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國際貿易壁壘參考文獻(需要關于當代國際貿易趨勢與我國對策等方面參考文獻)

时间:2024-06-02 21:37:29 编辑: 来源:

富,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然而,這種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交往卻像把“雙刃劍”,它在為一國國民經濟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對該國的經濟造成一定的沖擊。因此,各個國家都把制定一個符合本國發展需要的貿易政策當作是整個經濟發展戰略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貿易中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

一、國際貿易政策的基本型別及其演變

從政策本身和作用來看,國際貿易政策有兩種基本型別: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國際貿易活動采取不干預或盡可能不干預的基本立場,對進出口易不設定障礙,對本國進出口商不給予各種特權和優待,從而使商品能夠自由地進出口和實行競爭的貿易政策。保護貿易政策是相對自由貿易政策而言的,指國家利用權利對外貿活動進行干預和管制,通過高額關稅或非關稅措施來限制外國商品進人,保護本國產業免受外國商品的沖擊,并對本國出口商品給予優待和補貼以鼓勵商品出口, *** 本國工業發展的貿易政策。

自由貿易政策主要流行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當時英國率先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旨在從海外獲得廉價原料并推銷其工業品,產業資本也因此獲得了鉅額利潤。但是,由于各國工業化發展水平的不同,一些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的美、法、德則實行了保護貿易政策。資本主義進人壟斷階段以后,由于世界市場相對變小,競爭更加激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開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但是,這一時期的保護貿易政策與以前的保護貿易政策是不同的,是超保護貿易政策,具有更強的保護性,明顯的侵略性、擴張性。

從世界范圍來看,保護貿易政策和自由貿易政策像孿生兄弟在不同國家、一國之內不同發展時期,同時存在并交叉地使用著。它們似乎是一對永遠不能調和的矛盾,主張自由貿易者可以對貿易保護主義大張撻伐,貿易保護者也可以對自由貿易提出異議。盡管自由貿易政策在理論上要優于干預的貿易保護政策,但由于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差別對貿易政策選擇的影響,理想中的自由貿易政策并不是現實中各國貿易政策的真實寫照。與此同時,由于任何外貿活動都要涉及到至少兩個國家的利益,但就某一項具體的外貿活動來說,一國之所得往往關聯到另一國之所讓步,所以現實中的國際貿易政策實際上是各國政策博弈的結果。一國當前的貿易政策以及貿易干預程度實際上是各方利益相互平衡的一種反映。

二、國際貿易保護新趨向

1. 從關稅壁壘轉向非關稅壁壘

貿易保護多樣化的措施主要包括:***1***按照有效保護稅率設定階梯關稅。***2***加強了征收“反補貼稅”和“反傾銷稅”的活動。***3***非關稅壁壘不斷增高。***4***強調管理貿易。

2. 被保護的商品專案不斷增加

被保護的商品從傳統商品、農產品向高階工業品和勞務部門。

3. 從國家貿易壁壘轉向區域貿易壁壘

經濟一體化和區域性貿易集團的發展,是當代國際經濟體中一個最主要特征。區域性集團的建立本身就帶著排他性,在對內加強自由化的時候,勢必排擠、打擊集團外的競爭者。

三、兩國國際貿易政策的非合作博弈

博弈是對許多人在一個策略相互依存的架構中,相互作用的這種情況的表述,主要研究競爭者如何根據環境和競爭對手的情況變化,采取最優策略的問題。所謂相互依存,通常是指博弈中的任何一個局中人受到其他局中人的行為的影響,反過來,他的行為也影響到其他人。由于這種相互依存行為,博弈的結果依賴于每一個局中人的決策,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地控制所要發生的事情,也沒有一個人處于孤立狀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各國的貿易政策是策略互動的,具有鮮明的博弈特征。一般情況下,各國的最優貿易政策不僅依賴于它自己的選擇,而且還依賴于其他國家的行動。各國的貿易政策,實際上意味著各國 *** 根據貿易博弈的局勢如何“決策”。

在兩個國家的國際貿易競爭中,兩國國際貿易政策選擇可能有四種情況,即兩個國家都采用閉關鎖國的保護國際貿易政策;兩個國家都采取完全自由的國際貿易政策;一個國家采用保護貿易政策,而另外一個國家不采用任何的關稅壁壘政策即自由貿易政策;一個國家采用自由貿易政策,而另外一個國家采用保護貿易政策。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雙方都有兩種方案可以選擇:一種是采取自由貿易政策,另一種是實施保護貿易政策。其估計值如圖:

顯然,不論A國做何種選擇,B國都會選擇保護保護貿易政策,同樣不論B國做何種選擇,A國的最優選擇都是采取保護貿易政策。這樣的政策決策過程與“囚徒困境”的結果完全一致,雖然左上方的數值***8,8***要比***2,2***的結果好得多,但從一個兩國同時決策的博弈來看,各國為了使自己的決策最優,最終都會選擇保護。所以***保護貿易政策,保護貿易政策***是優勢策略均衡,同時也是一個非合作的納什均衡。

可見,對于一個追求國民福利最大化的國家來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選擇單方面的自由貿易措施。而雙方均選擇貿易保護政策,毫無疑問這不僅會給本國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損失,并可能會導致保護逐步升級直至發生貿易大戰。這種非合作產生的低效結果是兩國都不愿看到的,要降低或者消除這種低效率就要通過貿易國之間的政策合作。下面將從動態博弈的角度進行分析。

