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韓貿易數據2021(2021年中韓示范區占地嗎)

时间:2024-05-20 12:22:33 编辑: 来源:

務 服務 逆勢增長了9% 。而數字貿易的發展,會促進整個服務貿易的發展。

另外,不只是商品領域,未來全球服務領域也很可能由東亞地區主導。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 認為, 目前來看,亞洲尤其是東盟、東北亞等地區數字服務貿易發展勢頭迅猛,未來將是撬動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

總的來說,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環境受到巨大影響,但卻促使國際貿易格局發生深刻改變。 過去一年,亞太經濟體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明顯上升,未來成為世界貿易中心將是大概率事件,亞太地區以區域貿易協定的形式加強貿易往來,很可能也是未來國際貿易的主要趨勢。

在數字化時代,貿易的方式和格局也發生巨大變化,而亞太地區引領下的數字貿易和服務貿易占全球的比重將會大幅提升。一言以蔽之,如今有利于全球 健康 貿易發展的因素正在不斷增加。

文 | 鐘志生 題 | 凌明 圖 | 饒建寧 審 | 李澤钚

越南的進出口總額是GDP的2倍,這是怎么回事?

越南,東南亞新興經濟體,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承接了其他國家的中低端產業轉移,GDP增速在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超過7%。雖然以越南的體量來看,這個增速不算快,但在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7%的增速就顯得比較突出了。

2020年越南也保持了正增長,是東南亞唯一正增長的經濟體,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2020年GDP千億美元以上的經濟體中,有11個保持了正增長,越南的增速在其中算是較高的。

按照越南統計局發布的初步核算數據,2021年越南的名義GDP按平均匯率換算成美元為3662億。

2021年越南商品出口額3362.5億美元,其中本國企業出口額887.1億美元,占比26.4%;外資企業出口2475.4億美元,占比73.6%。

商品進口額3322.5億美元,其中本國企業進口1140.7億美元,占比34.3%;外資企業進口2181.8億美元,占比65.7%。

服務進出口總額為231億美元。

可以看出,越南的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資和國際市場,進出口總額是GDP的1.9倍。

而在2019年,進出口總額更是達到了GDP的2.26倍,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達到226%,這樣的國家并不多。

世界主要國家中,美國的外貿依存度是25%,中國是34%,日本是35%,英法都是64%,韓國是75%,德國是87%,這些經濟大國都沒超過100%。像新加坡這種國內市場狹小,航運業發達的國家,外貿依存度也才274%。越南這種人口大國,外貿依存度居然也這么高?確實讓人驚訝,但如果看看越南的進出口情況就明白了。

一國的進出口數據和細分可以在The Atlas of E買粉絲nomic Complexity上查找,目前只更新到2019年。

2019年越南出口總額3050億美元,向中國出口620億美元,向美國出口556億美元,向日本出口193億美元,向韓國出口185億美元,向德國出口86.5億美元。

2019年越南進口總額287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973億美元,逆差353億美元;

從韓國進口480億美元,逆差295億美元;

從美國進口110億美元,順差446億美元;

從日本進口165億美元,順差28億美元;

從德國進口48.4億美元,順差38.1億美元。

為何越南對中韓貿易逆差648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446億美元?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越南出口的商品里很多是中韓兩國從越南轉口的貨物,也就是中韓兩國先把貨物出口到越南,再由越南出口到美國,這樣可以省下一大筆關稅。

越南這些年來一直在做轉口貿易,為此越南與其他經濟體簽署了數項自貿協議,使越南出口商品享受極低的關稅,因此中韓的很多出口商先把商品出口到越南,再從越南出口到美國,這樣就可以享受關稅優惠。尤其是2018年之后的貿易戰,更讓越南的轉口貿易如魚得水, 2018、2019年連續兩年GDP增速超過7%。美國也發現了這一點,對越南施壓,但今年越南壓力減輕,在2021年前4個月里,越南對華貿易逆差達到了創紀錄的176億美元。

二是越南對中韓的商品非常依賴,越南的代工產業離不開中韓生產的零部件。

 ▲越南進口的紡織品,69.7%來自中國(含港臺),10%來自韓國。

 ▲越南進口的電子產品,45.2%來自中國(含港臺),34%來自韓國。

 ▲越南進口的機械制品,47.38%來自中國,17.8%來自韓國。

 ▲越南進口的金屬,44.85%來自中國,15.4%來自韓國。

 越南制造業基礎薄弱,以中低端產業為主,很多零部件都需要從中韓進口。2020年越南制造業增加值只有453億美元,中國為3.85萬億美元,是越南的85倍。韓國為4067億美元,是越南的約9倍。

即使在東南亞,越南的制造業規模也未超過新加坡和四小虎,印尼2103億美元,泰國1266億美元,馬來西亞751億美元,新加坡700億美元,菲律賓640億美元。越南想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還是先超過菲律賓再說吧!

