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十九世紀晚期英國海外貿易的特點和原因(英國經濟的發展史)

时间:2024-06-02 05:21:06 编辑: 来源:

級革命領袖,他前期順應了歐洲的歷史潮流,功績卓著;但他后期奴役、侵略了歐洲人民,必然失敗。(2分)

30、條件及說明:①都是科技革命推動的結果。在自然科學重大突破的基礎上,產生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工業。②都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促進了壟斷組織的形成和發展。19世紀晚期形成了壟斷組織,20世紀50年代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這時的壟斷組織調節了資本主義矛盾,一定程度上適應并促進了生產力發展。③都有相對穩定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是資本主義相對和平發展的時期,資本主義各國忙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擴張,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由于資本主義自身調節等作用,資本主義國內未出現嚴峻階級斗爭形勢,國內階級矛盾相對緩和。20世紀50年代后,朝鮮戰爭結束,盡管有越南戰爭等局部戰爭,東西方處于“冷戰”中,但基本保持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9分)

影響:(1)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快速發展,主要國家都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加劇。各國都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爭奪,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和斗爭。(2)20世紀50至7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戰后“黃金時期”。西歐、日本迅速崛起,美國雖保持經濟優勢,但對國際經濟和政治的控制相對減弱,這些為后來世界多極化創造了條件。(5分)

31、(1)對內獨裁,對外擴張;實行恐怖政策,威脅人類生存。(2分)

(2)德國納粹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日軍對中國抗日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2分)

(3)會議: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4分)

雅爾塔會議主要內容: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戰后德國民主化;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2分)

(4)成立國際法庭審判德、日法西斯;對德、日實行軍事占領;對德、日進行民主化建設。(2分)

講述發明機的故事,了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于一系列工作機的發明

珍妮機的問世——工業革命的開始

在英國各個工業部門中,機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國傳統的工業中,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棉紡織業中。這是因為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關于英國工業革命的發明成就,初中已有介紹,因此建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以及【歷史縱橫】,觀察圖片《飛梭》、《早期紡車》和《珍妮機》,結合表格《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紡織業的主要發明》,掌握棉紡織業的發明成就。

第二目“蒸汽時代”的來臨。本目介紹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尤其強調蒸汽機廣泛運用之后,運輸工具的改造,以及工廠制度的出現。

(1)蒸汽機的廣泛運用及現代工廠的出現

英國棉紡織業的巨大進步,是機械科學原理普遍運用的結果。在機械化裝置使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動力成為制約機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問題。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新的動力。瓦特經過多年的鉆研,廣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機,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并將其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蒸汽機為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動力問題,還為機器大工廠的建立開拓了極其廣闊的地理空間。此后,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興建工廠。英國的工廠可以開設在市場繁榮、交通發達之處,以便購買原料和銷售產品;它可以移近人口密集地帶,以便招募人員;許多工廠可以匯集在一起,進而形成工業城市。工業革命還創造了新的工業制度——工廠制度。在工廠中,由于成套的機器設備的使用,工人的任務被降到簡單操作的水平,婦女、兒童可以很快地掌握,于是他們作為廉價勞動力被工廠大量雇傭。

(2)交通運輸革命

進入19世紀后,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它成為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800年后,人們開始研究用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史蒂芬孫的火車頭拖著一長列客車和貨車前進,時速達25公里。此舉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進入了所謂“鐵路時代”。鐵路運輸的優越性一經確認,英國迅速掀起一股鐵路建筑的狂熱。1840年以后,歐洲大陸和美國也相繼開始了大力興建鐵路的時期。

人類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使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蒸汽汽船。他使用從英國進口的萬能蒸汽機,驅動客輪在哈得孫河航行,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1811年,英國人利用這項發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這樣英國擔任遠洋航運的商船隊力量大大加強了。遠洋貨輪把英國的消費商品運銷到世界每個角落,又把英國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生活用品運回。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它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并加強各地之間的交往,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火車出現以后,英國掀起修建鐵路的熱潮,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修建了近萬千米的鐵路,把各個城市都連接起來。

(2)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后,電燈、電車、電鉆、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于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絡。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3)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后,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制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采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4)化學工業的建立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堿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5)“鋼鐵時代”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于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于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于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制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教學建議:初中教材對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介紹僅限于“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高中教學需使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較全面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在回顧初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認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第五目壟斷組織的出現。教材從主要介紹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以及壟斷的影響。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關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教材并未直接說明,可以請學生解答【探究學習總結】中“本課測評”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程度、產業結構側重以及廣度及深度等角度對兩次工業革命進行對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并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鐘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于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并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于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2)壟斷的產生

19世紀晚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3)“壟斷”的影響

19世紀晚期,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正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后,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于勞動生產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