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國際貿易標準模型中相對供給曲線(西方經濟學作業)

时间:2024-06-03 01:17:42 编辑: 来源:

Q2 。這使消費點所在的等價值線從 VV1 移動到 VV2 。所以消費點也從 D1 移動到 D2 。

圖3-14:棉布相對價格上升產生的影響

在經濟學基礎理論中已經提及過兩個效應。福利的增加是收入效應;在給定的福利水平下消費點的移動稱為替代效應。收入效應使兩種產品的消費量都增加,而替代效應的作用是使社會減少對棉布的消費,增加糧食的消費。

從理論上說,收入效應的影響可能非常大,以至于當 PC / PF 上升時兩種產品的消費都增加。但是在一般情況下,棉布對糧食的相對消費量會下降。也就是說,棉布的相對需求會減少 ( 如圖 3-l1 所示 ) 。

三、貿易條件改變對福利的影響

當 PC / PF 上升時,原本出口棉布的國家福利增加。在圖 3-12 中表現為消費點從 D1 移動到 D2 。相反地,如果 PC / PF 下降,國家的福利就會惡化;比如說,消費點可能從 D2 移回到 D1 。

如果一國原本出口的產品是糧食而不是棉布, PC / PF 變動所產生的影響與上面正好相反。 PC / PF 上升意味著 PC / PF 下降,國 g 福利隨之惡化。同理, PC / PF 下降則會改善該國的福利。

我們將貿易條件定義為一國出口產品的價格除以進口產品的價格。使用這一定義來概括以上各種情況,我們得出一個一般結構論:一個國家的福利隨著貿易條件的改善而上升,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而下降。

四、確定相對價格

假定世界由兩個國家組成,本國 ( 出口棉布 ) 和外國 ( 出口糧食 ) 。本國的貿易條件由 PC / PF 來衡量,外國的貿易條件由 PC / PF 來衡量。 QC 和 QF 是本國生產的棉布和糧食的數量: QC* 和 QC* 是外國生產的棉布和糧食的數量。

為了確定PC / PF ,我們要找到棉布的世界相對供給曲線和相對需求曲線的交交點。如圖 3-15 所示,世界相對供給曲線 RS 是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這是因為 PC / PF 的上升使各國都增加棉布的生產,減少糧食的生產。世界相對需求曲線 RD 是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這是因為 PC / PF 上的各項使各國的消費點向靠近糧膏棉布的方向移動。兩條曲線的交點 (點 1) 確定了均衡的相對價格 (PC / PF)1。

降低工資,總供給曲線為什么是右移?不是左移?

一.

第一個角度,你的思維是錯誤的。

總供給曲線是描述個別廠商在一定時間內,在一定條件下,對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數量。

其中包含著兩個條件:一是廠商愿意出售;二是廠商有商品出售。

降低工資,生產成本降低,廠商會擴大生產,增加供給,使總供給曲線右移,這里是指廠商生產的意愿會增加。而你所說的是指廠商沒有商品出售。前者通過單方面分析供給曲線出發考慮的,而你所說的是通過比較勞動供給和勞動需求兩條曲線后所得出的結論。

如果結合勞動供給和勞動需求分析,勞動市場會通過勞動供給方與勞動需求方的博弈使得兩者處于均衡狀態,其結果只會是生產者無法降低工資。

這樣將你的說法和標準答案說法比較,顯然有失公允。好比兩人打架,別人赤手空拳掄,你拿關公大刀砍。

二.

第二個角度,題中所說的是總供給曲線,不是勞動供給曲線。二者概念不同。

總供給量并不是完全受勞動力總量決定,他還包括資本(彌補增加資本量)、技術(引進)、信息(購買)、自然資源(購買)、土地(租賃\購買)、企業家才能(培訓)。非封閉分析下,還可以通過國際貿易等手段改變市場總供給量。

所以說你的說法屬于偷換概念,是片面的。

三.如果深入探討將會涉及消費者行為學、當代的預期學派的理論,由于復雜,我又趕時間上班,如果有興趣回來再繼續探討。但是包括上述的這些已知理論,可能都指向你的說法是片面的這一觀點。

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是如何體現的

跨國投資與服務貿易比較優勢

一、跨國投資對服務貿易的影響:理論分析

貿易與資本流動之間的關系最早由Mundell 1957年提出,他建立了一個標準的2X2X2的貿易模型,該模型假定其中一國具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該國對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設置貿易障礙,從而使該國資本的邊際產量上升,引起外國資本流入。根據Rybczynski定理,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資本要素的增加將增加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減少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該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量減少,從而資本流入替代了貿易出口。此后20世紀80年代Markuson和Svenson在標準的2X2X2模型中假設兩國存在技術差異,導致要素價格不同,引起要素的國際流動,每個國家都將獲得其出口產品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根據Rybczynski定理,兩國要素稟賦的變化會促使其出口部門的擴張,從而要素流動與商品貿易之間的關系是互補的。

傳統的國際貿易純理論是建立在商品貿易基礎上的,而服務貿易存在某些與商品貿易不同的特征,第一,國際服務貿易是勞動與貨幣的交換,而不是物與貨幣的交換;第二,服務的生產與消費大多同時同地發生,服務不可儲藏;第三,統計方式不同,國際服務貿易在各國國際收支表中統計,而貨物貿易由各國海關統計。盡管服務貿易存在這些與眾不同的特征,目前主流的經濟學觀點仍然堅持認為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應用于國際服務貿易是有效的。Sapir在1981年進行了一系列服務貿易的實證研究,其主要結論是:“傳統貿易理論適用于服務貿易,要素稟賦在服務貿易模式的決定上具有重要作用。”Deardorf 1985年在標準的H-O模型框架下,通過改變個別的約束條件成功地解釋了國際服務貿易如何遵循比較優勢原則。目前國際經濟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服務貿易領域同樣存在比較優勢的合理內核”。因此在分析跨國投資對服務貿易的影響時,我們仍然沿用傳統的國際貿易純理論方法。

