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你憑什么要來海外華僑是什么意思(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本來顛沛流離,不得已流亡國外,為何最終卻得非常滋潤?)

时间:2024-06-01 12:23:23 编辑: 来源:

上海總商會會長曾鑄寫信,請求資助

三是上書學部和各省學務部,請求將留學官費撥一部分過來

四是要求所有歸國留學生不得星散,靜等新校成立

10天后,劉棣英他們與姚宏業、張邦杰等人在上海會和,此時滯留的學生已達3000人了

1906年1月9日,第一次全體會議,同學們興致沖沖地選舉了新一屆留日學生總會,也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訂立了自治規則,組織了糾察大隊,對全體留學生加以約束

圖:中國公學干事,王敬芳、張邦杰 正當干事們四處張羅之時,清 *** 留日監督處突然傳來消息,要求全體學生立即返回日本復課

原來,從風潮初起,清 *** 就和日本交涉,力求平息事態、安撫學生

一下子,留學生群體分裂成兩派,一是歸國派,一是復課派,雙方你來我往誰也說服不了誰,眼看就要起內訌

其實, *** 回國說是為了民族尊嚴和民族覺醒,但很大程度上是書生意氣,是一時沖動,所以歸國派雖然鬧得兇,但底氣是不足的

1月11日,兩派協商,一致同意以自愿為原則復課,并電告全國

大批學生返回日本繼續讀書,留下的只有幾百人

那么,這學還辦不辦? 13日,第二次全體會議,決定不改初衷,繼續興辦本土大學,「 ”我輩歸國初心為興學耳,勿論東京交涉為失敗之交涉也,……我輩只知興學挽 *** 育權耳,不知其他

”姚宏業等人懷著趕超美國耶魯、日本早稻田的憧憬,將學校定名為「 ”中國公學”

對這個校名,胡適在《中國公學校史》中曾經這樣解讀: 「 ”……歸國學生既多,遂發起辦一個理想的學校,容納這些 *** 回國的學生

因為這學校含有對外的意義,歸國學生又有十三省人之多,故名為‘中國公學’

” 17日,第三次全體會議,選出了中國公學第一批職員

姚宏業擔任庶務員,相當于今天的校辦公室主任,大事小情都要操持

姚很辛苦,也很快樂,但快樂短暫,辛苦卻漫長

因為,之前和上海有關方面接洽的事情,都不作數了

圖:中國公學發起人合影 【四】萬事開頭難,而前路竟更難 那一年的舊歷春節,干事們在奔波中度過

盡管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演講,但社會各界對這所新學校多持觀望態度,并不給予實質性的支持

據早期學生張承槱回憶: 「 ”當時辦學毫無基礎,全體同仁遭遇極大困難,同情者雖多,而實際援助者除上海總商會會長曾鑄捐了數千元外,其他各界毫無表現,全憑我數百人自己解囊相助,大多數困苦不堪,連生活也難于維持了

” 校舍房租每月近千兩,不得拖欠緩付,學生宿舍租在農戶家,因為缺錢,兩個學生合租一個鋪位

就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中國公學竟然顫顫巍巍地開學了

1906年3月4日,開學典禮

社會名流鄭孝胥應邀參加并發表演說,臺下掌聲四起,有人感動得流下熱淚

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3個月前,劉棣英、王敬芳等人接洽的四件事:名人站臺、商會支持、官方撥款、學生抱團,幾乎都沒有落實

最難的是兩點: 一是生源不足

3000人銳減到260人,還不足十分之一

學生來自13個省,年齡不一、層次不一,同班同學能差出14歲之多!教員配備完全跟不上,有些課程還要請日本教師來講,再請懂日語的同學翻譯

甚至年齡大一些的學生要給低年級做 *** 講師,頗有點自給自足、自教自學的勁頭

這能長久嗎? 二是資金匱乏

社會各界持觀望態度,有的甚至說辦學是假,革命黨的陰謀才是真,這樣的謠言喧囂直上,就更沒有人敢出錢了

下層盯著中層,中層盯著上層,誰也沒有真行動

這邊正焦頭爛額,那邊開學還不到10天,竟出了一件大事,差點讓這新學校夭折! 圖:1906年的上海街頭 【五】愿以我一人之死,換四萬萬同胞覺醒 辦學條件艱苦,教學水平也跟不上,有的學生已心生不滿

副干事朱劍和部分江蘇籍學生發生了點口角,本來不是大事,互相體諒一下也就過去了

但沖動是魔鬼,朱干事甩了一句難聽話:「 ”江蘇人鬧事,江蘇人皆出

”意思是鬧事的都滾蛋

這本來是一句氣話,何況朱干事自己就是江蘇人嘛

但學生們不干了,認為學校有意排斥,鬧著要 *** 、要退學

諸位,這路子和半年前在日本的時候,是不是如出一轍? 為避免同室操戈愈演愈烈,朱干事被迫辭職了,但學生們拒絕和解,他們帶人破壞了學校設施,公開在報紙上聲討攻擊中國公學

