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分析技術進步和國際貿易關系的模型有(請用英語描述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时间:2024-05-21 01:08:50 编辑: 来源:

全競爭的企業可以通過貿易向別國的國內市場傾銷以擴大銷售,即使存在運輸成本,也會存在雙向貿易,并由兩國間需求彈性的預期差異決定貿易量。

這就為兩國相互傾銷的行為提供了解釋途徑。

5、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

與新H-O模型所不同的是,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以寡頭壟斷市場假定為前提。弗爾維研究認為,一個產業包括依質量高低排列的一個“產品鏈”,即垂直差異性產品。

弗爾維(Falvey)和凱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的F-K模型表明,在完全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與完全沒有這類貿易之間有許多過渡類型,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程度與特性依賴于要素稟賦、技術和收入分配情況對不同國家的相對影響。

費萊姆(Flamand)和赫爾普曼(Helpman)

建立的費—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假設有兩國均生產某種產品,生產效率不同,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國際分工以產品差異性的形式體現,一國生產高質量的

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另一國相反,決定產品質量的是勞動投入,這里指“人力資本”。如果兩國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不吻合,就可能發生產業內貿易。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這一理論,從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這一微觀角度解釋國際貿易,彌補了比較優勢理論在有關問題論述中的不足。

波特認為,一國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與行業的競爭優勢,一國興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國際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而競爭優勢的形成有賴于主導產業具有優勢,關鍵在于能否提高勞動生產率,其源泉就是國家是否具有適宜的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四基本因素、兩輔助因素模型”中,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政府、機遇都是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

波特根據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鉆石模型,說明了各個因素間如何相互促進或阻礙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形成。

從發展階段來看,一個國家優勢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不同階段,即生產要素推動階段、投資推動階段、創新推動階段,財富推動階段。

該理論對當今世界的經濟和貿易格局進行了理論上的歸納總結。

5新興派編輯

新興古典經濟學是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興的經濟學流派.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依托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新框架,將貿易的起因歸結為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兩難沖突相互作

用的結果,從而對貿易的原因給出了新的解釋思路,使貿易理論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規模報酬遞增,是一種內生動態優勢模型,是貿易理論和貿易政策統一的

模型,是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統一的模型,能夠整合各種貿易理論,是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超邊際分析法將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和專業化的經濟思想形式化,將消費者和生產者合二為一,發展成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該理論使研究對象由給定經濟組織結構下的最優資源配置問題,轉向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力圖將外生的比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于規模報酬遞增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貿易理論模型中,把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框架之內。

此理論的內生分工和專業化新興古典貿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隨著交易效率從一個很低的水平增加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均衡的國際和國內分工水平從兩國都完全自給自足增加到兩國均完全分工,在轉型階段,兩種類型的二元結構可能出現。

經濟發展、貿易和市場結構變化等現象都是勞動分工演進過程的不同側面,貿易在交易效率的改進過程中產生并從國內貿易發展到國際貿易,兩者之間有一個內在一致的核心。

6當代變化編輯

代國際貿易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迅速增長。所謂產業內貿易(intra-instiry

trade)是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解釋的產業間貿易(inter-instry

trade)相對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之間的貿易,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既進口又出口同一類產品。

這些現象的出現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提出了挑戰。占世界貿易額相當大比重的一部分貿易并不是因為比較成本的差異或者

資源稟賦的差異而發生的。為了解釋這些國際貿易的新現象,以克魯格曼、雷蒙德·弗農等為代表的大批經濟學家提出了各種新的學說。這些學說與傳統國際貿易理

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把這些學說稱為新國際貿易理論。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采納。

克魯格曼的經濟思想

我找到的(順便也學習了下):

克魯格曼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為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匯率理論和經濟與地理學理論。

1.新國際經濟學理論

1.1 國際經濟學的7個主題:

1.1.1貿易所得 國際貿易使交易雙方獲益,但能使某些利益團體受損。價格是最重要的貿易條件。

1.1.2 貿易模式 三種貿易模式:一是受到生產效率差異影響形成的貿易模式;二是聯系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相對充裕程度和相對密集程度而形成的貿易模式;三是一種相當隨機因素形成的貿易模式。

1.1.3 貿易保護 貿易保護通常是國內不同利益團體之間較量的結果。

1.1.4 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分析,必須參考貿易收支差額、經常項目收支差額及資本和金融賬戶差額。同時還必須結合各國的整體經濟背景來分析,即結合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貿易和國民收入賬戶的關系,以及國際貨幣政策的各個方面來綜合分析。

1.1.5 匯率決定 利率平價,即因利率水平的差異,影響短期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從而引起匯率變化。

1.1.6 國際資本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

1.1.7 國際間政策協調

1.2 國際貿易模型

1.2.1 傳統模型-李嘉圖模型 又稱比較優勢理論模型,認為國際貿易是由國際間勞動生產率唯一決定的理論。但它是在完全自由競爭假設下,沒有考慮壟斷因素,未能反映現實,也忽略了國際貿易對國內收入分配的影響因素。

