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基于國際貿易的跨國經營理論主要有(FDI與貿易關系的一般理論框架是什么?)

时间:2024-05-21 08:10:22 编辑: 来源:

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上參加國際市場的競爭。我國企業在這兩個市場上的競爭態勢和成敗得失,是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表現,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總體來說中國企業“走出去”還處于初級階段,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任重而道遠。

一、全球化條件下民營企業必須“走出去”

隨著WTO所確立的國際經濟規則涵蓋范圍的不斷擴大,其約束力也不斷增強,而且規則表現出對政府行為的規制和對企業行為的重視。可以說,這些規則給國家政府行為留下的空間越來越少,卻相應的給企業行為留下的空間越來越大。這種變化帶來的一個重要的結果是:國際競爭力正在由國家層面轉向企業層面。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一個僅在國內配置資源的企業,面對許多來自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跨國企業的競爭,是難以生存和發展的,跨國經營已成為企業成長的一般方式。民營企業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市場經濟最具活力的主體,基于“走出去”戰略實施跨國經營更是歷史必然,其不論是否自愿,民營企業都已無退路,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融入到全球性大市場中,在跨國經營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也是中國民營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經途徑。

二、民營企業跨國經營動因及理論分析

(一)現時期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主要動因

在當代世界各國,民營經濟都是市場經濟中最具活力的因子。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來,我國內地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弱到強,持續迅猛發展,顯示出十分旺盛的生命力。現在大量研究表明企業到海外去投資,經常不是為了他們現已擁有的競爭優勢去謀求利潤,相反,他們是為了彌補劣勢,去獲得競爭中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術,爭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據2004年數據顯示,除港、澳以外的地區,中國對外投資額排在前3位的國家依次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而近年來對歐盟的投資也穩步上升,上述地區是世界先進技術和最新研究成果的發源地。相對于其當地企業來說,中國投資企業在資金、技術和管理方面均缺乏競爭優勢。

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沒有技術優勢的企業通常也會選擇對外直接投資,原因是由于缺乏優勢的企業通過開展跨國經營靠近技術的領先者而便于學習和獲得領先者的技術,從而提升其長期的競爭優勢與盈利能力。我國的民營企業非常符合上述劣勢企業的情況,所以同樣具備了與上述企業一樣實施跨國經營的動因。

(二)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理論分析

傳統的跨國公司理論大都是建立在企業擁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如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資源配置”理論、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和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等。這些理論模型都認為對外投資的企業必須擁有超過當地企業的獨特的優勢。

傳統的跨國經營理論對于正確指導跨國公司經營活動的發展,加強對跨國公司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這些理論始終以美國、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作為研究對象,以壟斷優勢作為企業跨國經營活動的條件,而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起步較晚,規模較小,和發達國家相比缺乏壟斷優勢。而且,這些理論在研究企業國際化問題時,偏重于強調競爭優勢的絕對化、靜態化,認為企業競爭優勢是國際投資的前提條件,他們把企業的競爭優勢作為既成事實來研究,沒有深入研究企業如何才能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傳統的跨國經營理論在許多方面對發展中國家企業跨國經營的解釋受到限制,傳統理論的這些觀點正受到大量實證分析的挑戰。而下面將要提到的三種理論都沒有一概而論地認為發達國家企業就具有競爭優勢,而是區分了不同市場、不同區位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自具備的相對優勢和潛在優勢,以及轉化條件。

1. 小規模技術理論

由美國學者威爾斯(Wells)提出,認為發展中國家企業具有十分特殊的技術優勢,是投資國市場環境的反映。具體有以下三點:(1)小規模技術優勢。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迫于市場壓力,將引進的技術加以改造,使其生產技術更具靈活性 ,提供品種繁多的產品,以適應小規模、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從而具有小規模技術的特征。這些經過改造的小規模技術成為發展中國家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特殊優勢。(2)當地采購和特殊產品優勢。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往往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能夠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特殊產品,在某些時候它甚至可以成為壓倒性的經營優勢。(3)物美價廉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普遍較低。

由小規模技術理論可知,即使是技術不夠先進、經營范圍和生產規模小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也能夠通過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來參與國際競爭。

2. 技術地方化理論

拉奧(Lall)于1983年提出技術地方化理論。技術地方化是指發展中國家企業可以對外國技術進行消化、改進和創新,從而使產品更適合自身的經濟條件和需求。這種創新過程是企業技術引進的再生過程,而非簡單的被動模仿現有的技術。正是這種創新活動給引進的技術賦予了新的活力,給引進技術的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從而使發展中國家企業在當地市場和鄰國市場具有競爭優勢。

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對于分析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動機的意義在于,它強調了推動發展中國家國際化經營,形成競爭優勢所特有的企業創新活動。比之于威爾斯的解釋,拉奧的理論更近了一步,威爾斯對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的解釋,實際上是技術被動論。而拉奧則更強調了企業技術引進的再生過程,既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國際化不是在技術變動中進行簡單模仿和復制,而同樣具有主動性技術創新,正是這種創新活動給公司帶來競爭優勢,推動了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3.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

