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農產品國際貿易格局有什么(中國農業在貿易中的地位)

时间:2024-06-02 07:10:37 编辑: 来源:

性檢查食品,要逐批進行百分之百的檢驗。對中國蔬菜等農產品來講,今后進入日本市場將更趨困難。

(三)農產品出口遭遇著“綠色壁壘”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制訂較高的農產品檢驗檢疫標準,而我國農產品質量大多達不到這樣的水平。入世后,我國一些農產品就因為農藥、化肥殘留較高而被一些國家禁止進口,有的農產品則因為難以得到進口國的質量認證及其包裝標簽認可而不能出口。在這方面受阻最重的當屬畜產品,其主要原因:一是檢驗檢疫標準提高,檢驗指標范圍擴大。如歐盟從2002年初,因在我國出口的兔肉、雞肉和凍蝦等產品中檢測出含量為200mg/kg的氯霉素而停止從我國進口該產品,而上述氯霉素含量在國內則無法測出。“綠色壁壘”已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最大障礙。

(四) 反傾銷 與我國農產品出口

據統計,從1979年中國出口的糖精鈉在歐盟被 反傾銷 起,截止2005年已有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起訴500余起 反傾銷 調查,涉及4000多種商品,影響中國出口產品貿易額超過150多億,中國農產品出口也遭遇反傾銷調查。例如,2003年12月31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啟動對來自中國、巴西、印度、泰國、越南等國家的凍蝦進行反傾銷調查,要求對中國的蝦產品征收119%—267%的反傾銷稅。顯然,中國蝦產品在美國市場將受到沉重的打擊。需要高度重視的是,隨著中國農產品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和出口的快速增長,中國農產品面對的反傾銷爭端將日趨頻繁和激烈,有可能成為今后不能回避的出口障礙。

三、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對策

中國農產品面臨國際市場上的嚴峻形勢,只有結合農產品出口貿易狀況,從源頭上攻關,進一步完善促進農產品的政策措施,著力提高出口競爭力,積極應對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才能使中國農產品持續發展,并力爭上一個新臺階。

(一)利用比較優勢,優化農產品進出口結構

農產品進出口結構是以優勢格局為基礎的。我國是人口大國,土地資源和建設資金有限,應該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如豬肉、禽肉、水產品、蔬菜、花卉等,以比較優勢為基礎調整農產品進出口結構,以國際農業資源配置調整國內農業資源配置,增強出口產品競爭力。目前,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初級農產品出口占80%,深加工產品出口占20%,而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荷蘭初級農產品與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例為1:3。另據有關方面分析測算,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品占其總生產量的90%以上,加工轉化后產值增加2-3倍;而我國農產品加工品只占總生產量的25%左右,加工產值只增加30%左右。因此,今后應把重點放在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上,這是促進農產品發揮比較優勢,擴大出口的最有效途徑。

(二)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高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是破除國外技術壁壘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出口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今后,應逐步實施動植物病蟲害區域化管理,加強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建設,切實提高動植物衛生水平;進一步推廣"公司+基地"的農產品出口經營模式,支持農產品出口企業建立自有種植、養殖基地,開展農產品和食品認證,進一步推進標準化生產,建立質量監控體系;進一步完善出口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安全監測體系,重點加強和完善出口優勢農產品及相關農業投入品的檢驗檢測工作,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三)加快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和完善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

我國政府應加強通報買粉絲網站建設,建立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為企業提供信息買粉絲服務;及時向企業提供WTO/TBT通報、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法規、國際上技術貿易措施的發展動態等信息。加強對發達國家和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家技術標準、技術政策、有關法規、標準結構和內容的研究,密切注視全球技術性貿易措施變化的新動向,使農產品適應國際標準,避免陷入技術壁壘的陷阱。

(四)加強與農產品進口國的磋商、交涉和談判

技術壁壘的產生和作用既有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同時也包括科學評估、觀念的認同等。一些國家實施技術壁壘而又缺乏科學依據,我們要加強同這些國家的磋商、交涉和談判,爭取減少我國農產品遭受國外技術壁壘的影響。同時,要加強對國外進口農產品的檢驗檢疫,提高疫情截獲率,充分運用WTO規則,科學合理地應對技術壁壘。

(五)實施綠色品牌戰略

當前,缺乏品牌是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軟肋。當今國際市場的競爭已進入了品牌競爭時代,中國要沖破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必須走“被市場認可”的品牌之路。因此,專業戶特別是基地和企業要樹立和增強品牌意識,學會打造品牌,尤其要打造綠色品牌。當前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農產品市場,綠色食品的質量安全優勢和品牌整體競爭優勢日益顯現。我國企業在發展上要抓住這個機遇,大力開發綠色品牌農畜產品。

(六)提高企業反傾銷應訴能力,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預警機制

加入WTO后我國在國際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是什么

總共有11種

1.專用小麥

2.專用玉米

3.高油大豆

4.棉花

5.“雙低”油菜

6.“雙高”甘蔗

7.柑橘

8.蘋果

9.肉牛肉羊

10.牛奶

11.水產品

具體如下

1.專用小麥

我國小麥總量基本能夠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但小麥品質結構不合理,中間類型偏多,適宜加工面包用的強筋小麥和加工餅干、糕點用的弱筋小麥品種較少,不能滿足國內食品加工業的需求。隨著我國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加工專用小麥的需求將逐步增長;同時,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是世界小麥主銷區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專用小麥輸入。因此,專用小麥的市場需求潛力很大。近年來我國專用小麥的品種開發和生產有了顯著進步,有了一些與美國、加拿大小麥品質相當的品種,形成了一些產業化生產基地,有進一步加快發展的良好基礎。

