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買粉絲文章分析思路案列(買粉絲買粉絲應該怎么策劃?或者運營一個買粉絲買粉絲?)

时间:2024-05-20 11:02:13 编辑: 来源:

什么難。然后就真的做了。”

一接手就后悔了,富軍發現,國內市場和他熟悉的外貿根本就是兩回事。他接手時,栗米主要走一些 *** 特別采購渠道。

“以前和老外打交道很簡單,老客戶幾年都不用見一面。沒想到一轉國內市場,發現做渠道這么辛苦,雁過拔毛。更致命的是,市場上的有機大米太多,中國老百姓又有信任危機,栗米在市場上知名度接近于零。富軍開始覺得,手中有糧,心里很慌。但既然在老婆那里夸下海口,無論如何這事得干下去。他頭皮一硬。數數倉庫,剛好有20萬的新米出爐。

送!“好東西是不怕試的!”富軍決定先把大米送出去,客戶體驗好了自然會回頭來找他買米。

買粉絲好友加出了靈感

富軍的朋友圈內某條被點贊的訊息,微友們對富軍的訊息不吝夸獎。

有糧在手,但往哪送是一個問題。

富軍把自己所有的社會關系梳理了一遍,還發動外貿團隊里的小伙伴,把這些年打過交道的大米潛在客戶全部列出。

這個豪爽的山東漢子,最早送米都是10斤、20斤、30斤的送,就像小時候村里招待客人那樣。也不管有用沒用,富軍說,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大方。

不過,在最初一波大米送出之后,賣米事業有點舉步不前。老客戶總是有限的。接下來該送給誰呢?

正巧那時候商學院組建了“玄奘之路”戈壁之旅,喜歡跑步的富軍上路了。

旅行的時候大家都愛找樂子,有一天,富軍與和隊里的同學比賽:到了戈壁,看誰能先收齊三十個微訊號——那個時間,2013年年初,買粉絲很熱,人們開始不再交換名片,而改用加買粉絲。

一比賽,爭強好勝的富軍就燃起了 *** 。他開始逢人就要微訊號:“你好,很高興認識你,我叫富軍。”重復一陣子之后,他發現“戈友”們熱衷于建群。這下富軍找到了竅門:每次他只要認識一個群主,被拖進群后,就可以加到很多好友。這比“點對點”地加快多了。富軍立刻從打賭的兄弟里勝出,一周的戈壁之旅,富軍的買粉絲好友發展到一千多名。

或許是艱苦的戈壁挑戰賽加深了微友的感情,也或許是相似的背景和經歷讓大家特別有共同話題。富軍還發現,當他嘗試在朋友圈內介紹自己的大米時,效果出奇得好。

自商業需要事件營銷

富軍不遺余力推銷大米的形象并沒有遭到大家的反感,相反,人們開始記住了這個自信、開朗、樂善好施的“富軍”,他在商學院的買粉絲朋友圈中勾勒出了一個公眾形象。

有趣的是這時候,他的好友加到了3000,而見面超過三次的不到10%。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雖然沒見過富軍,但都知道,他是商學院里賣米最有名的人。

隨著買粉絲好友的迅速擴張,線下的互動也變得重要起來。

富軍策劃過兩次線下活動,都帶來了很好的效應。

一次是在“戈八回歸日”上——這是第八屆戈壁挑戰賽后,走完戈壁的各個商學院學生重回都市生活后的第一次大規模聚會。富軍贊助了回歸日的所有大米,怕大鍋燒米不夠香,富軍還臨時買來八個全新的電飯煲,蒸煮栗米。這件事一度引發美談。

雖然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做過品牌,但敏銳的富軍發現,事件營銷總會帶來爆炸式的效應,有趣的話題能夠在商學院圈子里引發關注和討論。

誰能吸引眼球,引發話題,誰就能得益。在社交化網路里,這個規則經久不衰,沿用到小規模的朋友群里,一樣有效果。

12月1日,上海國際馬拉松又給了富軍靈感。跑步和賣米如何結合到一起?富軍決定繼續強化自己給人的印象:為了賣米,老板可以不遺余力親自上陣。

于是,就出現了馬拉松賽場上那只背著米袋子奔跑的憤怒的小鳥,這只背著米袋子,渾身貼滿二維碼的小鳥吸引了大量媒體的關注,連上海馬拉松最美麗選手廖智都來合影,這個“憤怒老板”登上了各大新聞頭條,

