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醫療行業外貿現狀(我國當前國際貿易現狀我國當前面臨的國際貿易問題現階段我國國際貿易應采取的戰略對策)

时间:2024-06-02 00:10:16 编辑: 来源:

,二類疫苗批簽發量有望持續提升,根據測算,2021年,我國疫苗批簽發量約為7.1億支。

注:2021年4月后中檢院不再對外披露批簽發具體瓶/只數量數據。

2、采漿量呈現波動增長的發展趨勢

2006年《關于單采血漿站轉制的工作方案》明確,單采血漿站由衛生行政部門改由血液制品企業文設置,漿站與生產企業建立“一對一”供漿關系,加速行業集中。2007年7月1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又發布了《關于實施血液制品生產用原料血漿檢疫期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7月1日起,所有血漿原料需經3個月以上靜置(即業內所稱“窗口期”),再經病毒檢測合格方可投料生產。這兩個重磅炸彈式的政策直接導致全國采漿量急劇下滑,企業產能大幅下降。

2008年之后,隨著經過規范的漿站開始投入使用,采漿量有所提升,但仍然無法滿足臨床需求,2011年貴州關閉16個漿站,全國采漿量當年下滑7.7%。隨后在倍增計劃的引導和激勵下,國內采漿能力大幅提升,據國家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采漿量從2011年的3858噸增加到2019年的9100噸,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人們無法出門,采漿量出現下滑,采漿量下降到8338噸。2021年,采漿量再次上升,達到了9455噸,較2020年增長13.4%。

3、生物醫藥市場規模保持較快增長

受老齡化加劇、社會醫療衛生支出增加和行業研發投入增多等因素的推動,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保持較快增長。據Frost &

Sullivan報告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從1836億元增長到3457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7.14%。根據Frost

& Sullivan的測算,2021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約為4248億元。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生物醫藥企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

根據中國企業數據庫企查貓,目前中國生物醫藥行業企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特別以江蘇、上海和廣東為代表。截至2022年6月底,江蘇共有生物醫藥企業4018家,上海共有3259家、廣東共有2931家。

2、企業競爭:參與者眾多,且各有所長

生物醫藥行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醫藥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市值來看,截至2022年7月7日,在市值200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藥明康德、恒瑞醫藥;市值在1000億-2000億的企業有智飛生物、百濟神州、萬泰生物、復星醫藥、泰格醫藥;市值1000億元以下的企業有長春高新、凱萊英、沃森生物、華蘭生物等。

從細分領域來看,疫苗領域以中國生物、沃森生物、成大生物、智飛生物、艾美疫苗等企業為主;診斷試劑領域以利德曼、達安基因、迪安診斷、科華生物等企業為主;血液制品領域以天壇生物、上海萊士、華蘭生物等企業為主;單抗領域以三生國健、百泰生物、復星醫藥等企業為主。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行業呈現市場競爭趨勢和技術發展趨勢

未來,生物醫藥行業將朝著市場競爭趨勢和技術發展趨勢方向發展。

2、2027年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

新冠疫情加大了對疫苗、血制品及相關試劑的需求,“十四五”規劃對生物醫藥這一新興產業大力扶持。2020-2025年,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將以17.1%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2025-2027年,將以18.6%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2027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0180億元。

疫情下的企業生存現狀

在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里,深圳因遭受疫情沖擊,全市經歷了一場“疫情阻擊戰”,截至目前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然而,在本波疫情期間,深圳許多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了不小困擾。為進一步了解疫情對中小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和企業面臨的困難和訴求,證券時報聯合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開展了2022年疫情下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狀況調查,通過對創投機構被投企業這一群體的調查來管窺當前疫情散發下的中小企業運行現狀。

本次接受調查并成功收回問卷的企業有97家,約43%為科技企業、29%為制造業企業,另有約23%的企業為消費、互聯網和醫療健康類企業。在企業規模方面,有48%的企業員工人數為100~500人,另有26%企業的員工人數在500以上。從業務模式來看,55%的受訪企業業務模式為純線下業務,有38%的企業業務模式為“線上+線下”。

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93%的受訪企業表示疫情對其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主要體現在停工停業拖延生產進度、原材料等供應鏈供給跟不上、訂單執行延后等。問卷調查以外,證券時報記者還分別對醫療、消費、科技、高端制造、素質教育培訓機構等行業做了訪談。

接受記者訪談的企業,談及當前面臨的問題也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停工停產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二是市場需求一定程度上出現萎縮;三是有資金需求卻融資難。企業呼吁,政府加大對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科創型企業的減稅降費措施,從而緩解企業在科研投入方面的壓力,此外,建議進一步推動銀行對中小企業的純信用貸款,緩解中小企業在發展階段的融資難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包括深圳多地政府紛紛出臺紓困中小企業的措施,有力地維護和穩定了經濟社會發展秩序,并提振了市場主體的發展信心。

停工停業拖累生產進度

“疫情對我們的影響是最直接的,線下全部停課,課程內容也不適合線上授課,所以整個運營是完全停滯的。”UBTV小主播深圳前海&后海校區創始人何逸告訴記者,目前機構有學員300人左右,粗略統計,停課一周,損失大約五六萬,停課一個月就要損失約30萬元了。