最終,50多名學生堅決退學,自立門戶,組了一個健行公學

圖:同室操戈衍生出的健行公學 開學僅10天就鬧出來的分崩離析,無疑使中國公學的形象大受損害

本來觀望的人,這下成了看熱鬧的,說這幫學生簡直就是胡鬧,幸虧當初沒出錢

而更嚴重的影響是,上海官府本來批付一部分經費,但因為這事,已經在走流程的款項,被緊急召回了

整個事件,姚宏業一直盡力周旋,力求保住中國公學的顏面,但無奈以失敗告終,他痛感:「 ”東京之現象既如彼,內地之悲觀又如此,此次歸國對外之種種大愿,終莫得遂

” 失意失望、郁悶悲痛,姚的腦海漸漸浮現出陳天華的身影

冥冥之中,他萌發了同樣的以死明志的念頭

圖:上海黃浦江碼頭 4月5日,姚宏業和干事王敬芳促膝長談,把自己所有想說的話都說盡了

王覺察不對勁,想著第二天是清明節,就說一起出去散散心,姚一口答應

但第二天敲門時,姚不在屋內

此后7天,杳無音信

13日,報紙上刊登了一則消息,說黃浦江里打撈上來一具尸體,是個穿西裝的中國人

王敬芳、張邦杰等人感覺不妙,立刻趕往醫院認尸

但尸體已經膨脹模糊,無法辨認,只從口袋里翻出兩枚圖章,一個「 ”劍生”,一個「 ”競生啟事”

劍生、競生是姚的字號,這尸體無疑就是他了

在場之人無不痛哭流涕,無法抑止

人們在整理姚的遺物時,發現一封事先寫好的遺書,字里行間,聲淚俱下: 「 ”……我愿我死之后,君等勿復念我,而但念我中國公學……竭力求學以備中國前途之用……振起精神,無輕灰心,無爭意見,于各事件不完善者補之,不良者改之,務扶我中國公學為中國第一等學堂,為世界第一等學堂而后已

我愿我四萬萬同胞之官紳、兵士、農工商,貴者施其權、富者施其財,智者施其學問,籌劃以共,維持扶助我中國公學……我死后如有知也,愿此一點靈魂與我中國公學共不朽!” 赤子丹心,蒼天可鑒!這一年,姚宏業不過才25歲

圖:革命烈士姚宏業 【六】我以我血薦軒轅,英雄魂歸岳麓山 姚宏業跳江自殺了! 在寂靜的時代,他的死,撕裂了黑壓壓的陰霾

社會各界倍受震動,紛紛伸手援助:上海商紳界答應給予財力上的扶持,大清銀行借助了10萬元,湖南、四川、廣東等多省每年認捐數千元,海外華人華僑也慷慨解囊……中國公學保住了,這是姚宏業用命換來的! 壯烈義舉傳入家鄉湖南,學界和革命黨認為陳、姚「 ”兩人宗旨及死狀,同為數百年來所未有,宜合葬于麓山名地,以留中外人士觀感”

同盟會湖南支部會長禹之謨極力主張,將兩位烈士遺骨接回家鄉,合葬于岳麓山上

圖:同盟會湖南支部會長禹之謨 但這個想法遭到了當局和士紳的強烈反對,理由是「 ”革命黨就是造反,是大逆不道,不是烈士”,并稱已得湖南巡撫諭示,堅決不許二人合葬岳麓

禹之謨義憤填膺地斥責:「 ”今臺灣、膠州、廣州(灣)、大連等地皆為外人所占領不惜,獨以中國人葬中國一抔土,反不能容乎?”意思是,我國這么多領土被外敵強占你們不出聲,埋葬兩個烈士反倒不能容忍嗎? 毫無道理的野蠻阻攔,反而堅定了學界和革命黨的決心,「 ”不葬岳麓,誓不罷休”! 1906年5月20日,兩位烈士的靈柩分別從東京和上海運抵長沙,近千人參加了追悼會

3日后出殯

8000余人手擎白旗高舉祭奠,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綿延十余里,岳麓山一片素白

清 *** 派出的軍警,也在一旁肅穆,無一人上前阻攔

但到了6月初,竟不斷傳來遷葬的消息

巨紳俞誥慶(學務處總監)居然指使軍警抓捕了參與公葬的學生

學界代表緊急交涉,但以失敗告終

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這個俞誥慶因嫖妓被抓個正著,為保仕途,他被迫承諾釋放學生

真是蒼天饒過誰! 13年后,一代偉人在其主編的《湘江評論》上發表文章,稱贊這次公葬壯舉是「 ”驚天動地可紀的一樁事”「 ”湖南的士氣,在這時候,激昂到了極點

” 然士氣激昂是有代價的

公葬3個月后,禹之謨被官府逮捕,秘密殺害

轉年2月,陳、姚烈士墓被強行遷出,到民國元年(1912年)才重回岳麓

“只要你認了,刑滿我娶你。”5年后,他在獄門口等了3天3夜,再沒人出來!什么小?

小說名叫:《蝕骨危情》

男主角親自將女主角送入監獄,夏薇茗死了,沈修瑾親手將簡童送進了女子監獄,幾年牢獄,簡童被沈修瑾一句“好好關照”她,折磨的大變樣,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很不錯的一本情節與文筆俱佳的小說。

擴展資料:

《蝕骨危情》的結局:

《蝕骨危情》這本小說比較虐戀,一開始覺得結局倉促,仔細回味后,這樣才是完美的。沈表白后留下遐想,如果寫甜了就不是作者筆下的主人公了,不多不少。他們的生活應該是平凡而幸福的,也就是失憶那段時間。

番外很不錯,一個番外卻看到了他們的一輩子。執拗的兩個人一個不愿說我愛你,一個不愿復婚,卻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留下遺憾的美。最后卻又寫下最美的情話,生生世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