商學院的同學都看到了,富軍不但成了話題人物,而且還成了新聞熱點人物。

從2月份和老婆開玩笑決定賣米,到之后開始向買粉絲好友贈送大米。到8月26日正式開始登記賣米時,富軍發現,糧倉里的米已經沒貨了。新米需要預約購買。

之前適銷對路的圈層營銷在這個時候顯現出了威力。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富軍每天都收到買粉絲上訂米的訂單。

人們在買粉絲朋友圈跟他打招呼,通常就是:富軍,我認識你,你家大米我吃過,很好,我要定一年。”

到11月底,富軍累計了全年訂戶200個,銷售大米200萬。

這真的是他一個人創下的成績,訂戶大都來源于各種熟悉或者素未謀面的買粉絲好友。

朋友圈內容建構

富軍的朋友圈訊息維持在每周6條。起初,一切都緊緊圍繞“栗米”,如各種栗米銷售組合套餐,健康生活方式。當積累了三萬好友之后。富軍的朋友圈自成了一個“媒體釋出中心”,上面出現了很多商學院活動召集,社會公益活動釋出,各種商業資源互動資訊,買粉絲求助。

在他朋友圈上,他甚至替一個朋友吆喝過300萬的二手蘭博基尼和50萬的勞力士表;當有一天他想召集山東老鄉聚會時,短短兩天就通過買粉絲 *** 了150位國內外山東籍企業家;而諸如尋找場地贊助,商業贊助,只要釋出訊息,很快就能實現各種資源的對接;一家高階會所開業,富軍通過買粉絲朋友圈為對方帶去了半年內1000高階人次的客流。

富軍把朋友圈完成了一個自媒體,在打造栗米品牌的過程當中,每當遇到問題,他就求助,栗米的名字,到廣告語,到很多活動的創意都來自朋友圈高手的創意。朋友們也通過關心富軍事業,到對栗米這個品牌產生強烈的認同感。發展到后來,更把富軍當作了有求必應的“萬能訊息中心”。

每天在朋友圈吆喝自己的產品,會有人反感么?

但越是這樣,富軍這個人越是和他的栗米緊緊捆綁在一起。

“大家因為信任我富軍,所以信任我富軍賣的有機大米,他們認可我這個人,然后認可了我創造的栗米品牌。”

回過頭,仔細統計富軍的朋友圈內容,可以看到有幾個關鍵詞的重復概率非常高:健康,感恩,真誠,大米,善心,理想,行動,堅持。

富軍在商學院的朋友圈里成功塑造了:健康,開朗,幽默且執著的賣米大漢形象。這和熟練運用買粉絲這個平臺作適銷對路的圈層營銷分不開,更和他因賣米打造出來的品牌形象以及人格魅力離不開。

創造品牌真的需要很多錢么?不,富軍的故事告訴你,一個小企業,如果熟悉“媒體”的運作方法,照樣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時間里實現很高的收益。

個人買粉絲營銷策略分析與案例?

案例分析是企業了解產品在市場中運營狀況的有效手段。但錯誤或不恰當的案例分析方法將會產生誤導性的資訊,并有可能引發偏差的市場營銷策略。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李晶和羅丹:創業賣香腸和雞蛋 平均每天賣蛋3000枚

香腸、雞蛋、農家壇子菜,是人們最喜愛的傳統食品,但現在人們很難吃到這幾樣食品的原味了。在邵陽,兩位美女通過電商平臺又把它們原汁原味地擺到您的餐桌上,吃上一口就喚起兒時的記憶。她們把土雞蛋和手工自制的香腸通過電商銷到全國各地,近一年已發展代理商150多家,微商們送給她們兩個既別致又貼切的外號:“蛋姐”和“腸妹”。

她們愛好旅游和跳舞唱歌,喜歡參加文藝活動。她們說,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文藝范兒”讓創業更有 *** 、更有趣。當然,“兒時的味道,媽媽的手藝”背后,蘊含的是有詩意的情懷和說不盡的故事。