1.2.2 傳統模型-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又稱為要素稟賦理論,在李嘉圖模型之后發展起來的。各國要素資源(勞動力和土地),的差異同樣會引發國際貿易,該模型還揭示了一個一般性結論:各國傾向于出口國內充裕資源密集型的產品。

1.2.3 標準貿易模型 兩個傳統模型是標準模型的特例。一國的經濟增長原因是由一國資源的增加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造成的,同時科學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也引起經濟增長。其次,現實中,一國的經濟增長總會有一定的偏向性,并非所有的部門都同步發展。這種偏向性可以將國家的經濟增長分為出口偏向型增長和進口偏向型增長,同時對國際貿易來往產生影響。

出口偏向型增長會使得本國的貿易條件惡化,而對其他國家有利;進口偏向型增長對本國貿易條件改善有利,但對世界其他國家不利。基于這個結論,一些經濟學家指出:“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長將會致使其貿易條件更加惡化,以至于他們的福利水平比經濟增長前還要低”

1.3 國際貿易中的各種現象

1.3.1 規模經濟 它是指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單位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高的過程,通過大規模的原料購買降低成本,能夠促使極技術人員專業化、技術化,有利于產品規格統一,實現標準化,有利于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單個廠商)與外部規模經濟(行業或區域)內部規模經濟容易導致壟斷和不完全競爭,外部規模經濟產生完全競爭。規模經濟也是產生國際貿易的重要原因,這可以解釋相同的國家也有貿易往來。

1.3.2 國際分工 是世界上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力聯系,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也是世界各國間貿易產生的基礎,一般有三種類型: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其發展一般取決于各國的社會條件和自然經濟條件。國際分工的模式除了受一國的經濟特征影響外,歷史的偶然因素也是形成國際分工的重要因素。對工業的暫時保護可以轉化為他的永久比較優勢。

1.3.3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完全競爭不能保持,因為至少會有一個達到注意影響市場價格的買者(或賣者)存在。現實中,完全壟斷的情況基本不會出現,寡頭競爭情況則較為多見。每個生產者都有一定的壟斷力,但他們之間又存在激烈的競爭。

1.3.4 國際貿易與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必然導致不完全競爭。研究國際貿易的過程中,不完全競爭的卻比完全競爭模型更為科學。

1.3.5 壟斷競爭模型-最基本的不完全競爭模型。極端的是壟斷競爭,是指一種含有排斥、限制自由競爭的壟斷行為的競爭模式,他擁有市場競爭程度較大,壟斷程度較小的特性。壟斷競爭同樣會產生國際貿易促動。

1.3.7 外部經濟眾多的單個廠商集中在一個地點的規模經濟,是規模經濟的一種。外部經濟的形成有利于專業化市場的形成,有利于勞動力的流動,有利于只是的外溢。外部經濟可以促進國際貿易,但同時會導致一國陷入“被固定”的生產模式,無法進行變革而受到傷害。

2 國際要素流動

2.1國際貿易中的勞動力因素

2.1.1 勞動力因素的流動 以移民形式體現的勞動力要素移動約束多,易引發政治問題。勞動力要素流動出現以下幾種趨勢:一、勞動力流動逐年增加,各國勞務正常逐漸放寬;二、鼓勵技術性人才的流動,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三、勞動力的流向發生轉變

2.1.2 勞動力流動同國際貿易 勞動力流動的主要因素是要素稟賦的差異,兩國間,同一行業中存在勞動力相對充裕和相對缺乏的現象。勞動力流動將對各國的收入分配產生強烈的影響,并會導致部分團體利益受到損害。勞動力要素的流動有時候能夠與國際貿易相替代,能夠增加世界總產出,對各國有益。

2.2 國際貿易中的資本流動。資本在國際間的轉移(包括單向、雙向、多向流動),包括國際借貸、投資、外匯買賣、證券發行與流通,分長期和短期資本流動。

2.2.1 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特征有:國際投資主體多元化;資本流動數額加大,速度加快,但巨額的短期資本容易對一國的經濟秩序產生不良影響;各國普遍采用跨國公司的形式進行直接投資。

2.2.2 國際間資本流動形式之一-國際借貸,指一國向另一國借貸消費。任何社會都面臨著當前消費和未來消費的選擇

2.2.4 跨國公司與國際貿易 跨國公司的存在促使資本在國際間的轉移,并加強了國際將的資源整合,使各國資源利用更有效,其次,從廣義上看,跨國公司同勞動力要素、國際貿易對國際經濟的發展具有相同的作用,都能對各國間的經濟一體化做出貢獻。

3 國際貿易政策

3.1 國際貿易中的自由貿易。克魯格曼指的自由貿易指沒有進口關稅、出口補貼、國內生產補貼、貿易配額或進口許可證等因素限制下進行的貿易。貿易自由不僅將為各國融入世界經濟提供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還能給參與貿易的各方帶來福利上的改善。

3.2 各國是否要實行自由貿易。自由貿易總體上是利大于弊。

3.2.1 自由貿易有利于提高效率

3.2.2 自由貿易可帶來額外收益。自由貿易的額外收益之一是規模經濟

3.2.3 自由貿易可以為一些利益團體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