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企業海外并購中無法規避的風險為(中國境外企業應對投資風險有哪些措施)

时间:2024-05-21 02:56:16 编辑: 来源:

(一)出口

出口模式是指產品在本國生產,但輸出到目標國進行銷售,或者說是通過產品輸出進入國外市場的方式。

1.目標市場選擇

目標市場選擇又涉及兩個層面:一是目標市場的區域路徑;二是在東道國細分市場的目標客戶的定位。

(1)目標市場的區域路徑。目前存在著兩種選擇目標市場區域路徑的方式:

①傳統方式。又稱連續方式。一般情況而言,高新技術產品在發達國家出口的國別路徑是先到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相類似的發達國家,然后再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則是先到環境類似的發展中國家,最后再逐步走向發達國家。

②新型方式。又稱不連續方式。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許多產業中的全球分工體系已經形成,全球同步使用新產品。此時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該產業中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國別路徑是先到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以占領世界市場,然后再走向發展中國家。

(2)選擇目標客戶。目標客戶選擇的基礎是市場細分。各國之間的細分市場通常在數量、大小和特點上存在差別。

2.選擇進入戰略

一旦目標細分市場被選定,下一步就是制定的戰略打入該細分市場。最重要的戰略決策是:應該在全球推廣標準化的產品,還是針對不同國家的不同需求修改產品和營銷組合?

值得一提的是,目標市場選擇與進入戰略選擇不僅適用于出口模式,企業進入國外市場的另外兩種模式——股權投資和非股權安排,也都面臨同樣的選擇問題,前面闡述的類型也同樣適用于那兩種模式。

(二)對外股權投資

對外股權投資涉及對東道國企業的股權參與,與出口方式相比,是一種控制程度更強、 參與程度更大的進入方式。股權投資包括對外證券投資與對外直接投資。

1.對外證券投資

對外證券投資是指個人或機構取得外國證券,但并不控制該企業或參與管理。

2.對外直接投資

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和證券投資進入方式不同的是,采用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模式,企業將管理、技術、營銷、資金等資源以自己控制企業的形式轉移到目標國家(地區),以便能夠在目標市場上更充分地發揮競爭優勢。同出口方式相比,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縮短了生產和銷售的距離,減少了運輸成本;可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原材料、能源等生產要素,降低制造成本;能隨時獲得當地市場的信息和產品的信息反饋,從而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生產。

此外,對外直接投資也使企業跨越東道國政府的各種貿易和非貿易壁壘,有時直接投資還能享受東道國提供的某種優惠。但是,對外直接投資需要大量的資金、管理和其他資源的投入,這就意味著風險更大,靈活性差。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可以分為全資子公司與合資兩種形式。

(1)全資子公司(即獨資經營)。它是由母公司擁有子公司全部股權和經營權,這意味著企業在國外市場上單獨控制著一個企業的生產和營銷。全資子公司可以使企業擁有的控制權,全部利潤歸自己所有。

采用全資子公司的形式進入一國市場主要有兩個優點:

①管理者可以完全控制子公司在目標市場上的日常經營活動,并確保有價值的技術、工藝和其他一些無形資產都留在子公司。

②可以擺脫合資經營各方在利益、目標等方面的沖突問題,從而使國外子公司的經營戰略與企業的總體戰略融為一體。

全資子公司也有3個重要的缺陷:

①這種方式可能耗費大量資金,公司必須在內部集資或在金融市場上融資以獲得資金。

②由于成立全資子公司需要占用公司的大量資源,所以公司面臨的風險可能會很高。

③由于沒有東道國企業的合作與參與,全資子公司難以得到當地的政策與各種經營資源的支持,規避政治風險的能力也明顯小于合資經營企業。

(2)合資經營。合資經營是指協議共同投資的各方各按一定比例的股份出資,共同組成一家具有法人地位,在經濟上獨立核算,在業務上獨立經營的企業。

綜上所述,企業采用合資經營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減少國際化經營的資本投入,另一方面有利于彌補跨國經營經驗不足的缺陷,有利于吸引和利用東道國合資方的資源(如東道國合資方在當地市場的信譽、融資與銷售渠道、同當地銀行和政府官員的公私關系以及他們具有的生產、技術、管理和營銷技能等)。

創建國際合資經營企業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由于合資企業由多方參與投資,因而協調成本可能過大。協調問題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合資各方目標的差異。

②合資各方的文化差異。

(三)非股權模式(契約模式)。非股權模式主要包括:合約制造、服務外包、訂單農業、特許經營、許可經營、管理合約及其他類型的合約關系。

三、國際化經營的戰略類型

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戰略基本上有4種類型,即國際戰略、多國本土化戰略、全球化戰略與跨國戰略。這4種戰略可以通過“全球協作”的程度和“本土獨立性和適應能力”的程度所構成的兩維坐標上體現出來。

【提示1】需要準確區別四種戰略的主要特點:

(1)國際戰略:多把產品開發的職能留在母國,而在東道國建立制造和營銷職能。總部一般嚴格地控制產品與市場戰略的決策權,適應性較差,加大經營成本。

(2)多國本土化戰略:在重要的國家和市場上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滿足各地個性化需求,適應性強;成本結構較高,無法獲得經驗曲線效益和區位效益,高度分權。

(3)全球化戰略:在全世界范圍生產和銷售同一類型和質量的產品或服務。企業根據限度地獲取低成本競爭優勢的目標來規劃其全部的經營活動,它們將研究與開發、生產、營銷等活動按照成本最低原則分散在少數幾個最有利的地點來完成,但產品和其他功能則采取標準化和統一化以節約成本。全球化戰略更加集權,強調由母國總部控制。

