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三明市第一醫院買粉絲買粉絲(2020廈門各區疫情管控措施)

时间:2024-06-17 07:25:01 编辑: 来源:

開始撰集《針灸甲乙經》;46歲(公元260年)時已為名聲鶴起的著名學者,魏相司馬昭下詔征聘做官,不仕,作《釋勸論》,仍耽玩典籍,忘其寢食,時人謂之書淫;51歲時(公元267年)晉武帝續詔不仕,相傳曾到陜西隴縣龍門洞、平涼崆峒山避詔;53歲時(公元269年)武帝頻下詔敦逼,上疏自稱草莽臣,乃不仕;54歲時(公元270年)又舉賢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書,武帝送書—車;61歲時(公元277年)帝又詔封為太子中庶、議郎、著作郎等,皆不應,著驚世駭俗的《篤終論》;68歲時(公元282年)《皇帝針灸甲乙經》刊發經世,皇甫謐在靈臺縣張鰲坡去世,其子童靈、方回,尊父篤終遺訓,擇不毛之地,將其儉禮薄葬于塬邊,世人稱之為“皇甫冢子”。 因此,謐之墓究竟在何處,至今難以確定。現在看到的甘肅省靈臺縣張敖坡的皇甫謐墓,很可能是后人修筑的紀念性陵墓。   

      皇甫謐約在42歲后不幸身患風痹病,半身麻木,疼痛不已,右足又不幸萎縮,行動不便。接著又不幸患耳聾病,與人交談困難,一生淡泊的他便決心不再入朝做官。至54 歲時,又誤服寒食散, 患下嚴重疾病:嚴冬中渾身熱得冒火,不能穿衣蓋被,裸身喝冰水度日;盛夏時更是熱得無法存身,咳嗽不止,全身浮腫,痛苦不堪。幾次持刀欲自殺,幸被家人發覺,才得以保住性命。后經不少良醫診治,才治好這個頑癥。從此,他下定決心學醫,濟世救人,對仕途更加淡泊。    

      中醫的針灸療法歷史悠久,從周代至秦漢已普遍應用,成為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受到患者歡迎。皇甫謐在搜求、閱讀醫書時感到對針灸學的承繼、發展、傳播十分不利。如他發現《黃帝內經》共18 卷,與存世的《針經》《素問》都深奧難懂;記載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又似乎與前二者內容重復。三種書的來源好像是同一書,使學醫者很難辨別和讀懂。于是,皇甫謐立志綜合、排比、分析流傳的針灸書,刪去重復部分,將諸書的相同內容予以歸類,結合自己的實踐,對精要內容詳加論述,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完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 《甲乙經》。        

      該書共12卷128篇,前 6卷是針灸學的基本理論部分,7至12卷有70篇專論經穴,確定了654個穴位的正確部位,并對人體穴位按頭、面、四肢、胸背等解剖部位進行了分類。同時,他還確定了80多個“會穴”“五輸穴”。他在糾正以往穴位錯誤的基礎上,詳細記載了各個穴位的別名、所在部位、 取穴方法、主治病癥、針灸方法、針刺深度、留針時間、針灸禁忌等, 形成完整、系統的經穴學, 為學習醫學者提供了讀本和臨床依據。   

      皇甫謐不戀仕途,盡心于學術研究,“耽玩典籍, 忘寢與食”,以致被人稱為“書淫”。他“博綜典籍百家之言”,“唯以著述為務”,就是在身染風痹疾后,“猶手不輟卷。”從而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述, 盡管今已十不存一二,但有篇目可考的還有12種。其中包括史學5種 (《帝王世紀》10卷、《高士傳》6卷、《逸士傳》1卷、《列女傳》6卷及《郡國志》);文集二種(《皇甫謐集》2卷、《玄晏春秋》3卷);注述1種《鬼谷子注》);歷法1種《年歷》6卷;醫學3種(《黃帝針灸甲乙經》10卷、《依諸方撰》1卷、《論寒食散方》)。其中《黃帝針灸甲乙經》 代表了皇甫謐在醫學上的主要成就。因其取材于《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故又名《黃帝三部針灸經》。全書內容涉及內、外、婦、兒各科,包括生理、病理、 診斷、治療以及針灸操作、禁忌、注意事項等,是一部價值很高的醫學著作,隋唐時列為太醫院教材,對后世針灸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甲乙經》在針灸學、臨床醫學和古醫著的整理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中醫學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王燾的《外臺秘要》、宋代醫學家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明代醫學家高武的 《針灸聚英》、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等著作都大量引用了《黃帝針灸甲乙經》的內容。七世紀后,《黃帝針灸甲乙經》 傳入朝鮮、日本,也成了兩國醫學院的教材,被列為從醫者的必讀書。明清以后,《黃帝針灸甲乙經》 又傳入歐洲和美洲,成為世界針灸醫典。(袁仁智編輯)

作者簡介 :張強(康橋),男。依崆峒山,傍涇河水。生桫欏塬,學哈爾濱。年逾五十,歷經風霜。出身醫科,偏愛詩文。弄情筆墨,習修武學。“蘭馬”擁躉,萬步有約。運動達人,健康橋梁。曾在《散文選刊》《家鄉》《飛天》《甘肅日報》《平涼日報》《甘肅農民報》等媒體發表散文數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