其“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國際化品牌戰略,獨創了“海爾全球化模式”

美國是海爾全球化的第一站,在走出去階段,海爾以“先難后易”的縫隙策略,鎖定在消費者有需求但是競爭對手沒有主攻的縫隙產品,獨創性地推出課桌冰箱、公寓酒柜、小青蛙彩電等產品,贏取市場份額;走進去階段,海爾通過研發、制造、銷售三位一體和產品、渠道、營銷、管理的本土化經營,努力將海爾品牌融入美國生活

海爾推出的當地化的主流產品進入包括美國前10大連鎖渠道在內的主流渠道,創下一個地點,7小時銷售7000臺空調等許多精彩的營銷案例;走上去階段,海爾將自己定位為有第一競爭力的美好住居生活解決方案的提供商,打造出海爾法式對開門冰箱、海爾意式三門冰箱及美式大容量洗衣機等一大批高端時尚產品

與此同時,海爾品牌建設穩步發展

之后,海爾大規模開拓海外市場,模式采用在美國試驗田取得的經驗

經過20年的發展,海爾在全球搭建了三維營銷的體系,也就是研發、制造和營銷的結合,到目前為止海爾在海外成立了8個研究中心,建立了19個工廠有4個工業園,產品進入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爾進入全球發達國家的主流市場

在海爾在全世界取得一定知名度之后,海爾需要的是在全世界知名度的進一步提升

據聯想近日公布的截止到2010年9月30日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在新興市場,聯想第二季度綜合銷售額創11億美元新高,占集團全球總銷售額 18%

季內,聯想個人電腦銷量年比飆升65%,區內整體市場銷量增幅為17%

值得關注的是,聯想集團在部分新興國家的增長尤其顯著,其中俄羅斯增長185%、拉丁美洲增長68%、印度增長60%以及中東地區增長59%

而在成熟市場,聯想第二季度綜合銷售額達21億美元,占集團全球總銷售額36%

集團季內個人電腦銷量年比增長40%,明顯高于整體市場銷量增速3

4%

集團在區內的市場份額年比上升1

5個百分點,并成功扭虧為盈

陳紹鵬表示,聯想集團之所以能取得值得稱道的成績,中國市場功不可沒

“中國市場對于聯想而言,不僅是聯想的根,主要收入和利潤的源泉,更是聯想全球化戰略的試驗田,我們可以把中國市場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國外

”在他看來,聯想在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的成績單,充分證明了當初決策的正確性:不但在成熟市場扭虧為盈,在新興市場的攻堅戰中也取得了勝利

而在產品組織層面上,由于調整后的Think產品集團專注于關系型業務以及高端的交易型中小企業市場,Idea產品集團專注于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的主流消費者,以及交易型中小企業商用客戶,有利促進了聯想在國外市場的本土化,更加有的放矢地集中優勢資源服務目標客戶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時隔5年,一度摸索中前行的聯想全球化之路已然越走越寬

展望極有可能超越傳統PC的移動互聯網市場,陳紹鵬表示,聯想已經做好準備:“期待樂Phone和聯想平板電腦等終端可以為用戶提供完美的移動互聯網應用體驗”

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案例

華為是很成功的一個例子 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有兩種方式;1.產品國際化Haier,聯想,華為,TCL,中興等等知名企業,還不包括地方知名企業,總之凡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做出口的,都可以叫做進入國際化市場。2.資本國際化,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比如在中國香港,新加坡,美國,英國等等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其中尤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最多,比如:百度、中華網、UT斯達康、亞信、新浪、網易和搜狐、分眾傳媒、征途等等。 TCL收購湯姆遜,并購失敗,轉手。

中鋁195億美元注資力拓的交易意外“夭折”。

蘇寧電器以8億日元認購LAOX27.36%的股權,成為LAOX第一大股東。

聯想:并購IBMPC業務,失敗。

吉利汽車:并購沃爾沃,結果未知。

北汽:收購薩博相關知識產權,結果未知。

順德日新宣布收購智利一座儲量高達30億噸的鐵礦。

中海油和中石化近日宣布以13億美元聯合收購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石油區塊20%的權益。

