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動態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內容(凱恩斯主義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时间:2024-06-02 13:46:28 编辑: 来源:

入產生倍加效果。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簡介

凱恩斯(1883-1946)是當代最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主義的創始人。凱恩斯生活的時代,是世界經濟制度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資本主義經濟以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尤其是1929~1933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的爆發,世界市場問題進一步尖銳化,各國相繼放棄自由貿易政策,改變為奉行保護貿易政策,強化了國家政權對經濟的干預作用。在這種背景下,凱恩斯的經濟立場也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支持自由貿易轉為贊同保護貿易,并積極為其提供理論依據。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在書中,他對自由貿易理論展開了批評,對重商主義的一些政策進行重新評價,并以有效需求不足為基礎,以邊際消費傾向、邊際資本效率和靈活偏好三個所謂心理規律為核心,以國家干預為政策基點,創立了保護國內就業的新學說。在凱恩斯的經濟理論中及其追隨者對他的理論發展中提出了一系列保護貿易的理論主張,其中核心是對外貿易乘數理論。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主要內容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是凱恩斯的主要追隨者馬克盧普和哈羅德等人在凱恩斯的投資乘數原理基礎上引申提出的。

凱恩斯認為投資的增加對國民收入的影響有乘數作用,即增加投資所導致的國民收入的增加是投資增加的若干倍。若用△Y表示國民收入的增加,K表示乘數,△I表示投資的增加,則:

ΔY=K*ΔI(1)

國民收入的增加之所以是投資增加的倍數,是因為新增投資引起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增加,從而引起從事生產資料生產的人們的收入增加。他們的收入增加又引起消費品需求的增加,從而導致從事消費品生產的人們收入的增加。如此推演下去,結果國民收入的增加等于投資增加的若干倍。現假定新增加的投資△I為100美元,它用于購買投資品便成了投資品生產者(雇主和工人)增加的收入;如果投資品生產者只消費其新增收入的90%,于是向他們出售商品的人們便得到90美元的收入;如果這些人又消費其收入的90%,即81美元,這又成為向他們出售商品的人們增加的收入…如此繼續下去,收入也隨之增加。收入增加的總和為如下無窮等比數列:

(2)式中C為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ΔC/ΔY,稱為邊際消費傾向1/(1-C);為乘數,若用K表示之,即得(1)式。

上例中,邊際消費傾向C為0.9,所以乘數K=1/(1-0.9)=10,因此,投資增加100美元,可使國民收入增加1000美元(即100美元的10倍);如果C為0.5,則K=2,即投資增加100美元,可使國民收入增加200美元(即100美元的2倍);如果C為0,即人們將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儲蓄,則K=1,即國民收入增加為投資增加的1倍,也為100美元;如果C為1,即人們把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費,則K=∞,即國民收入增加的倍數為無窮大。可見,乘數的大小是由邊際消費傾向決定的,兩者成正比例關系;從另一個角度說,影響乘數大小的因素是新增收入中用于儲蓄的比例ΔS/ΔY,即邊際儲蓄傾向,用S表示之,則K=1/S,即乘數大小與邊際儲蓄傾向成反比。

馬克盧普和哈羅德等人把投資乘數原理引入對外貿易領域,分析了對外貿易與增加就業、提高國民收入的倍數關系。他們認為,一國的出口和國內投資一樣,屬于"注入",對就業和國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國的進口,則與國內儲蓄一樣,屬于"漏出",對就業和國民收入有倍減效應。當商品勞務輸出時,從國外獲得貨幣收入,會使出口產業部門收入增加,消費也隨之增加,從而引起其他產業部門生產增加、就業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復下去,收入增加將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當商品勞務輸入時,向國外支付貨幣,使收入減少,消費隨之下降、國內生產縮減、收入減少。因此,只有當對外貿易為順差時,才能增加一國就業量,提高國民收入。此時,國民收入增加將為投資增加和貿易順差的若干倍。這就是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涵義。

根據對外貿易乘數理論,凱恩斯主義積極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實行保護貿易政策。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局限性

(1)假定國內已經處在充分就業狀態,這時出口繼續增加意味著總需求的進一步增加,從而將出現過度需求,引起通貨膨脹。這時,出口增加所引起的總需求增加與投資增加所引起的總需求增加有所不同。增加投資雖會引起通貨膨脹,但過一段時期以后將會形成新生產能力,供給將增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過度需求。但是,出口所形成的過度需求本身并不能形成生產能力,只會引起通貨膨脹。因此,在國內充分就業時,如果擴大出口,就應當相應地增加進口,以避免出現因過度需求引起的通貨膨脹。

(2)從世界市場的角度出發,假定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包括世界的總進口價值不變),這時,除非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否則出口將無法繼續增加。但是,如果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那么私人企業就會因利潤率的下降而不愿擴大產量。所以,對外貿易乘數的作用只有在世界總進口值增加的條件下才能發揮出來。這就是說,只有世界總進口值增加了,一國才能連續擴大出口,并通過出口來增加本國國民收入和國內就業。

(3)不可否認,對外貿易順差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就業。但如果為了追求貿易順差,不加節制地實行"獎出限入"政策,勢必導致關稅、非關稅壁壘盛行,使貿易障礙增多,發生各種貿易戰,從而阻礙整個國際貿易的發展。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相關措施

雖然從國內生產總值結構中可以看出,消費和投資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主要原因,擴大內需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擴大出口需求策略如果運用得當。并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將能對經濟增長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第一、擴大出口需求