“腸妹”叫李晶,90后;“蛋姐”叫羅丹,80后。她們是湖南某公司的創始人。文藝女孩為何選擇做“村姑”忙農活?在山茶花盛開的季節,三湘都市報《創周刊》記者聞著“記憶中的味道”采訪了兩位美女。

A

一見如故,姐妹相遇碰出創業火花

邵東靈官殿鎮大云山遠近聞名,李晶和羅丹的家就在這里,一個家住民主村,一個家住夫和村。

小時候,最讓李晶和妹妹高興的是家里殺年豬,母親會做出讓人“嘴饞”的香腸。從小,香腸制作工藝就刻在了李晶記憶的底片。

高中畢業后,李晶選擇了湖南農大動物醫學專業,希望學成回家后能幫到父母擴充套件自家的養殖場。2013年大學畢業后,她真的回到家鄉與父母一起養起了豬。2015年,她開始發展豬肉加工產業鏈,香腸成為首選。

無獨有偶,與李晶相隔不遠的夫和村,有一位姑娘叫羅丹。小時候,放學回家幫媽媽撿土雞蛋是她童年最快樂的時光。“將來一定要辦一家好大好大的養雞場,撿好多好多的土雞蛋。”夢想,在少女的心里扎下了根。

羅丹家里條件苦,初中畢業后就跟著院里的堂哥堂嫂到深圳打工。兩年后,她聽說玩具廠毒性大,便回到了家里。在家鄉邵東,羅丹先后做過茶館、飯店、面包店等行業的服務員。“那時候很苦,每月工資才三四百元。自己留點零用錢,剩下的寄給爸媽。”羅丹的眼里泛著淚花。

2007年是羅丹人生的轉折點,她跟著遠嫁浙江的表姐一起到浙江開店做服裝生意,表姐出錢開店,羅丹進貨賣貨,幾年下來羅丹掙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既然創業就要做自己的品牌。”2014年冬,羅丹回到家鄉重拾兒時的夢想,決心辦一家養殖場。

2015年初,李晶和羅丹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初次見面。她們聊兒時的夢想,聊家鄉的趣事,當聊到養殖和電子商務時,兩人相見恨晚。聚會后,兩人合計著一起創業。

“既然選擇回鄉創業,那么專案肯定要和農村、農民、農產品聯絡起來,高大上的東西我們不去沾,扎扎實實圍著土特產做好文章。”采訪中,李晶笑著說,“人們總是懷念記憶深處的那種味道。其實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想還原食物的本味,把記憶中的那種味道呈現出來。”一拍即合,李晶和羅丹注冊了湖南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

B

微商代理,產品暢銷全國

“現在養雞都工廠化了,在商場買回的雞蛋硬是少了點什么味道。”于是,她們下定決心,產品一定要最正宗的土雞蛋。愛吃雞蛋的“蛋姐”羅丹就發揮特長,負責土雞養殖專案。

“現在市場上香腸品種繁多,口味也是千奇百怪,還有些香精味甚至蓋過了肉質的味道。只有農戶養殖的豬肉純手工制作、炭火烤制,顧客才會喜愛。”“腸妹”李晶對香腸情有獨鐘,說起香腸滔滔不絕。

公司成立一年,她們已建立4個土雞養殖基地,生態山林里五谷雜糧放養。因為品質有保障,土雞蛋有了一群相對固定的“粉絲”,3元多一個的雞蛋平均每天能售出3000多枚。去年春節前還出現了一蛋難求的局面,有一家企業一次就下單1100箱,過了5天貨才發出去。

“腸妹”李晶則師承當地一位做了幾十年香腸的老師傅,用什么部位的肉,放多少鹽,腌漬、熏制多長時間都很講究,反復試驗并改進后,香腸專案也正式上線,原味、甜味、麻辣等多種口味可滿足不同人群。“絕對不加防腐劑等新增劑,倉庫也沒有一根事先做好的香腸,都是按訂單現做現賣。下一步我們要推出香腸熟食,開啟包裝直接可以吃到屋里的味道。”李晶一臉嚴肅。

“你看,又有一位廣州的客人發買粉絲要訂20斤香腸。”這是李晶當天的第16單生意。

現在,公司已在全國各地有158個微商代理,也為其他電商平臺和線下供貨,并建有網站、買粉絲買粉絲商城和淘寶店鋪。

C

堅守傳統,做中國第一生態農產品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