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俄羅斯對外貿易狀況分析報告(論述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

时间:2024-05-10 02:55:02 编辑: 来源:

者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實際利益。按計劃,2007年俄公務員平均工資提高

15%;退休金標準提高20%以上;軍人津貼標準在年初提高15%的基礎上,從秋天開始又提高11%,大學生的助學金標準從2007年9月1日起提高

50%。這樣,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發揮俄羅斯的人才和智力優勢,提高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從消費與生產互動的角度來考察,在居民收入和生

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最終實現消費結構的升級。

第二,刺激國內投資需求。在俄羅斯經濟轉軌過程中,由于沒有處理好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關系,許多年來政府不愿意建立國家直接參與商業項目的機制。最近兩年,俄政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建立了專門扶持相應投資項目的機制。

綜上所述,近幾年俄羅斯經濟確實以其較高

的增長速度引起世界的關注,隨著其綜合國力的逐漸恢復,甚至出現了“俄羅斯威脅論”。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俄羅斯經濟中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并沒有解決,

對這些問題的認識程度和解決力度,直接關系到俄羅斯經濟未來的走勢。盡管俄羅斯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但其發展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在市場自由程度、司法

和商業競爭制度完善、社會收入差距、技術創新與開發等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大的距離。此外,未來世界的總體經濟環境、政治穩定等外界因素,也會

對俄羅斯經濟發展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論述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

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無論從歷史還從現在來看,都不是很融洽。因為俄羅斯歷來都不被認為是正統的歐洲國家,具體的可以了解書記《俄羅斯與歐洲關系》有下列五個方面:

蘇聯剛解體時,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的改革派將俄視為歐洲的一部分,認為俄能從融入歐洲中獲益,這股勁吹的融歐暖風也影響到后來執政之初的普京。

普京是首位在德國聯邦議會發表演講的俄羅斯領導人。2001年9月,他在這場講話中勾勒出俄羅斯的歐洲命運愿景,并說,歐洲文化“一直都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德國議員為他歡呼、不停鼓掌,他們對普京能夠如此流利地說德語驚奇不已。

當時,正值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執政時期,他是著名的“親俄派”。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稱,施羅德在1998年至2005年任職期間,似乎竭力打造德俄友好伙伴關系,積極與普京發展私交。

施羅德曾公開將普京稱作“完美的民主人士”,并淡化“俄在車臣發動的戰爭”。2005年秋天,施羅德與普京簽署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北溪”管道協議。一周之后,施羅德卸任總理職務,在一個月之后成為“北溪”項目聯營體董事會主席。 

英國與俄羅斯的關系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一直不順,尤其是俄羅斯前情報官員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2007年在英國遭毒殺事件讓兩國關系更加惡化。

4年后,英國時任首相卡梅倫訪問俄羅斯,先后會晤俄羅斯時任總統梅德韋杰夫與總理普京,希望利用此行在普京可能重登總統寶座前強化英俄政商聯系。不過當時BBC說,不到24小時的訪問不足以使兩國關系回暖融洽,畢竟4年多以來,普京從未與英國部長級官員有任何接觸。

歐洲主要國家與俄羅斯磕磕絆絆維持關系,直到2014年。《外交政策》稱,從那時起,一切都變了。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后,默克爾帶領歐盟對俄采取強硬措施,并實施經濟制裁,甚至曾支持德俄構建“特殊關系”的德國商界也支持默克爾的立場。

與俄羅斯有著傳統歷史友誼的法國也不例外。2003年,這兩個國家共同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讓它們走近,直至2012年法國前總統奧朗德上臺后,雙方因敘利亞等問題疏遠。烏克蘭危機后,法國取消了與俄羅斯一項巨大的武器交易,強烈支持對俄制裁。克里米亞問題成為俄歐關系的第二個轉折點。

俄歐關系惡化,也讓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將歐洲視為敵人。曾經,大約是從2007年起,俄羅斯國內一些政治人物支持俄羅斯加入歐盟,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和施羅德據稱對此也表示支持。