四、兩國國際貿易政策的合作博弈

上面例子中的博弈是一次博弈,如果博弈重復多次,情況會有所不同,在博弈理論中,無限次重復博弈存在著合作解。重復博弈是指同樣結構的博弈重復多次,其中博弈的不同階段是相互依賴的,這就使得理性行為人的決策不僅受其過去經歷的影響,其決策還要受未來可能的影響。如果博弈無窮次,雙方就會逐漸從不合作走向互相合作。因為任何一次背叛都會招致對方在下一次博弈時的報復,而雙方都采取合作態度會帶來合作收益。

在上面的例子中,A國B國為了擺脫這種“囚徒困境”,謀求一種長期關系,使其福利最大化,兩個國家只能由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轉化,雙方協商締結貿易協定,共同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在貿易政策上采取合作的態度。只要兩國都遵守協定,就能獲得最大利益,如果其中任何一國違背承諾,必然會遭到另一國的報復。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把其成員同時納入一個統一的規則中,對各成員 *** 來說,該協議既是一種承諾,又是一種強有力的約束,如果有哪國不遵守該協議,將遭到別國的報復或懲罰。一般來說,所有其他成員方對他的懲罰所帶來的損失要比他單方面采取貿易保護政策所帶來的利益大得多。世貿組織完善的多邊貿易體制協調各個國家的國際貿易政策,使各個國家的收益都得到提高,從而推動貿易自由化,并使之進入一個良性回圈。

可見,國際貿易政策的博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貿易自由化必然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基本趨勢,但是短期內,各國在順應貿易自由化潮流的同時,是不會完全放棄貿易保護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貿易量顯著擴大,國際貿易地位迅速提高。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入世承諾的進一步履行,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在制定國際貿易政策時,既不能盲目開放也不能退回到閉關鎖國的狀態,而應該采取適當保護、逐步開放的策略,充分利用WTO這個大舞臺,積極參與到國際貿易的博弈中去,提高我國的博弈能力,爭取在博弈中尋找最大盈利。

參考文獻:

[1]程大中,國際服務貿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賈建華,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綠色貿易壁壘對農產品影響的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約翰•史密斯.2007,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經濟學家, 4,34-56.

[2] 安德森, J.L., 2001,綠色貿易壁壘問題,市場研究, 24, 347-356.

[3] 加拉格爾, R, 2003,農產品的出口貿易研究,管理, 3, 1, 43-62.

有關中日貿易摩擦的參考文獻有哪些?最好表明出處,期刊,作者。

中日貿易摩擦的原因及未來走向

中國網 | 時間: 2001-06-22 | 文章來源: 網上獨家

中國日本之間的貿易關系

中日恢復外交關系后,尤其是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日雙邊貿易快速發展。根據中國的統計資料來看,中日雙邊貿易額從1978年的48.2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831.7億美元,增長16.3倍,其中對日本出口和自日本進口分別增長22.9倍和11.9倍。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日本的貿易關系更加密切。

(一)日本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自1993年以來,日本連續8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這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中日雙邊貿易增長速度基本高于中國全國水平。統計顯示,除了1990年、1997年、1998年等少數年度外,中日雙邊貿易的增長速度、中國對日本出口的增長速度以及中國自日本進口增長均高于全國的增長速度。在1990年、1997年、1998年等少數年度,日本國內出現經濟衰退,尤其是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1999年日本經濟出現復蘇的跡象,中日雙邊貿易就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2000年增長速度均高于20%。

第二,中日雙邊貿易占中國全國的比重高。1990—2000年期間,中日雙邊貿易占中國全國的比重在11%以上,最高為1996年的20.7%,平均占中國全國的17.7%;中國對日本出口占中國全國的比重在13%以上,最高為1996年的20.4%,平均為16.7%;中國自日本進口占中國全國的比重在7%以上,最高為1994年的22.8%,平均為18.9%。

(二)中國也是日本重要的貿易伙伴

根據日方的資料,一方面,日中雙邊貿易的增長速度高于日本全國對外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日中雙邊貿易在日本全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基本呈現上升的趨勢。據日本大藏省最新發表的《貿易統計》,2000年日中雙邊貿易增長幅度更大,突破800億美元大關,中國繼續成為日本第二大貿易伙伴國。2000年日中貿易額達到857.8億美元,同比增長29.5%,其中日本對中國出口304.4億美元,自中國進口553.4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0.4%和29.1%,三項均創日本歷史記錄。

中日貿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1年1—4月,中國與日本的雙邊貿易額達到285.9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1%,其中中國對日本出口146.1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2%,自日本進口139.7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9%。

盡管如此,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日本之間發生了貿易摩擦。2001年4月10日,日本政府部門宣布,依據世界貿易組織有關規則和日本國內的關稅率法,從2001年4月23日至11月8日對來自中國的大蔥、鮮香菇和燈心草等農產品實施一般緊急進口限制措施。主要內容是,從4月23日起的200天內,如果從中國進口的這三種產品的數量分別不超過過去200天的平均進口量,即大蔥5383噸、鮮香菇8003噸和藺草席7949噸,則按現行的3%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