這是由英國學者坎特威(Cantwell)和托蘭蒂洛(Tolentino)提出的,他們指出發展中國家在吸引外資的時候,對引進的技術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創新,進而為本國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與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不同,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技術創新具有明顯的“學習”特征,換句話說,這種技術創新活動主要利用特有的“學習經驗”和組織能力,掌握技術和激勵發展。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是對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它在強調技術創新對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的推動作用的同時,進一步指出了要具備這種技術創新能力,應先具備學習和組織能力。

從以上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的動因及理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有利于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理論基礎。對于發展中國家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各個因素也不是獨立地在發揮作用,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在起作用。只要某些方面的優勢足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這些方面的不足就不應對企業國際化經營決策產生決定性影響。

三、我國民營企業普遍現狀及實施跨國經營的政策建議

(一) 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

從中國的國情和民營企業發展現狀來看,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力普遍較低,不具備利用技術、管理、R&D、規模等競爭優勢進行對外投資的條件。因此,以海默等為代表的強調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必須具備一定優勢的跨國公司理論不適合我國的民營企業。主要原因是受到民營企業現實條件的制約:

一是中國民營企業平均生產規模普遍較小,缺乏規模優勢。民營企業存在經營分散,集團化程度低,產業集群化規模不足,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能力。

二是民營企業普遍技術水平較低,R&D投入嚴重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優勢。

三是管理方式落后,企業決策呈現出經驗性、隨意性和獨斷性,缺乏管理優勢,由此導致企業的發展經常是近利型、短暫型的,而非科學長遠和持續型的。

(二)對我國民營企業實施跨國經營的政策建議

根據前面理論的分析結果,結合中國國內目前產業技術結構水平,中國應大力支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優勢的民營企業,在所在國技術外溢比較大的產業部門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以獲得先進技術。這些產業部門包括低污染、低耗能產業,新技術、新設備、生物技術、新能源產業以及空間利用和第三產業,政府在引導和推動這類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應給予相關的優惠政策與扶持措施。

1.中國政府要注意改善宏觀環境,實施積極的扶持引導政策。

政府在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時,為民營企業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給予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同等的待遇和社會支持。同時,政府應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盡快建立與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相配套的金融與保險體制,設立專門的海外投資保險機構,為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有力的保障,促進民營企業的海外經營活動。

2.民營企業要注重培養跨國經營的核心競爭能力

核心競爭力(買粉絲re 買粉絲petence)是指企業競爭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個企業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獲得穩定超額利潤的競爭力,是企業獲得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的基礎,民營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求得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在于企業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目前,中國民營企業由于其規模小、技術低、管理差等固有的缺陷,使其在面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時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劣勢日益突出。因此,在跨國經營過程中,如何學習和積累領先者的經驗和技術,提高民營企業的競爭力,更好地保持民營企業競爭力的持久性,是擺在民營企業面前的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必須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

3.民營企業必須選擇價值鏈上的一兩個關鍵環節,集中資源,使其成為跨國經營競爭優勢的來源,建立相對競爭優勢。

價值鏈(Value Chain)理論由Michael E·Porter·提出,企業系統的整合與分解是波特的價值鏈思想的精髓。他認為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很難識別企業的競爭優勢,而將企業分解為由一系列價值活動構成的價值鏈則能做到這一點。價值鏈是指組織內部和外部一系列創造產品或服務的活動,正是這些創造價值的活動的成本和它們所產生的價值決定了組織是否開發出了最具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在我國,民營企業就整體而言都是典型的后發展型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的初期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像大型跨國公司那樣創造企業的全球價值網,其現實的選擇就是根據企業已有的能力系統和外部環境選擇價值鏈上的一兩個關鍵戰略環節作為其突破口,以集中資源,建立相對競爭優勢。

4.重視和加快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人才的培養

在新的形勢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包括知識競爭、科技競爭、信息競爭、經濟實力的競爭等,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民營企業實現跨國經營,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沒有足夠的人才支持,走出國門不可設想。這里所說的支撐民營企業走出國門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備開發能力、開拓能力、既忠誠又愛國的人才。中國多數民營企業不能獲得更快發展,不在于別的.而首先在于缺乏這類人才。因此,民營企業要有一種緊迫感,應盡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制定出跨國經營的人才開發戰略。

FDI與貿易關系的一般理論框架是什么?

隨著資本全球化進程的加快,FDI作為跨境投資的一種重要形式,對東道國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某些內在特征,FDI往往又是威脅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型國家經濟體系安全的負面因素。本文突破理論研究的傳統視角,運用交往理論分析框架,立足不同類型對外直接投資交往媒介和交往動機的特點,分析FDI對東道國的安全性問題,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一、交往理論的主要思想

關于交往理論,目前主要有五種相關學說:社會互動說、交往實踐說、語言中介說、主體際關系說和雙重關系說。這五種學說分別從運動方式、本質屬性、實現媒介、社會屬性和物質精神雙重屬性等五個不同方面闡述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