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在當代,網絡社交媒體不適合討論深刻問題(網絡心理學)

时间:2024-05-29 06:28:47 编辑: 来源:

而言,線上交往可能只是其線下交往的擴展和延伸,個體可能不再尋求在網絡中再建立和塑造與線下不同的人格和身份認同。因此,隨著網絡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個體的自我呈現和人格表達具有線上線下的統一性。

網絡對數字土著和數字移民的影響或許存在差異,對“60”后到“00后”不同年代的網民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個體的發展是通過文化提供的工具實現的。不同朋輩受到各自年代的社會文化的影響,對于網絡技術作為一種工具的依賴和使用存在明顯的差異。比如有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網絡社交圈子逐漸縮小,老年人社交網站上的朋友數量明顯少于年輕人;同時老年人社交網站上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現實中的朋友,而年輕人社交網站中的朋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陌生人或者不那么熟悉的人。比較不同朋輩的網絡使用的差異及其對他們發展和生活適應的影響是網絡心理學領域一個亟待深入的主題。

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使用網絡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一些早期(如十年前)的研究結論或許并不適合如今的研究狀況,甚至可能與目前的研究結論截然相反。以社交網站的使用為例,早期的使用者可能用社交網站建立了很多新的人際關系,但總的來說,社交網站中的朋友并不算太多,個體并沒有因為在社交網站中的投入而忽視線下的社會交往。因此,社交網站的使用可能降低了個體的孤獨感,提升了其幸福感。但是隨著社交網站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使用社交網站可能變得比較被動,并因為線上的社會交往忽視了線下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從而社交網站的使用可能會降低個體的幸福感。因此,對于早期的研究結論并不能盲目迷信,對于現在的研究結論是否能夠推廣到幾年之后也應保持謹慎。這是網絡心理學所面臨的知識生命周期的一大挑戰。而對于網絡心理學領域的一些矛盾的結論,或許也可以從網絡技術本身發展的角度給予分析和解釋。

網絡心理學發展面臨研究倫理的挑戰

心理學研究大多以人為被試,研究的倫理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也有頗多爭議。而網絡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更是本領域研究的一大挑戰。一方面,網絡平臺的環境和實驗控制更低、參與者身份更難確認等問題,帶來了一系列的倫理難題。另一方面,網絡空間逐漸成為維系國家和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設施,已成為陸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外的第五維國家安全領域,針對網絡空間的攻擊、破壞、竊密、感知等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網絡空間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不影響網絡網絡文化安全和網絡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大規模的網絡數據分析和研究也是網絡心理學面臨的倫理挑戰。

與此同時,大數據已經成為當下包括心理學在內的信息科學相關領域的熱門詞匯。正因為大數據與個體行為息息相關,這也使大數據發展到了與公民的隱私保護需求相抵觸的階段。在大數據與隱私的博弈中,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問題與經驗而未雨綢繆,在大數據濫用成災之前以權衡大數據發展與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有效監督與控制。作為科研工作者,雖然所得的數據僅用于研究,但是僅用于研究顯然不是綠色通行證。網絡大數據的龐雜給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哪些數據可以開放和共享,哪些數據不能用于研究都需要有明確的規定和管理的辦法。

信息和網絡技術帶來的網絡心理研究機遇

互聯網應用敏感地反映了新興的技術手段的變化,同時也在不斷地形成心理與行為新的表現形式。大數據和智能手機正在成為影響未來網絡心理學研究的兩大工具。大數據的存在,使得心理學對實體樣本數據的依賴得以減輕,并能夠更加客觀地呈現個體的心理與行為規律,甚至可以從一個更高層面對已有結果進行提取和組織。而智能手機的傳感功能能夠偵探周圍的環境(噪音,光線,周圍的其他人員),記錄下個體在線以及離線時的行為,提供及時的自動調節。這能夠平衡網絡大數據的偏差,并實現評價的流動性的期望。在個體行為的連續性和群體行為的大規模屬性研究方面,大數據和移動互聯技術給心理學和整個社會科學帶來了重大的機遇。

網絡心理學的瓶頸與創新

縱觀國內外,尤其是國內的網絡心理研究,存在比較明顯的瓶頸,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研究主題較為狹窄。在國際網絡行為研究領域,Facebook Psychology幾乎占據了網絡心理學的“半壁江山”。對于國內來說,網絡成癮一直是網絡心理領域最活躍、最多產的主題。對于這些領域的廣泛關注部分說明了其本身的重要性和社會的關注程度,廣泛深入的研究無可厚非,而且這兩個領域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去拓展。但網絡心理領域研究主題的多樣性體現不夠,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還有待于進一步開拓。

其次,價值取向較為單一。大量研究者主要關注網絡媒體對青少年發展的負面影響(如網絡成癮、網絡欺負等),少有研究去探索網絡的積極價值和意義。網絡對人類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有利就有弊,有積極的影響就有消極的后效。研究者應該從更加客觀的視角探索網絡的兩面性。

最后,網絡心理學隨著互聯網和計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技術的發展速度較快,但研究的更新節奏相對較慢,目前網絡心理學的研究存在明顯的滯后性。這雖然受到客觀環境和條件的限制,同時也對網絡心理學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心理學的研究者一方面要關注當下的網絡熱點話題和主題,還要留意未來幾年可能會變得更加突出的主題或媒體平臺,盡量實現“意識和技術的共同進化”。當然,一個更高的要求是網絡心理學的研究者可以盡可能地從互聯網的發展中抽取出一些不變或少變的元素,探討這些元素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互聯網的本質作用體現在個體思想和群體智慧的交流與共享。互聯網對人類行為效能影響的根本基礎在于其智能屬性。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都將得到巨大改造,網絡將進一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和領域。這些方面,都是網絡心理學創新性研究的基礎,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集體智慧在網絡中的形成機制、網絡資源共享的心理動因、網絡經濟行為的數學模型、網絡搜索關鍵詞與人格表達、網絡智能與人的智力發展等主題應該得到進一步關注。

;

社交媒體如何增加了當代人的焦慮?

社交媒體放大了平日的生活瑣碎,增加了當代人的焦慮。

比如對話中一方給文字,另一方甩語音,就讓文字的一方不舒服;有好友動態的更新提醒,會控制不住,一定要點開看,否則擔心錯過好友的重要信息;點開群對話時發現來晚了,只有自己錯過了重要的群消息,想接又不知道接什么話好。

暫時不想回復的消息,假裝還沒看到,對方又一直催;很害怕早點贊,因為這樣每次朋友圈有共同好友點贊,都要提示自己一次;害怕遲點贊,因為這樣自己點一次贊,前面幾十個點贊的人都要被自己打擾一次。

五大原因讓人焦慮

2、過著“雙重生活”。臨床心理學家發現,許多人都過著雙重生活:他們一方面想要展現出“與他人在一起很快樂”的形象,另一方面又關起門來用飲酒、暴飲暴食或出軌等方式來緩解焦慮。這些人通常是因為需要長時間、高強度地工作,以至于人前人后“分裂”,焦慮揮之不去。

4、“看起來更完美”讓人壓力大。1/3的人表示,外貌形象會讓他們感到焦慮。我們生活在一個名人和真人秀文化的世界里。這樣的文化使得“普通人”都想變成公眾眼中的偶像,人們對外表越來越關注。很多人由于“比上不足”而厭惡自己的外形,成為焦慮的根源。社交媒體也助長了這種焦慮和專注。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