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古代做外貿的人叫什么(廣州在古代叫什么)

时间:2024-06-02 00:31:11 编辑: 来源:

公里121.7公里,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焦作鄉鎮企業基礎較好。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批農副產品加工、玻璃鋼、造紙機械、皮革皮毛加工等具有一定產業規模的企業群體。 近幾年來,焦作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傾力打造經濟強縣、經濟強區、經濟強市,全市經濟步入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軌道,對外開放呈現新的局面,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群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3年焦作經濟取得長足發展,以“四個百億”為標志,全市綜合經濟實力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這“四個百億”是,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100億,達到120.1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100億,達到10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03.8億;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00億,達到334.2億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幅度都有達到了近年來最好水平。 2004年初召開的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提出了“工業興市、工業強市”的工作思路和“鞏固好基礎,爭創新優勢,再上新臺階”的總體要求。基于全省各地競相發展的競爭格局,市委又明確提出了經濟總量進位次、人均指標居前列、發展速度爭第一的工作目標,具體而言,就是要經過2至3年的努力,使我市的經濟總量從現在的全省第11位上升到第8位,人均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全省前3名,發展速度爭取達到全省第一。200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確定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4%,人口自然增長率......

河南在古代是什么國?

河南省地處中原,又大多為黃土地,在春秋戰國之前分封了許多國家,主要的有:1、周朝王室屬地,又稱王畿,都城在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市,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洛陽市管轄范圍;2、虢國,分為兩個,一個叫做西虢國,都城在上陽,也就是今天的三門峽市,管轄范圍相當于今天的三門峽市,后來西虢國被晉國所滅,這里成為晉國屬地;東虢國,在今滎陽市以東,都城不詳,管轄范圍相當于鄭州市西部地區,春秋初期被鄭國所滅;兩個虢國的開國國君都是周文王的兄弟,姬姓,是周朝的同姓封國,且為最高爵位公爵;3、焦國,都城焦,在今三門峽市陜縣西十里鋪一帶,轄境也相當于今三門峽市范圍,周朝東遷之后被西虢國逼迫遷走,焦國為神農氏后人,姜姓,屬外姓諸侯;4、蘇國也稱溫國,都城溫,也就是今天的焦作市溫縣,轄境相當于今焦作市北、東、部地區,蘇國在春秋中期被狄人所滅,土地并入王畿之內,后來被周襄王封給了晉國;4、原國,都城原,在今濟源市城西,轄境相當于今濟源市北部地區,原國姓氏不詳,也應當屬于異姓國,東周周襄王時期原國的土地被周襄王封給了晉國;5、共國,都城共,在今天輝縣市,《竹書紀年》記載共國的國君共伯就是西周共和行政時期代行天子職務的人,共國應是周朝同姓諸侯國,春秋初期共國被鄭國吞并;7、衛國,都城朝歌,即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縣城朝歌鎮,轄境相當于今安陽市、鶴壁市、濮陽市全境,新鄉市大部,開封市大部,衛國的開國國君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又是王室的司寇,國土面積是最大的;8、鄶國,都城在鄶,在今河南省密縣曲梁鄉大樊莊一帶,鄶國為妘姓古國,是祝融氏后代,為異姓諸侯國,春秋初期被鄭國所滅;9、鄭國,都城新鄭,即今鄭州市所轄新鄭市,轄境相當于今天鄭州市全境、開封市大部、許昌市一部、平頂山市北部、駐馬店市北部。鄭國是在西周末年從鎬京附近遷到這里的,開國國君是周宣王的弟弟友,屬周王室同姓諸侯國;10、陳國,都城淮陽,即今周口市淮陽縣,轄境相當于周口市北部、開封市南部地區,陳國為媯姓,是舜帝的后代,為異姓諸侯國;11、宋國,都城亳,即今商丘市睢陽區,宋國為子姓,是商朝后人所封的諸侯國,是異姓諸侯國,轄境相當于今商丘市全境,周口市部分地區,開封市東部,濮陽市南部,以及山東、安徽的部分地區,宋國與衛國一樣都是在“三監之亂”后由周成王所封;12、蔡國,都城上蔡、春秋之后遷到新蔡,轄境相當于駐馬店市大部、周口市一部、漯河市一部、信陽市北部,開國國君蔡叔度是周武王的弟弟,參加“三監之亂”被周公流放,國家一度被廢,歷史上延續的蔡國是蔡叔度的兒子受封的,為周王室同姓諸侯國;13、息國,都城息,即今信陽市息縣,國君息侯也是周武王的弟弟之一,為周朝同姓諸侯國,轄境相當于息縣一帶淮河上游肥沃地區;14、申國,都城宛,即今南陽市北,轄境相當于今南陽市,申國是四岳后人,姜姓,為異姓諸侯國。15、許國,四岳后人,都于許,即今許昌市一帶,為異姓諸侯國;16、杞國,都于杞,即今杞縣一帶,齊桓公稱霸時被遷到山東境內,是個異姓小國,為夏朝后裔。除了上述十六國,春秋時期在周口市境內的還有頓國、沈國,在信陽市與漯河市交界的地方還有英國,在信陽市境內的還有黃國、江國、賴國,在南陽市境內的還有鄧國、呂國、唐國、廖國;在河內也就是今焦作市一帶的還有樊國、檀國、孟國;在王畿附近的還有伊洛之戎、蠻氏戎人;在太行山、王屋山、中條山東路一帶還有翟國、長狄、赤狄活動。春秋中期之后,晉國占領了河內,即今焦作市、濟源市一帶,后來又占領了衛國的東陽,即安陽、新鄉、鶴壁,衛國只剩下今濮陽一帶地方了;楚國先后占領了方城山以南地區,后來又北侵擁有了駐馬店、平頂山市......