主攻方向: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穩定發展中筋小麥,確保國內市場需求,積極爭取出口。實行統一提供優質專用品種,推廣保優節本標準化生產技術,加強產銷銜接,改變混種、混收、混儲狀況,提高專用小麥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黃淮海、長江下游和大興安嶺沿麓等3個專用小麥帶。黃淮海優質強筋小麥帶主要布局在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江蘇、安徽等7個省的39個地市82個縣市。長江下游優質弱筋小麥帶主要布局在江蘇、安徽、河南、湖北等4個省的10個地市20個縣市。大興安嶺沿麓優質強筋小麥帶主要布局在黑龍江、內蒙古等2個省區的3個地市11個縣旗(農場)及黑龍江墾區2個管理局。

發展目標:到2007年,全國專用小麥面積占小麥總面積的比例達到40%左右,比2001年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其中3個專用小麥帶發展的優質強筋和弱筋小麥面積占全國專用小麥面積的比例達到40%以上,比2001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實現基本滿足國內需求,力爭向東亞國家或地區出口的目標。

2.專用玉米

我國是世界玉米的產銷大國,總產量僅次于美國。與其它玉米主產國相比,我國專用玉米品種少,專用性能不強,產品成本較高,玉米加工業滯后,生產與消費市場區域不平衡。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和玉米精深加工新技術的開發應用,我國玉米的需求量將會大量增加;同時,東亞地區是世界玉米主銷區,年消費量達3500萬噸以上,占全球玉米貿易量的50%左右,目前這個市場主要被美國的轉基因玉米占領。我國有臨近國際主要玉米消費市場的區位優勢和非轉基因的品種優勢,主產區是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目前已經培育和引進、推廣了一批專用品種,初步形成了專用玉米栽培技術體系,專用玉米發展有了良好的基礎。

主攻方向: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質量和專用性能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飼用玉米和加工專用玉米,優化玉米品種結構;實施訂單生產,搞好產銷銜接,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主產區玉米轉化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綜合效益。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東北-內蒙古專用玉米優勢區和黃淮海專用玉米優勢區。東北-內蒙古專用玉米優勢區主要布局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遼寧等4個省區的26個地市102個縣市(旗);黃淮海專用玉米優勢區主要布局在河北、山東、河南等3個省的33個地市98個縣市。

發展目標:到2007年,2個優勢產區玉米單產、總產分別提高20%,專用玉米面積占玉米總面積的60%以上。在增強優勢產區轉化能力的基礎上,擴大“北出”,抑制“南進”,形成有出有進、出大于進的貿易格局。

3.高油大豆

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來,我國大豆產品消費迅猛增長,但國產大豆生產停滯,近一半的國內市場被進口大豆占領,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主要問題是國產高油大豆缺乏競爭力。突出表現在“兩低一高”,即單產低和含油率低,生產成本高。含油率低于國外高油大豆2-3個百分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養殖業的發展,我國高油大豆的需求呈上升趨勢,預計到2007年全國大豆消費量為3300萬噸,其中高油大豆2500萬噸,比2001年增加700萬噸。我國大豆品種資源豐富,近幾年培育了20多個含油率接近國外高油大豆的品種,加上東北地區生產條件優越,發展高油大豆的潛力很大。

主攻方向:以提高高油大豆單產和含油率為重點,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盡快搶占國內增量市場,替代部分進口。加快選育高油大豆優良品種,推進專品種種植,實行高產模式栽培,推行深耕深松技術和玉米、大豆輪作制度,實行專收、專儲,做好產銷銜接。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東北高油大豆帶,主要抓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吉林中部、遼河平原、內蒙古東四盟市等5個優勢產區,把東北地區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非轉基因高油大豆生產區。主要布局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4個省區的30個地市(盟)127個縣市(旗)。

發展目標:到2007年,東北地區高油大豆總產量明顯提高,單產和含油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平均畝產達到150公斤以上,含油率提高2個百分點。將我國高油大豆年進口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4.棉花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國和出口國。棉花總產量占世界棉花產量的25%左右。與國外棉花生產相比,我國棉花品種結構不合理,缺乏適合紡高支紗和低支紗的原棉,品質一致性差,“三絲”(異性、異形、異色纖維)含量高;棉花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使用等諸環節脫節,中間費用高。目前,我國棉花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生產基礎,棉花單產水平是世界平均單產水平的1.78倍,單位成本比較低。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入世后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形勢看好,今后棉花需求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為我國棉花生產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主攻方向:適應紡織工業多元化的需要,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近期以提高棉花比強度為中心,重點發展目前市場短缺的陸地長絨棉和中短絨棉生產,大幅度減少“三絲”含量,提高棉花質量,推進棉花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高棉花效益。

優勢區域:在黃河流域棉區、長江流域棉區、西北內陸棉區重點建設120個棉花生產基地。其中,黃河流域棉區主要建設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5個省的50個縣,長江流域棉區主要建設江漢平原、洞庭湖、鄱陽湖、南襄盆地等地的40個縣,西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