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北京代表處(長江白鱘是卵生嗎)

时间:2024-05-29 12:50:12 编辑: 来源:

應該發生的事情。

白鱘和白鱀豚生態習性不同,一個在長江上游繁殖,一個棲息地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但是它們滅絕的命運與時期卻差不多,這并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訓,其它長江水生生物萬不可重蹈覆轍。”

此次報告評估中,長江鱘則因為未能發現增殖放流種群的幼魚而被評估為野外滅絕。對于長江鱘現狀,危起偉表示,“長江鱘持續20年沒有自然繁殖,說明長江生態環境還不能說是恢復得很好了。”

“白鱘的滅絕以及長江鱘的野外滅絕為我們敲響了警鐘”,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干事(項目)周非表示,

“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2

7月21日晚,世界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這一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第一。

據IUCN官網最新報告

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

約2/3的鱘魚種群處于極度瀕危狀態

圖片來源:WWF世界自然基金會

它們曾與恐龍同時代生活

鱘魚族群是進化樹上的獨特單元。大熊貓祖先始熊貓化的地質年代才800萬年,鱘魚化石則可追溯到中生代三疊紀,也就是說它們曾與恐龍同時代活,是真正的“水中活化石”。

現存鱘形目魚類多數形體碩大,曾經的“世界最大淡水魚”白鱘最長可達7.5米,中華鱘體長可達4米。鱘魚大部分是“溯河產卵洄游型”,分布于北半球的大江大河和近岸淺海地帶較廣闊的水面。作為海洋與河流信息和物質交流的重要紐帶,它們成為生態狀況的指示性物種,也是衡量北半球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可靠指標。

“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

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不斷加劇,鱘魚自然種群急劇衰退,瀕臨滅絕,被稱為“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

全球范圍內,鱘魚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野生魚子醬和魚肉非法貿易帶來的捕撈,水壩阻斷遷移路線,不可持續的沙石開采破壞產卵場,以及棲息地喪失。

IUCN鱘魚專家組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研究員、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發起人危起偉將白鱘和白鱀豚進行了對比:“白鱘和白鱀豚生態習性不同,一個在長江上游繁殖,一個棲息地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但是它們滅絕的命運與時期卻差不多,這并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訓,其它長江水生生物萬不可重蹈覆轍。”

中華鱘怎么樣了?

長江旗艦物種中華鱘,近年來種群數量也在持續衰退,1988年就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中華鱘幼魚。圖片來源:莊平

人工繁殖及放流一直是中華鱘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截至去年,包括中華鱘研究所在內的多個機構,30多年來共放流中華鱘700萬尾以上。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珍稀特有物種的恢復十分艱難,他們仍在與時間賽跑,盡量緩解野生資源衰減對中華鱘種群繁衍的不利影響。

“目前,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連同配套建設的中華鱘精子和組織細胞儲存庫運行日趨良好。可以基本確保中華鱘不走白鰭豚滅絕的老路,物種永遠延續。”中華鱘研究所黨總支書記、副所長李志遠說。

“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3

俗話說,“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白鱘體型碩大,可達七八米長。

長江白鱘最后一次現身是2003年大年初一,危起偉和同事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救助了一條白鱘,放生并跟蹤。但隨后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了。

“我們6年沿江尋找8次均無果,悲傷!”危起偉痛惜不已。

沒人能想到,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

危起偉第一次看見長江白鱘是1984年,是葛洲壩下的一尾死亡白鱘。“白鱘個體大,非常難養活。”他說。1984年至1993年間,他和同事救護過4尾被困的白鱘,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長江。他們養活過的最長存活期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鱘。

2019年9月中旬,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在上海連開3天會。國外專家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此前,危起偉一直不同意。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

在多年監測無果的情況下,近年來,他和團隊開始按IUCN評估模型研究白鱘現狀,得出的結論是:白鱘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

IUCN如何定義一個物種的滅絕?“通俗地講,如果一個物種已沒有自然繁殖,又過了這個物種壽命的時間期限,期間也沒有發現任何個體,即可認定該物種滅絕。”危起偉說,白鱘的產卵場在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1991年以后卻再未發現白鱘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兩年都有白鱘被誤捕的記錄,但此后很長時間沒有發現。

白鱘為何無法實現人工繁殖?危起偉解釋:一是當時交通條件不便,接到漁民誤捕信息后趕到現場,白鱘多已奄奄一息;二是當時科研條件有限,養殖白鱘需要近20米直徑的水池,而且對水體要求很高,需要足夠的氧氣供應。

“等我們有能力去了解和幫助它時,它卻再沒有出現了。”危起偉遺憾地說。

2020年1月,楚天都市報率先報道了白鱘面臨滅絕一事(詳見本報2020年1月4日報道),網友紛紛惋惜:從未謀面,聽聞已是永別。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