擴大出口需求,發揮對外貿易乘數效應,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民經濟結構,這是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兩項基礎性條件。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是要在宏觀經濟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加快經濟關系市場化和市場主體平等化進程。以此為基礎,對外貿易才能以市場機制為手段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我國的經濟結構一直處于不斷的調整之中,對外開放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經濟結構調整不能孤立于國際分工之外。應該分析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綜合考慮中國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與新技術革命的趨勢,選擇中國應重點發展的產業,提高這些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這種不斷完善的經濟結構基礎之上,對外貿易才能帶動中國整體經濟競爭力的提高,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第二,改善出口產口結構

鼓勵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出口。中國較長時期以來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這基本正確地反映了中國的比較優勢狀況。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在于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中國生產和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可以獲得靜態的比較利益。不過,比較優勢理論并不保證比較優勢的轉變和產業的升級,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強產業關聯度和技術外溢性質,則能夠通過乘數效應,促進產業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據日本通產省調查,成套設備出口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度為3.37,這種刺激作用大大高于私人消費支出、公共投資和私人設備投資。

第三、積極增加進口

積極增加進口,保持適度順差,提高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對外貿易乘數理論著重通過擴大出口需求來解決國內剩余資源,這對于短時期內求得宏觀經濟的平衡很有作用。但是,從長期來看,單純地擴大出口并不利于一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擴大出口必須相應地擴大進口,通過擴大進出口貿易規模來擴大國內與國際經濟資源的轉換,這樣才能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也才能為國內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開辟新的天地,從而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國內資源的閑置問題。因此,即便在有閑置資源的條件下,只擴大出口,不注重進口,簡單地追求外貿順差,也并非良策。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簡評

凱恩斯主義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對外貿易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規律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一理論對于認清國民經濟體系的運行規律,制定切實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也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但是,對外貿易乘數理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對外貿易乘數理論把貿易順差視為與國內投資一樣是對國民經濟體系的一種"注入",能對國民收入產生乘數效應。其實,貿易順差與國內投資是不同的:投資增加會形成新的生產能力,使供給增加,而貿易順差增加實際上是出口相對增加,它本身并不能形成生產能力。因此,投資增加和貿易順差增加對國民收入增加的乘數作用并不等同。其次,對外貿易乘數在實踐上是很模糊的,它常會受一國閑置資源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資源稀缺會限制該國國民收入的下一輪增長。再次,這一理論忽視了對外貿易發揮乘數作用的條件。對外貿易的乘數作用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發揮,只有在世界總進口值增加的條件下,一國才能繼續擴大出口,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和就業。如果世界的總進口值不變或減少,一國將無法增加出口,除非降低出口商品價格,但降低出口商品價格,企業會因利潤下降而不愿擴大生產、增加產量,因此,增加出口也無從談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貿易保護理論

李斯特從強調落后國家的特殊國情、落后國家所處的較低的發展階段以及落后國家的特殊利益的角度,提出必須對私人經濟實行干預的主張。李斯特尤其強調,當一國經濟實力處于擴張并且正在向農業和制造業或農業、制造業和商業并存的經濟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尤其需要借助于國家干預的力量,他甚至認為這一時期的國家干預應當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使本國的經濟發展“趨于人為的方向。”李斯特不贊同英國古典學派的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為此,他力主在現有的經濟學體系中加進國家經濟學的內容,使之趨于完善。他為了突出其國家干預學說的理論地位,甚至這樣寫道: “作為我所創立的體系中的不同特征的是國家。國家的本質是處于個人與整個人類之間的中介體,我的理論的整個結構就是以這一點為基礎的。”

那么,國家應當如何對經濟實行干預呢?李斯特認為,對經濟的一切領域實行干預并非明智之舉,國家的干預或管制只能限于部分領域,即“關于國民個人知道得更清楚、更加擅長的那些事,國家并沒有越俎代庖;相反地,它所做的是,即使個人有所了解、單靠他自己力量也無法進行的那些事。”李斯特還具體提到了國家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借助于海軍和航海法規保護本國的商船;修筑公路、鐵路、橋梁、運河、防海堤等基礎設施;制定專制法和各項有利于生產與消費的法規;為促進本國制造業成長,實行保護貿易,等等。總之,國家的使命是促進財富和生產力增長,使本國由野蠻轉變為文明,由弱小演化為強大。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斯特的貿易保護理論是他的國家干預學說的延伸。他根據對貿易史所作的考察,提出了大致上同他的經濟發展階段相對應的三個貿易發展階段。在第一階段,經濟落后的國家應同較先進國家實行自由貿易。以此為手段。使自身擺脫未開化狀態并求得農業上的發展:在第二階段上實行保護貿易,以促進本國制造業、海運業和商業的發展;在第三階段,當該國的制造業、農業、商業及整體經濟實力有了高度發展之后,再逐步恢復到實行自由貿易,在國內外市場上同其他國家進行毫無限制的競爭。李斯特認為農業、原料、科技可以自由貿易,但工業產品自由貿易有損國內工業發展,因此國家干預經濟發展十分必要。一個相對落后國家,應該建立起保護性而非財政性,且有條件、有時間限制的關稅制度。他認為,隨著本國生產力發展,關稅水平應該上升,以便于本國商品占有國內市場。李斯特認為關稅保護對象是工業中重要部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