中航油:投資期貨,折戟沉沙

中投公司:投資黑石,資產縮水

中國平安:參股富通,被迫減值

上汽集團:并購雙龍,整合不利

總的來說鮮有成功。

[我國企業國際戰略進程及對策]戰略管理概念與案例

從國際知名企業的發展軌跡來看,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后,為進一步開拓發展空間,必然要打入國際市場,走國際化發展道路。這不僅是企業自身拓展市場、整合資源的需要,也是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必然要求。我國企業要在國際競爭中勝出,必須改變傳統觀念,打破慣性思維,實施國際化戰略。事實上,目前國內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優勢企業已走上國際化發展道路,開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定義國際化企業可能涉及一系列經濟指標,但從根本上來說,國際化企業應當具備通過優化配置全球市場資源達到效益最大化的能力。不同行業的企業應當根據所在行業的特點,與同行業的世界領先企業對標,從而明確自身國際化戰略定位。本文以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集團)為例,探討我國企業國際化戰略進程及對策。

1中海集團國際化戰略定位

中海集團成立于1997年,最初主營國內沿海航線。作為一家國有大型航運企業,中海集團的國際化戰略定位是打造“百年中海”,建設世界一流航運企業。自成立以來,中海集團不斷加快海外產業發展步伐,建立并完善全球化經營網絡。目前,中海集團的海外網絡覆蓋全球五大洲的8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歐洲、北美、東南亞、西亞、韓國等控股公司以及日本、澳大利亞等代理公司,營銷網點超過300個,外籍員工名。中海集團現有集裝箱班輪航線80余條,航線服務范圍覆蓋我國沿海、亞洲、歐洲、地中海、美洲、非洲、波斯灣等全球主要貿易區域。在航運主業的帶動下,中海集團的碼頭、物流等業務在海外也得到較好發展,其中,中海集團投資的美國洛杉磯港100號碼頭是全美首個綠色環保碼頭。

2我國企業國際化戰略存在的問題

2.1部分企業家缺乏國際化視野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企業要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規模效應,必須實施國際化戰略。雖然我國有很多知名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開展首次公開募股和并購等活動,但仍有部分企業家將眼光僅僅局限在本單位、本地區、本國的范圍內,無法領導企業推進國際化戰略。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走出去”是企業降低單位經營成本以及實現規模經營和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從戰略選擇的角度來看,企業需要通過國際化吸引和掌握資源,從而影響和控制所在行業的全球市場,掌握市場秩序的發言權。總之,企業只有在立足國內的同時,從適應全球競爭的視角看待問題,才能認清自身位置,進而采取相應的發展策略。

2.2人事和薪酬體制不完善

企業國際化意味著企業人才國際化。實施國際化經營管理不僅需要金融、法律、財務、技術、營銷等專業人才,更需要具備戰略思想和熟悉現代企業管理的經理人才,而人才不足恰恰是制約我國部分企業擴大國際化經營規模、提高國際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在目前熟悉國際規則和東道國市場法律的國內人才缺乏的情況下,招聘優秀的國際人才能夠彌補依靠自身培養之不足。另外,跨國企業經營人才本土化也已成為趨勢。我國海外企業實行人才本土化,攬四海英才為我所用,這是明智之舉和行之有效的發展捷徑;但由于人事、薪酬、審批等體制不完善,導致我國企業在使用國際化經營人才的過程中受到限制。

2.3企業缺乏品牌和質量意識

企業在推進國際化戰略時,必須加強質量意識,培育自身品牌;如果僅停留于產品銷售,或僅滿足于為國外品牌代工,就無法成為真正的國際化企業。中海集團從開展集裝箱運輸伊始就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直接面對世界一流航運企業的挑戰。由于在運輸時間、班期密度、船舶等級、信息系統等方面堅持國際化服務的道路,并在不斷縮小與世界一流航運企業差距的同時,努力培養“海納百川、誠信全球”的中海品牌,中海集團在成立短短10年之后就成功躋身世界十大班輪公司之列。2007年4月,在英國權威刊物Lloyd""s Loading List 舉辦的2006年度明星企業評選活動中,中海集團旗下的中海集運從眾多班輪公司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年度最佳班輪公司獎,以及地區最佳客服獎中的遠東航線獎和北美航線獎,成為該刊歷年評選活動中首家一次性贏得3項大獎的班輪公司。

2.4國際化企業文化尚未形成

在1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中,西方國家的企業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員工素質較高,管理基礎較好,工業流程較為完善,并形成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而我國企業由于沒有經歷這些過程,不熟悉國際制度應用和國際博弈規則,加之東西方文化難以融合,導致我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很難得心應手。在文化和知識不對稱的情況下,直接將國外企業管理模式嫁接到我國企業,不僅難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現“水土不服”,使企業的執行力大打折扣。

2.5大多數企業尚未完全適應國際市場準則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

國際化意味著利益的交織與沖突。企業如果不熟悉國際市場規則和東道國的法律、文化等,就難以融入當地市場。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我國企業應當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學會國際商戰的應對之道,從被動承受轉變為積極應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