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在封建社會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是什么(要怎樣給同學們講解國際貿易的“封建社會時期”的國際貿易)

时间:2024-05-02 06:34:37 编辑: 来源:

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2.昭宣中興

西漢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代 (約為公元前87年至前49年),西漢處于穩定發展階段。漢昭帝8歲即位,霍光輔政,繼續實行武帝后期以來的政策,多次下詔賑貸農民,減免田租、口賦等稅收,減輕農民的力役負擔。宣帝即位后,更著力整頓吏治,推行招撫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使社會生產重新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政治又出現新局面,史稱“昭宣中興”。

3.光武中興

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其中頒布釋放奴婢的詔令,規定戰爭期間被賣為奴婢者免為庶人,未釋放的官私奴婢必須有基本的人身保障。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組織軍隊屯墾。簡政減吏,裁并400多縣。放免刑徒為庶民,用于邊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政;排斥三公,加強中央集權,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臺總攬于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4.太康之世

指西晉武帝太康年間(280-289)全國統一,出現的短暫的繁榮局面。晉武帝在統一后比較注意休養生息,遇到災荒之年就減免租稅,重視發展水利,獎勵墾荒。280年晉武帝頒布了占田課田制度,規定了在戶籍的每個成年男子和女子都可占有一定數量的田地,并負擔相應的田租。同時又頒布戶調制度,規定每戶人家一年至少要繳納絹3匹、帛3斤。在經歷了三國時期的連年戰爭之后,西晉初年出現了經濟繁榮的短暫局面。

5.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統一中國后,一面躬行儉樸,一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政治方面,首先是改良政治,改革制度。中央政制行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六部(吏、禮、兵、刑、戶、工)制;地方政制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行政制。同時,又采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于農,府兵在農時耕種、閑時練兵,輪番宿衛,或臨時調遣。其次是廢除魏晉南北朝以來維護世族豪門權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門閥制度。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節儉,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余人,又裁汰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簡要,“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經濟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余萬,平陳得五十萬,后增至八百七十萬。為積谷防饑,故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學術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有鑒于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后凡得三萬余卷。為廣置人才,文帝又開科取土,并設秀才科,開后世科舉制之先河,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文帝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鑒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后,隋文帝便派將兵攻打突厥,后來更采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

6.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并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

7.開元盛世

開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治國初期,以開元作為年號,那時玄宗勵精圖治,并且任用賢能,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學家稱其為開元之治,又稱開元盛世。

8.祖宗之治

指通過宋太祖趙匡胤統與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兩代人的努力,使處于唐末五代十國的中國重回大一統的局面。在此期間,改兵制,整吏治,復興儒學,大倡尊師重教之風,經濟出現繁榮發展,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致使兩宋歷史上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

9.仁宣之治

指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寬松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復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仁宗時“停罷采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宣宗時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明朝皇帝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后世稱之為“仁宣之治”。

10.弘治中興

指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期間全國出現了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孝宗皇帝生平坎坷,即位后就放手改革弊政,整頓吏制,重組內閣,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在位期間治理黃河,興修水利,重開午朝,開設經筵侍講,向群臣買粉絲治國之道。由于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明代社會出現了繁榮發展的景象。

11.康乾盛世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于嘉慶元年(1796年)川陜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詳細::ke../view/4007.?wtp=tt

中國古代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是什么?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后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2.進步的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1)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2)明朝:李贄是明后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并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黃宗羲:在明亡后,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同步導學

?中國古代對治國思想的選擇:史學界認為:自漢武帝至清末,中國統治階級選擇的治國模式是外儒內法而劑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飾政治,以法家支援政治,以道家調劑政治。這種治國模式的形成,在秦漢以前經歷了較長時期的選擇和探索的過程。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生活原始粗放,民風淳樸,沒有私有觀念,人人平等相親,過著一種美好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聯盟事務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聯盟首領的智慧和美德來教化民眾,治理國家的思想處于萌芽狀態。在奴隸社會隨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產生了階級和國家,統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級制度以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一方面以武力作為統治的后盾。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于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時期,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奴隸主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于動蕩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后的封建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西漢建立之初,由于長期戰亂,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以致人口銳減,農民流亡,經濟凋弊,府庫空虛。鑒于這種形勢與秦之敗亡,漢初統治者便采取了“與民休息”的政治,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力,以鞏固統治。一方面對人民采取“輕徭薄賦”、“獎勵耕織”以及緩刑等政策,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當時郡國并行的制度下,對地方諸侯王采取不過多干涉的政策,以鞏固封建統治。與這種形勢相適應,黃老思想也就得到廣泛流行,成為西漢前期起主導地位的治國思想。其核心是清靜無為,因循而治。實踐證明,完全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起到了促進生產恢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