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印尼直播帶貨統計報告(現在電商前景怎樣?)

时间:2024-06-02 23:11:04 编辑: 来源:

的技術進步緊密相關。例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各經濟主體之間的溝通協調變得更加容易,交易費用呈現下降趨勢,許多生產服務流程被分解,引發了去公司化、去組織化的趨勢。再如,云計算的快速發展使許多中小企業的研發和供應鏈管理被移到云端,技術進步推動了許多企業雇用需求的變化,或是進行扁平化改革、裁員瘦身,或是將非核心工序外包,衍生出勞務派遣、勞務外包、眾包等用工形態,引發了就業的非正規化、靈活化、多元化趨勢。可以說,正是由于技術進步,促進了企業組織結構變革,推動了就業形態轉變。而平臺企業的應運而生,則加速了這種轉變。

      就業形態的轉變,伴隨著雇用關系的變化,對企業經營管理提出挑戰。在傳統的固定雇用關系下,企業為員工提供工資、福利,繳納五險一金,員工只為一家企業服務。當固定雇用關系出現分化,在短期、靈活、多元的雇用關系下,企業在維持員工質量、保障員工福利等方面面臨諸多新情況新問題。能否及時轉變觀念、有的放矢地進行經營和組織管理創新,關系到我國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可持續發展。

      就業形態的轉變,也對政府公共服務提出挑戰。例如現有的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就業培訓等公共服務,主要基于勞動者擁有固定就業單位來提供。而當“以單位為基礎”的公共服務體系遇到大量“不以單位為基礎”的新就業形態沖擊時,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就成為一個焦點。亟需在制度配套方面做出相應調整,使得公共服務體系有效覆蓋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保障好他們的勞動權益、解決好他們平等獲取公共服務的問題,這也是我國在數字經濟時代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重要前提。

      平臺就業在全球方興未艾

      主持人:平臺經濟在全球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那么平臺就業在其他國家呈現哪些特點?

      房連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全球經濟轉型的一個明顯趨勢是數字經濟的興起,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區塊鏈等一系列互聯網信息技術廣泛滲透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并引發就業方式變革。區別于傳統勞動合同、全日制式的就業方式,平臺經濟下各類非標準化就業形態不斷涌現,培育大量就業機會,帶動工作崗位增加。

      根據聯合國電信協會統計,2021年全球有63%的人口為互聯網用戶。電商平臺主要運用互聯網科技手段為客戶提供線上線下服務。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些電商平臺就開始在北美國家出現,將生產和勞務服務外包給一些南半球的低收入國家。早期的平臺主要采取眾包服務經營模式。例如美國Elance公司成立于1999年,為全球自由職業者提供線上找工作服務。2015年其與ODesk合并成為Upwork公司,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最規范的招聘平臺之一,擁有500多萬企業客戶。進入21世紀,“眾包工作”在線平臺逐漸興起,大量出租車和快遞在線服務平臺開始出現,由于其服務的便捷性和價格等方面優勢,很快被廣大用戶接納。

      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全球電商平臺數量增長5倍多。2021年全球規模較大的電商平臺有近800家,服務內容包括兩大類:線上服務型和現場服務型。電商平臺的快速成長拉動了數字產業發展,2021年全球平臺經濟投資額達到1190億元,主要集中于出租車和快遞兩個行業,當年產生營業收入520億美元。2018年全球平臺經濟產值為1420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增至3116億美元。

      數字平臺上主要有兩類就業關系,一類是平臺直接雇用的工作人員,即內部就業;另一類是平臺作為中介商提供的就業機會,即平臺帶動的間接就業。例如上文提到的Upwork公司在全球有570多萬全職雇員和1200多萬兼職雇員。線上服務型的平臺大部分為中小微企業,直接雇用較少,人數多在50人以下。Uber公司是全球雇用規模最大的出租車平臺公司,有近2.7萬名雇員,主要為律師、軟件工程師和市場營銷等。在快遞行業中,美團、DeliveryHero(德國)、Swiggy(印度)和餓了么等大公司的雇用人數也都達到千人以上。

      美國是發達經濟體中平臺就業規模最大的國家,約有22%的工作人口參與某種形式的平臺經濟,特別是在佛羅里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互聯網和服務業較發達地區,平臺已成為吸納新增就業的主力。預計到2023年,全美參與平臺就業的人員規模將達到7800萬。在英國,2016年至2021年期間,快遞行業就業增長350%,家政服務業增長166%,遠程線上服務增長100%,有15%的工人每周參加至少一次平臺工作任務。

