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元代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元代商貿為何空前繁榮)

时间:2024-05-17 13:46:00 编辑: 来源:

朝廷可以“坐而制服”邊疆少數民族。唐代的羈縻府州,上承兩漢時的屬國制,下啟元、明、清時的土司制度,是中國古代以土官統治為核心的羈縻政策的發展完善階段。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也是封建專制主義集權統治登峰造極的時期。傳統的羈縻政策也在這一時期有完善鼎盛,走向了衰弱。這是由于封建專制集權高度發展和強化的結果,也是邊疆民族地區自身發展的結果,民族地區與內地聯絡日益密切。民族地區最終被納入到封建大一統的體制當中。到了鴉片戰爭后,傳統的羈縻政策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名存實亡。

清承明朝體制,保留了土司制。它是封建統治者對西南等地少數民族采取的一種特殊的統治方式。它用少數民族的首領進行統治,在經濟上“讓舊生產方式維持下去,自己滿足于征收貢賦”。這種制度以任原有酋長為官,統治其固有土地及人民,不變更或調整其領土,官職世襲。經過明請的不斷完善它具有了一套完整的相對獨立的官職體系。這套體系異常嚴密,這也反映了中央對土司控制的嚴格。改土歸流是清王朝加大對土司地區直接統治的標志性措施,但改土歸流后,土司制度并沒有被徹底消除。甚至在某些地區還有土司復興的現象存在。

盟旗制度也是清朝的一項重要羈縻政策。它的設定與蒙古各部歸附清王朝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是清朝加強對蒙古各部統治的結果。清 *** 根據各部與自己關系的親疏、功績大小及忠順程度等,把蒙古分為“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內屬蒙古實行八旗制度,為直接管轄的旗,不設盟。盟旗制度主要施行于外藩蒙古中,統治相對松散一些。清王朝通過會盟、課稅、派差、調遣等手法來加強對蒙古族的控制和利用。盟旗制度主要表現在,盟長按清 *** 的規定定期會盟,朝貢互市,將軍、都統或大臣節制各盟旗,分而治之等幾個方面。盟旗制度的推行,加強了對蒙古各部的控制,有助于消除蒙古各部之間的紛爭和維護清王朝北部邊疆的穩定。

三、 古代羈縻制度給我國民族政策帶來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歷代中央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籠絡、恩撫、懷柔等羈縻政策的簡要論述,我們發現傳統的羈縻政策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在不改變周邊少數民族政策實體內部結構的前提下,來加強中心對邊區的影響,從而建立起較為穩定的政治關系格局。古代羈縻制度中這些合理成分,已被我國現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所吸收和借鑒,為我們國家當前和諧的民族關系作出了貢獻。

唐 明清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相似特點

相似特點;1.農產品日益商品化。2.農村市場發展,如草市,工商業市鎮興起。3.農業形成規模化生產,大茶園和產棉區的出現。4.農村經濟結構逐漸調整,如經濟作物種植擴大,商業發展等。

元明清時期的戲劇和小說有?

小說:儒林外傳,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全傳,聊齋志異,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徐霞客游記,天工 開物,西游記,四庫全書,永樂大典

戲劇:牡丹亭,瑯嬛文集,

中國在什么時期便通過海路進行對外貿易,到什么時期最為鼎盛?

目前已知的“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在秦漢時期便已出現,到唐宋時期最為鼎盛,商船由廣東、福建等沿海港口碼頭出發,縱跨南海、橫越印度洋,至東南亞,甚至是非洲,將中國絲綢、瓷器、茶葉、漆器等物產運往歐洲。因此“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陶瓷之路”、“香藥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僅有史記載的湮沒在這條海道上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但“海上絲綢之路”具體路線、有哪些停泊港口還是一個謎。

中國在漢代便通過海路進行對外貿易,到唐宋元時期最為鼎盛。

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形成主因是中國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地方諸侯也需海外資源交易以維持統治,東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風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國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項交流。

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其中,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清兩代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可以稱為“歷久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泉州是宋末至元代時中國第一大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便是泉州。

價值影響:

經濟影響

“海上絲綢之路”是相對陸上絲綢之路而言,作為古代中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早在中國秦漢時代就已經出現,到宋元時期達到鼎盛,宋元時期東西方世界格局的變化,航海技術的突破和空前經濟貿易訴求使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中國的絲綢、陶瓷、香料、茶葉等物由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國南海、波斯灣、紅海,運往阿拉伯世界及亞非其他國家,而香料、毛織品、象牙等等物產則從海外帶到中國。

文化影響

人類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所進行的活動內容非常廣博,包括航線的拓展,航海技術的交流演進,外來僑民的流動,官方使節的往來,宗教、音樂藝術的傳播,異域物種的擴散等等。

元朝時馬可波羅由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又由海上絲綢之路的泉州港返回意大利,他的游記深刻影響了中世紀還在蒙昧時代歐洲對東方的向往,海上絲綢之路對西歐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產生了直接促進影響。

歷史影響

海上絲綢之路自明朝海禁后就走到了盡頭,從海絲的興衰史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杰出成就,也能看到其與國家興衰榮辱相伴的經驗教訓。從海上絲綢之路的演變上,以史明鑒,可以看出海洋及海洋航海貿易對大國和文明興衰的深刻影響,也可以看出商業力量是如何推動國家政策的變化,以及國家和民間商業力量如何合力應對國際間的競爭,這些對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具有積極意義。[6]

在新的國際形式下中國倡導建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富含軍事意圖與地緣政治意圖的發展戰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的戰略舉措,是中國與東盟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有利于擱置爭議、增進共識、合作共贏,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也是新形勢下中國應對挑戰、用開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徑;還是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的深遠謀劃,不僅有助于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而且對促進區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并最終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實現互利共贏。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