【汽車人】韓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兩難處境

韓國電池供應商很清楚,其在美國的市場份額,拜大國競爭所賜。但作為代價,韓企如果不能以平抑成本解決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應問題,其長期業績仍然受到質疑。

文 /《汽車人》齊策

韓國最近的日子不大好過。5月1日,韓國宣布了4月份不如意的貿易數據,迎來了連續14個月逆差。盡管26.2億美元逆差為去年6月份以來最低,但積累數量已經很可觀,經濟壓力很大。

韓國一直享有世界經濟的“礦坑金絲雀”綽號。其國內市場狹小、缺乏大宗礦產資源(連硫磺都沒有)、出口導向型經濟、與國際貿易體系聯系極為密切……這些特征,讓韓國作為亞洲第四大經濟體,對國際上的風吹草動高度敏感。

17年來,中國一直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2018年的時候,韓國對華順差還有550億美元,2019年就跌到220億美元。而2018年發生了中美貿易戰。

今年4月份,韓國對中國出口跌了28.2%,連續11個月下跌。同期,韓國從中國進口117.9億美元,同比減少4.4%。

今年1-3月,韓國對華出口額為38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68.2%。

動力電池金屬,歐美韓都想擺脫依賴中國

因為韓國的工業體系門類不全,它必然依賴上游中間工業品的供應。這兩年,韓國在中國買的最多的,是精細化工、汽車零部件、電腦和辦公設備。

前兩者都是汽車產業內鏈條的一部分。電池內隔膜(高分子材料)、陽極金屬氧化物,幾乎全部依賴中國。

其實不止是韓國,全球都如此。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訪華前說:“98%的稀土來自中國,93%的鎂來自中國,97%的鋰來自中國。”她的結論是“不能這個樣子(下去)”。這些數據準不準另說,但反映了中國在全球工業分工體系里面特殊的地位。

以前《汽車人》分析過鋰礦的全球分布,南美大三角(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美國、澳洲分列前五。但關鍵金屬(鋰、鈷、鎳、稀土元素)冶煉能力,中國幾乎供應了全世界。

這些想法貌似合理,美國人也是這么想的。高盛在一份報告中說,在1600億美元的投資下,美國和歐洲預計到2030年擺脫對中國動力電池及其零部件的依賴。

類似的報告,高盛幾乎每年都會出。相比美國人依賴韓國供應商,歐洲人更想靠自己。但時至今日,2000億歐元投下去,結果還是中日韓供應商在主導歐洲本地動力電池需求。

而所有這些電池供應商的原料(特別是陽極),大都來自中國。事實上全球和動力電池有關的金屬礦產,甭管從哪里挖出來的,都是先送到中國冶煉,然后才是國內分銷和出口。

高盛的結論是,中國主導了動力電池從材料到產品的整個生產流程。其實它還應該加上一句,中國還通過資本運作,掌握了全球大多數動力電池原礦資源。

高盛這份報告,妙就妙在聲稱投錢就有回報。報告顯示,如果試圖實現供應商的自給自足,西方至少需要花費782億美元用于電池、604億美元用于相應組件、135億美元用于原材料(主要是鋰、鎳和鈷)開采以及121億美元的材料提煉。

這里面韓國供應商(LG、SKI、三星SDI)在美國電池投資中起到關鍵作用,但高盛沒提到,韓國供應商愿不愿意自己構造金屬冶煉、高分子化學生產體系能力。

先不說掏錢的事,現有原料源頭、知識產權體系、對應的工業全門類部門,以及下游穩定的需求,如何將這些要素一個一個抓起來,并串在一起。這里面每一項都令人頭大,何況是眾多鏈條的組合。一個重工業全體系工業國,成長周期以數十年計,而且要有內部廣闊的市場縱深。這些條件,韓國一個都不具備。

同樣根據高盛的報告,中國生產的電池陽極占到了整個市場份額的87%(鎳比例更高一些);前驅體份額為85%;陰極稍小,但也有77%的市場份額。

3月份,歐盟發布了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排華色彩相對美國去年的IRA(《通脹削減法案》)淡化了很多。

歐盟提出2030年目標是,歐盟本地產能至少占開采總量的10%、加工總量的40%、回收總量的15%。在任何關鍵原材料的加工階段,單一第三方國家的戰略原材料都不得超過歐盟年度消費量的65%。而關鍵原材料清單上,所有與動力電池有關的金屬都在上面。

有訂單,但做不出來

這個目標盡管看上去非常克制,但實現的希望不大。歐盟、韓國如果不行,美國為什么不出面組建“非中”動力電池供應鏈?

其實美國已經在努力了,IRA要求:2023年投入使用的新能源汽車若想獲得3750美元/輛的稅費減免優惠,需保證其電池所用原材料有40%開采或加工于美國本地,或在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或實現在北美循環使用。根據法案的規定,這一比例將逐年提高十個百分點,在2027年上升至80%。

截至今年3月,符合標準來源地清單的國家數量已增加至21個,包括韓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智利、墨西哥和摩洛哥等。

韓國在“白名單”上。但細究起來,LG、SKI和三星SDI的動力電池產品,無論生產廠位于哪里,都無法脫離中國原材料和中間品供應。

韓國三大電池生產商,不斷聲稱手頭積壓的訂單高企。最新的數字似乎是今年2月份,未交付訂單(截至2030年)高達5.5萬億人民幣。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數字,但實際上8年累加到一起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這里面大多數訂單是非受限的,即客戶可以隨時砍單。

實際的數字更能證明,2022年韓企的電池出貨量,從全球占比25%以上,掉到22.3%(絕對量當然是增長的)。而去年此時,SNE還在稱LG有追上寧德時代的可能。

如此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