(4)跨國戰略:形成以經驗為基礎的成本效益和區位效益,轉移企業內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注意當地市場的需要。為了避免外部市場的競爭壓力,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是雙向的,不僅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產品與技術,子公司也可以向母公司以及其他子公司提供產品與技術。這種戰略還可以達到全球學習的效果,充分考慮到東道國的需求,同時也要保證跨國公司的核心目標和技能的實現。

【提示2】區位效應

區位效應是指由于地點的特殊性而形成的一種成本節約。這些地點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

(1)靠近原料產地。如火力發電廠,建在煤炭礦井坑邊上,這樣就不用往返運輸煤炭了,可以節約大量的運輸費用。類似的還有鐵礦旁邊的鋼鐵廠、油井旁邊的石油冶煉企業,棉花產地旁邊的棉紡織企業,等等。

(2)靠近海岸或航空港等交通運輸樞紐。一般面向出口的工業是靠近海岸的,像我國的玩具制造業。

(3)靠近設計中心。流行的服飾多靠近設計時尚中心,以便快速反應時尚潮流和設計師理念。比如洛杉磯時尚街區是世界的時尚專區,街區內集聚了眾多的時裝企業,集時裝設計、銷售等于一體。這些時裝企業一般不直接加工時裝,而是將加工環節轉給分包企業,生產靈活、產品款多量少,價格相宜。再比如美國的硅谷,高新技術產業在這里集聚,就會產生一定的區位效應。硅谷的主要區位特點是擁有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頂尖大學作為依托,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還包括加州大學系統的其它幾所大學和圣塔克拉拉大學。

硅谷以高新技術中小公司群為基礎,同時擁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爾、蘋果公司、思科、英偉達、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因為多國本土化戰略針對不同的市場,提供不同的產品或服務,無法形成集聚,所以沒有獲得這種效應。

企業并購過程中應注意哪些法律風險

公司收購的注意事項第一、在全部資產中,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的具體比例需要分清。第二、需要厘清目標公司的股權配置情況。首先要掌握各股東所持股權的比例,是否存在優先股等方面的情況;其次,要考察是否存在有關聯關系的股東。第三、有擔保限制的資產會對公司的償債能力等有影響,所以要將有擔保的資產和沒有擔保的資產進行分別考察。第四、要重點關注公司的不良資產,尤其是固定資產的可折舊度、無形資產的攤銷額以及將要報廢和不可回收的資產等情況需要尤其重點考察。同時,公司的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也是收購公司時所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公司的負債中,要分清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分清可以抵消和不可以抵消的債務。資產和債務的結構與比率,決定著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七十二條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設合并。一個公司吸收其他公司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兩個以上公司合并設立一個新的公司為新設合并,合并各方解散。

中國境外企業應對投資風險有哪些措施

(一)經營風險的防范

經營風險來源于企業的決策失誤和無效管理,可能出現在境外企業的任何一個部門,也貫穿了境外投資的全過程。防范經營風險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境外投資要著眼于增強投資主體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指企業在特定的經營中具有競爭優勢的多方面技能、互補性資產和運行機制的有機融合,是不同技術系統、管理系統的有機組織,是識別和提供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核心能力的強弱是企業實施境外投資的首要制約因素,也是決定境外企業抗拒經營風險能力的重要指標。不論在境外新設企業還是直接收購境外股權,境外投資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發揮和增強了投資主體的核心能力,如果只是盲目并購和多元化,往往導致經營失敗。目前許多國內企業只關注境外投資的外在效果,如資本的集中、規模的擴大,卻很少認真分析核心能力這個本質的東西,特別是一些有資金實力卻并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把境外投資等同于攻城略地的擴張,導致收購境外股權時出價過高,也影響了境外投資的實際收益。

2、在加強境外企業管理的同時保持其經營的靈活性

投資主體應該明確跨國公司內部風險決策的權限,一方面防止完全放任海外子公司自行決策投資行為,造成子公司權限過大,投資失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管得過死,一切投資或支出均須報請公司總部審批,影響海外企業的正常運營。

3、實行內部診斷制度,完善境外企業的治理結構和管理結構

沒有健全競爭機制以及激勵與約束機制的海外經營比國內經營的風險大幅增加,因此,形成完善的治理管理結構是境外企業應對經營風險的前提條件。首先,通過加強對境外企業的財務監督完善其內控機制,目前國內投資單位選派到國外企業的財會人員,尤其是有經驗的財會主管嚴重不足。很多海外企業內部賬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制度不健全,“多本賬”問題嚴重,有的海外分支機構為節省開支甚至會計、出納一人兼,這種不規范的財務制度往往成為貪污、舞弊者可資利用的漏洞,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這種情況要求投資主體不能對境外企業放任不管,要有專門的審計部門對海外子公司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審計,特別要防止將國有資產和外匯資金用于境外投機性炒作。其次,當海外企業的投資所在國外部治理機制健全,母公司可以借助外部治理環境的強監督作用來安排內部治理,實現對海外企業的有效治理和控制,例如很多跨國公司在境外企業的董事會中引入當地債權銀行的代表和獨立董事職務以加強對海外子公司的監督。最后,母公司應把內部診斷制度作為完善境外企業治理管理結構的重要手段,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境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定期的內部評估,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二)系統風險的防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