2013年,1/3的俄羅斯人表示希望加入歐盟,超半數人認為,歐盟對俄友好。時間來到2017年12月,列瓦達中心民調顯示,66%的俄羅斯人將歐盟視為主要敵人之一。

俄羅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經濟中的利益與經濟發展模式

俄羅斯作為一個橫跨歐亞的聯邦國家,在外資、進口商品及其現代工藝密集涌入的浪潮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沖擊下,要快速完成結構調整和實現民族經濟現代化是不現實的。

據1995年的統計,沒有一個獨聯體國家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形成了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這里“成熟的市場經濟”是以世界上市場經濟發展得較好的國家為標準,世界銀行按照這個標準把28個實行經濟轉型的國家分成四組,其中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屬于第三組(屬于第二組的有波蘭、埃斯尼亞、拉脫維亞、保加利亞、魯梅尼亞、蒙古和阿爾巴尼亞),而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則屬于最后的第四組。也就是說,所有友好國家在改革過程中都沒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經濟轉型任務。獨聯體國家應采取統一行動,協調國民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并在此基礎上集中或分階段地形成統一的市場。因此,獨聯體國家現階段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途徑是努力恢復已中斷的國家間生產與技術合作,首先應在礦物原料領域協調政策,進一步發展生產協作并實行聯合設計、聯合規劃,以形成自由貿易區和海關聯盟。

俄羅斯的內外政策應主要著眼于恢復在地理空間上的統一經濟聯盟(指獨聯體——譯者注),以形成世界地域政治的一個軸心;努力擴大并多方面發展與獨聯體其他國家的關系,以形成一個穩定的極。為了執行這個內外政策,首先應在俄羅斯聯邦的領土上從西到東重新配制基本能源的流向。不要向東方國家出口能源,而應把這些能源用于遠東地區和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發展。計算表明,如果把石油、天然氣能源用于國內企業,其單位能源的收入和對國內總產值的貢獻是按國際價格把能源賣給其他國家的10倍。而購買這些能源的國家,如果它在加工業和能源利用方面擁有新技術,那么它獲得的收入將是購買這些資源費用的20倍。

有的俄羅斯專家指出,出售能源將給我國造成隱性的雙重損害:一是影響了我國的生產穩定,擴大了我國的失業率;二是促進了能源進口國的生產穩定,增加了他們的就業崗位。這將導致降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劇國內社會的矛盾,同時增強我國能源購買國在國際舞臺的競爭實力,最終仍將削弱我國對外的政治力量,有損于國家安全。

在資源開采總量下降的前提下,過分增加出口不僅將加劇生產和需求之間的比例失調,而且會破壞宏觀經濟結構,使我國的經濟模式走向原料出口型。例如,俄羅斯有60%~80%的銅、鎳、金、鉑、金剛石、鋅、鈾、鋁、鉬和稀有元素用于出口,這個問題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出口可維持企業的生產規模,增加國家的收入;另一方面又將干擾經濟結構轉型的任務,并加深我國經濟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

我們應適當調整俄羅斯的礦物原料政策,在礦物原料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又不損害當代人民和子孫后代利益的前提下,把礦物原料的剩余部分用于出口。但出口的數量應精確地與我國地下資源的規模相適應,應遵循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優先的原則。

必須看到,一個文明國家在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應檢查自身的方針與戰略是否適應于變化著的世界。在新的世紀里,世界的格局將出現巨大的變化,全球經濟體系的結構正面臨大的調整。蘇聯的解體使一些原加盟共和國陷入了深刻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使得企業之間大量的協作體制和技術合作中斷了。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水平的下降已造成整個地區的衰退。對俄羅斯而言,最迫切的問題是喪失世界大國的地位。