      一些新興經濟體則呈后發優勢,包括中國、印度、印尼、巴西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家,近年來在經濟轉型中互聯網產業獲得快速發展,平臺就業成為新增長點。據估測,目前全球數字平臺下的自由工作者每年正以15%的速度增長。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受經濟和就業形勢影響,工作任務進一步轉向遠程居家辦公和線上服務,在線注冊的平臺從業者數量進一步增加,成為緩解各國失業壓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從人員分布看,平臺就業主要集中于青年、低收入者和自由職業者。歐盟委員會將平臺工作任務劃分為27類,各類工作的復雜性有較大差別。一般來說,線上服務型平臺對勞動者素質要求較高,而從事現場服務(包括家政服務、外賣送餐和網約車服務等)的從業者技能水平較低。從收入情況看,平臺從業者的平均收入要高于一般工作。大量平臺從業者為兼職,賺取正常工資外的補貼收入,接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時間”是參與平臺工作的最重要因素。同時,平臺就業也遇到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表現為勞動者身份難以甄別、雇用關系不清、工作環境差、用工不規范、缺乏勞動合同和勞動權益保護以及國家稅收流失等。面對這些挑戰,各國在加強勞動立法、就業監管和勞動權益保護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紛紛出臺措施規范平臺經濟發展。

      總的來看,平臺就業發展勢頭方興未艾,必將對未來的商業經營模式和就業市場帶來較大沖擊。面對這一新生事物,全球需要通力協作,在優化治理中形成共識,將平臺就業納入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完善平臺就業勞動者權益保障

      主持人:平臺經濟在帶動就業的同時,也給相關勞動者權益保障帶來新挑戰,下一步如何推動平臺用工更加規范發展?

      陳云(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室主任):平臺經濟在穩定和促進就業創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讓全體勞動者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黨和政府一貫堅持的方針政策。

      如何讓平臺經濟更加健康發展,維護好各類平臺就業者的勞動保障權益,事關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事關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2021年,人社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從多方面加強平臺就業者的勞動權益保障,取得良好效果和社會反響。但是,平臺就業具有人員數量規模大、人員構成類型復雜、就業方式靈活、關系主體多元、勞動者權益訴求差異大等特征,其勞動權益保障仍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需各方加強協同治理,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創新制度設置,優化政策運行環境和機制,進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強化保障措施、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是推進平臺經濟規范可持續發展,夯實勞動者就業和權益保障的基礎。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浪潮,堅持數實融合,做大做強一批數字平臺或行業龍頭企業,發揮其創新、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創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和崗位。引導各類平臺企業建立可持續的經營和盈利模式,提高平臺發展層次,避免走“低勞動力成本”發展的老路,避免從“低勞動力成本優勢”掉入“低人力資本發展陷阱”,堅持以“高質量就業”促“高質量發展”的經營發展和人力資源策略。在推進平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平臺就業者就業機會、職業生涯和保障能力的可持續。

      二是加強協同治理。要在包容審慎、規范促進的原則下,加強政府管理和行業規范,完善平臺治理機制。平臺企業要堅持科技向善的發展方向,樹立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自覺依法合規用工,積極履行用工責任,規范經營與管理行為,避免非經營性風險。發揮工會、行業協會等組織作用,促進行業及其從業者行為自律。發揮勞動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明確作為從業者在企業治理中的角色,行使民主參與權利。完善協商協調機制,在制定關于勞動報酬、勞動過程管理、勞動時間和強度等重要事項的制度規則和平臺算法時,多聽取勞動者代表和工會組織的意見建議,暢通投訴舉報渠道。

      三是加強政策供給,增加政策系統性、包容性和可及性。加強頂層設計,適時修訂完善《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研究制定工資工時等有關勞動基準,確立勞動權益基本保護標準。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制度,切實落實靈活就業人員不受戶籍限制可在就業地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評估研究外賣、及時配送、同城貨運等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成效,適時完善有序推廣。引導支持不完全符合勞動關系情形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根據自身情況參加相應社會保險。擴大失業保險覆蓋范圍,研究探索將各類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其中。創新靈活的社保繳費方式,探索面向平臺從業人員的社保代繳服務。

      四是進一步明確多元主體權責利關系。厘清各類新就業形態涉及的不同部門領域的法律和制度關系,明確各類勞動保障權益中各方關系主體權責利的邊界。對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或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但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的,平臺企業要承擔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相應責任;對采取勞務派遣、外包等合作用工方式的,平臺企業要與合作企業依法承擔各自用工責任。完善平臺靈活就業人員用工規定,鼓勵企業創新管理方式和辦法,對于無法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盡快推行相關合同或協議范本,及時對工作時間、工傷認定、勞動爭議等作出約定。

      五是創新完善平臺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機制,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創新監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