焦作的主要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懷川大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杰,焦作地下文明積淀層層疊疊,地上文化布落洋洋灑灑。焦作山水是人文化的山水,焦作人文是山水化的人文,山人一體,不可分割。

這里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于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后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卦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阪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藥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藥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于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

這里是諸多大師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數不清的歷史名人在此或游歷、或隱逸、或葬歸于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巖隱居游覽,影響頗大。

焦作地處黃河中下游北畔,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具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早在七八千年前,這里就有人種植粟等糧食作物。從焦作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除發現有大量的石鏟、石斧、石鐮、蚌刀等生產工具外,還有水井、房屋等原始農業生產跡象。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的農業已十分發達。焦作古代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以采礦、冶煉、制陶、編織和工藝美術為主。戰國時期已有了煤炭開采業,至明清時期具有了相當的開采規模,延續至今,使焦作有“煤城”之稱。從考古發掘的文物看,春秋時期這里已開始青銅器制作,東漢時山陽已成為全國較大的冶煉基地之一,宋代出現了以制作兵器、農具為主的作坊群。

據史志記載,全市有60座歷史古城,其中城區有6座;祠廟335所,其中城區70多所,現在統計,全市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83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44處,縣級492處,城區內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214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6處,市級81處。道清鐵路、澤煤盛礦井、福公司辦公房和錢莊等體現著近代煤城的歷史;焦作工學院(今河南理工大學)是河南省最早的高等院校。傳統的歷史文化在當今焦作仍熠熠閃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黃帝時期,是一個中華民族發明創造的時代,農耕、住宅、漁獵、制衣、蓄水、制作陶器等百業興起。皇帝崇尚“科學”,對于有發嘩創造的人,就封官加賞,指派他專門負責某一個行業的事務,發揮其專長。

焦作一帶為“寧”的封地。寧是一個人名,是焦作一帶的部落首領。這一帶土地,也因此部落首領的名稱,被稱為“寧邑”。至今修武簡稱為寧,云臺山名為“寧北山”,就是因為有著這么一個文化淵源。

黃帝的名字,出自對黃色的土地的開發,對農業的開發。同一個時期,寧這個人為什么被以寧命名?是與家庭血緣文化有關,與生育文化有關。是寧這個人結束了無家族、家庭的人類社會狀態,開始以血緣關系組成家庭居住方式,以生育親養關系區別、延續、壯大后代。創立了以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的社會組織方式。

焦作一帶,故稱懷川,又叫河內。黃帝部落活動于河南、河東,開始了農業文明的時候,三河之中的河內寧部落,開始了家族文明。河內,山環水抱之間,河流縱橫,湖澤相連,水豐土咸,林草深密。多水之鄉的寧人,崇尚火;家族文化的肇始,需要火。泥土中固定保留火種的地......

中國古代唐朝的人穿的什么衣服?

唐朝服飾是唐朝的服裝,它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幞頭、巾子、鹖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朝的服飾由于唐朝采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并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

唐仕女

唐朝服飾唐代服飾之所以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礎。隋王朝統治年代雖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文獻中記隋煬帝“盛冠服以飾其奸”,他不僅使臣下嬪妃著華麗衣冠,甚至連出游運河時大船纖繩均傳為絲綢所制,兩岸樹木以綠絲飾其柳,以彩絲綢扎其花,足以見絲綢產量之驚人。

至唐代,絲織品產地遍及全國,無論產量、質量均超過前代,從而為唐代服飾的新穎富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加之與各國人民廣泛交往,對各國文化采取廣收博采的態度,使之與本國服裝融會貫通,因而得以推出無數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服飾,特別是女子裝束,不光為當時人們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們觀賞唐代服飾,亦覺興奮異常。這里沒有矯揉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服飾。其色彩也非濃艷不取,各種鮮麗的顏色爭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銀雜之,愈顯炫人眼目。其裝飾圖案,無不鳥獸成雙,花團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謂一派大唐盛景。

唐朝在現今服飾界,和對以后服飾業的影響,是它無與倫比的文化藝術與精神風貌。它呈現出唐朝文化處于顛峰與極盛狀態時,萬紫千紅,千姿百態和橫貫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渾大氣。唐朝的文化是華夏的寶貴財富,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輻射力,對服飾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們受用無窮,并福蔭著后世子子孫孫。

唐朝服飾初唐到盛唐間,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

唐玄宗酷愛胡舞,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記,“天寶初,貴游士庶好衣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關于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于石刻線畫等古跡。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