我們分析的起點是假設經濟是完全競爭的,在國際市場上每個國家都是小國,每個國家產品產量的變化不會引起國際市場產品價格的變化,而且假設一國由兩個經濟部門組成,M是制造業或農業部門,S是服務業部門,兩部門都以資本K和勞動L作為要素投入,體現消費者效用的社會無差異曲線是位似的。

外資的流入增加了一國的資本要素稟賦,通常情況下都假定外國直接投資(以下簡稱FDI)流入后可以在各生產部門間自由配置,但是本文中我們認為跨國投資是與具體的行業相關聯的,也就是說,FDI不會在本國的各行業間自由流動,資本流入之后就鎖定在特定的行業中,這樣的假定對各國生產函數的影響與通常的情況不同。當FDI可以在部門間自由流動時,對兩部門的生產能力都造成了影響,而當FDI與具體行業相關聯時,只改變該行業的生產能力。

在對跨國投資的特性作出規定之后,我們首先分析外國資本流入發達國家的情形,發達國家一般都具有在服務業方面的比較優勢,可以用圖1的產品空間來表示該國的生產、消費和貿易的情況。在圖1中,坐標橫軸和縱軸分別表示該國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產品產量,M[,1]S[,1]是其生產可能性曲線,P[,1]P[,1]′是相對價格曲線,在不存在要素變化的情況下,可知該國在A[,1]點生產,在C[,1]點消費,該國的凈出口量是B[,1]A[,1]。考慮FDI流入該國,由于其具有服務業的比較優勢,所以流入的FDI中相當大比例的部分投資于服務業,于是該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移到M[,2]S[,2],其中,服務業增產的比例高于制造業。因為國際市場產品價格不變,價格曲線的斜率也保持不變,平行外移到P[,2]P[,2]′,此時,該國將在A[,2]點生產,社會無差異曲線是位似的,所以在C[,2]點消費,服務凈出口是B[,2]A[,2],可以看出,該國服務業的生產和消費都增加了,但是可以證明在此服務生產的增加大于服務消費的增加,所以,服務凈出口增加了。也就是說FDI的流入增加了該國的凈服務出口,增加了該國服務業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

附圖

圖1 FDI流入導致的生產、消費和貿易變化(發達國家)

其次,我們分析發展中國家的情形,發展中國家一般不具有服務業的比較優勢,相對而言其比較優勢在制造業或初級產品產業,此時可以用圖2的產品空間來表示其生產、消費和貿易。在FID流入前,該國的生產和消費點是A[,1]′和C[,1]′,是服務凈進口國,服務凈進口量是B[,1]′C[,1]′,FDI流入后,因為該國的比較優勢在制造業,所以流入的FDI大部分投向制造業,這樣,生產可能性曲線從M[,1]′S[,1]′向外移到M[,2]′S[,2]′,而國際市場相對價格不變,FDI流入后生產和消費點分別是A[,2]′和C[,2]′,凈進口量變為B[,2]′C[,2]′,我們發現該國的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均增加了,可以證明服務消費的增加要大于服務產出的增加,也就是說服務的凈進口增加了,FDI的流入增加了該國的服務凈進口量,降低了該國的服務業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

附圖

圖2 FDI流入導致的生產、消費和貿易變化(發展中國家)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得到如下的結論:在發達國家,外商直接投資流入促進了凈服務出口,擴大了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順差,增強了其服務業的比較優勢;而對于發展中國家,FDI流入增加了凈服務進口,擴大了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逆差,降低了其服務業的比較優勢。

二、計量檢驗

1.數據和基本模型

從上一節的理論分析中我們得出結論:外國資本的流入對一國的服務貿易存在重要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表現極不相同,由于發達國家多數擁有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外資流入的很大比例投入其服務行業,促進了服務出口,擴大了服務貿易順差,增強了其服務業的比較優勢;而對于發展中國家,由于服務業不是其比較優勢,流入的外資投向服務業的比例非常小,從而增加了其服務進口,擴大了服務貿易逆差,降低了其在服務業方面的比較優勢。在這里,我們希望使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數據,建立計量模型來檢驗上述結論。

當然,存在另外一些重要的因素會影響一個國家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在計量模型中我們需要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作為控制變量,以準確地估計FDI對服務貿易的作用。

在計量模型中,被解釋變量是各國的服務貿易比較優勢,度量某一行業比較優勢的方法較多,本文選用服務業凈出口與服務業進出口總額的比值SeRNX作為該被解釋變量,各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值均來自各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附圖

其中Xs是服務貿易出口值,Ms是服務貿易進口值。

對外資流入用各國的FDI與其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的比值rFDI來度量,FDI數量來自各國國際收支平衡表,GDP數據來自歷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顯然會影響服務業的發展,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個人對服務的需求在其支出中所占的份額也相應提高,較高的服務需求會帶動服務業較快發展,從而建立起在服務業方面的比較優勢,但是另一方面較高的服務需求也意味著對服務進口需求的增加,降低以貿易流通度量的比較優勢。這兩方面的作用輕重如何,需要用數據來估計,用各國人均GDP值rGDP及rGDP的對數值lnGDP度量,數據也來自歷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

政府對服務貿易的管制政策顯然也是對服務貿易產生作用的一個重要因素。服務業部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