受到深圳年前年后的新一輪疫情沖擊,何逸的培訓機構今年以來沒有開過張。她表示,如果3月份情況沒有好轉,就只好繼續休息。按照勞動法規定,休息期所有員工工資第一個月全額發放,第二個月起按照深圳市基本工資標準發放基本工資。“我和房東溝通了,如果3月還不能上課的話,他可能會適當降租。”

何逸表示,作為企業肯定會積極配合抗疫,但也希望政府能更加精準地防疫,逐步有序地放開,保證企業能正常運營。“我們沒法停工太久,最多一兩個月,否則之后很多東西要再調動起來就很麻煩,這個是重點。”

陸女士是深圳石巖的一名外貿企業主,春節后因受深圳石巖片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她所在的工廠停工停產了十來天,直接經濟損失大幾十萬,拋開人工房租這些,在停工期間,她最擔心的是影響貨品的交期,外貿訂單完全按合約辦事,沒有回旋的空間,如果逾期將支付賠款甚至取消訂單。因此在石巖2月中旬可以復工后,她迅速帶上所有員工,再從勞務中介處請了臨時工,夜以繼日地生產,終于趕出了貨,這才松了口氣。

陸女士與何逸持同樣態度,她本人對疫情防控最主要的訴求是“要快”,出現問題后能盡快撲滅,如果時間拖長了,企業耗不起。她也聽說一些底子較薄的同行,遭遇停工停產后處境非常困難,“因為疫情影響,我這幾年在日常經營時要時時考慮風險管理的收益,重視現金流的管理,沒有以前那么激進了。身邊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朋友從求發展到求生存在轉變。”

深圳一手機產業鏈上游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他的工廠100多人,若停工一周,將損失200萬的業績,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如房租,人工等)。相比經濟損失,他更擔心的是流失客戶,一旦他停工,客戶會把訂單轉給其他同行生產,此前碰到這種情況時,即使不賺錢甚至賠本,他也會馬上把訂單發到其他沒有停工的企業,“開發一個客戶很難,流失一個客戶卻很容易。”該負責人表示。

不過,停工停業畢竟非常態,大多數企業主認為,扛過去了又是“艷陽天”。何逸預計今年一季度僅能完成原計劃營業收入的30%,但她對前景表示樂觀,認為創業要看長遠,需求和消費并沒有減少,只是暫時延緩。“強者生存,近期我已經知道有一小部分機構關閉,意味著能活下來的機構競爭壓力就會變小。而且,疫情期間,我們一直跟家長有很好的交流,信任度和口碑反而提高了。”

需求萎縮業務拓展受阻

相對于停工停業所帶來的短期沖擊,更令企業主擔憂的是,疫情導致的長期需求萎縮。在某些行業,這種現象已經發生。

“除了新冠檢測相關的企業,整個體外診斷行業受疫情影響,全行業的業務應該萎縮了40%以上。”加美生物創始人劉小龍判斷,這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體外診斷(IVD)企業,2021年6月開始銷售產品。劉小龍表示,疫情下醫院服務受限,還有一些醫院和科室出現階段性停診,醫院病人因此減少許多,醫院對體外診斷方面的醫療器械需求也相應減少。

據記者了解,當前除與疫情相關的醫療器械及耗材需求大幅增加之外,醫院對其他醫療器械的需求確實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成立于2017年的世格賽思,主要從事微創醫療器械研發、制造和銷售,創始人馮耿超向記者表示,現在許多非急病、重病的患者都會延緩手術計劃,外科手術量就出現下降,進而使得醫院對外科手術耗材的需求量也減少了。“原來一個醫院可能有100位住院病人,現在只有70~80位,需求確實是萎縮的。”

而實際上,除了與疫情相關的醫療行業之外,許多行業都尚未從2020年疫情中完全恢復過來。“我以前每年換一個最新款的手機,但現在的手機已經用了3年了。”深圳的曾先生是一名消費電子產業鏈下游供應商,他所在的行業訂單減少,從而導致競爭加劇,價格戰激烈,與此同時,生產、服務研發、供應鏈等各方面成本卻不斷上漲,導致利潤一降再降。

曾先生告訴記者,反復爆發的疫情對各行各業都帶來持續深遠的影響,進而影響了人們的消費熱情。由于消費需求不振,整個產業鏈都受到影響,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同時造成流動性緊張。他近期剛收到一張3個月的承兌匯票,是去年8月份就交貨的訂單,這意味著他從交貨到收款,需要9個月時間,付款周期被拖得很長。為了應對付款周期拉長所造成的資金缺口,他已將家庭名下的所有商品房抵押貸款,他向記者表示:“目前仍有一定的資金需求,但信用貸款太貴,企業利潤不足以支撐。即使是3.75%左右的經營抵押貸款,仍占了企業利潤的絕大部分。”

曾先生表示,目前大量商兌匯票橫行,既沒有提高社會效率,反而對企業的流動性帶來嚴重的傷害。企業經營需要正常的現金流,對于很多穩健經營的企業來說,只要每月及時收回貨款,基本不需要銀行信貸支持,更不需要紓困。

“我們的產品銷售其中一個銷售對象是民航業,如今疫情沖擊最大的就是民航,這部分業務去年占比會有30%~40%,現在我們做了業務調整,目前只占10%左右了。”超節點創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劉曉濤對記者表示,民航業務板塊的收縮,就必須擴大其他板塊的業務量,才能保持整體業務量不下滑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