讓我們按世界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指標把獨聯體和當前世界上其他地區性聯合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進行一下比較:獨聯體在世界國內總產值中(按等值購買力計)所占的份額為3%,歐盟為24%,北美自由貿易區為26%,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不含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為29%;獨聯體在國家支出方面占1.5%,而歐盟為40%,北美自由貿易區為21%,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21%;獨聯體在出口方面占2%,歐盟為43%,北美自由貿易區為17%,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25%;獨聯體在投資方面占3%,歐盟為19%,北美自由貿易區為19%,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36%;獨聯體在軍事開支方面占3%,歐盟為22%,北美自由貿易區為37%,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18%。

上述數字與獨聯體各國在原料、能源、工業和新技術方面的巨大潛力很不相稱。加強獨聯體地域范圍內的一體化,肯定可明顯加強俄羅斯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的作用。改革后的獨聯體國家在世界指標中所占的份額到2015年可達到4%,到2030年可達7%~8%。當然,還低于另外三個主要經濟組織的水平,但這已經是單兵作戰的俄羅斯聯邦指標的1.5倍左右。

對于俄羅斯來說,首先應盡快在實力雄厚的部門,即能向國際市場出口礦物原料、金屬、木材和軍工產品換取外匯的那些部門中形成強大的跨國組織。跨國組織形成的過程不僅可促進獨聯體內部的一體化,而且有助于東歐、東南亞和亞太地區國家的一體化趨勢。必須看到,在前蘇聯時期,如果當時建立跨國組織,繁榮地域經濟的可能性比現在的俄羅斯大得多。

為了使俄羅斯國民經濟能順利向地域經濟模式過渡,必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認真分析國際戰略形勢,首先是我們面臨的一系列現實威脅和挑戰,同時要認真分析國家現有資源的潛力。在威脅當中,首當其沖的是西方后工業化文明對前蘇聯范圍內新發現礦產資源的企圖。例如,最近在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俄羅斯發現了一批油氣田。為了合作開發新油氣田,世界經濟力量出現了重組。相關的信貸金融資源、生產資源、智力資源走向聯合,出現了擁有最新工藝技術和地面永久設施的跨國財團。二是要關注俄羅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經濟中的利益,著重尋找能促使俄羅斯經濟增長的基本突破口。進行理論研究時,必須考慮影響世界地域經濟發展的所有因素——全球化、區域化、世界地域經濟的轉化條件、威脅和挑戰等特征,保證我們在戰略上的靈活性。

在制訂俄羅斯21世紀發展戰略時,必須考慮到地域政治因素、地域經濟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所謂地域經濟因素指的是,俄羅斯作為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國,在制訂發展戰略時必須盡量反映其在該地區的重大經濟利益。遺憾的是,俄羅斯錯過了曾籠罩在歐洲大陸的一體化進程。冷戰之后,建設歐洲一體化大家庭的過程沒有讓俄羅斯參加。歐洲在歐盟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了。現在“歐洲”和“歐盟”實質上已成了同義詞。

我們看到,一方面歐盟加強了自身的功能,進入了一個質變的發展新階段。在通過了建立統一貨幣(歐元)的決議之后,共同的稅收政策已獲得巨大成功。歐盟的預算大約已達到1000億美元。另一方面,近年來歐洲實現了歷史上最大的擴張,幾乎絕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成了歐盟的成員。而在亞洲出現的情況是,東亞國家正按7+3的模式(東南亞國家聯盟,加上中國、日本和韓國)開始相互配合協同行動。這些國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2%,國民生產總值的19%,出口總量的25%和進口總量的18%,還擁有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15%。

俄羅斯“未來研究小組”提交的報告中稱,歐亞對話的第二個階段已經來臨,亞歐高峰會將在所有全球性的團體中發揮作用,因此亞洲和歐洲將成為世界上兩個最有影響的地區。報告中還提到,必須更好地促成北美—歐洲—亞洲這個三角形地區的平衡。亞歐高峰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適于21世紀共同發展的世界,為2025年最終實現自由貿易創造條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