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不是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有(國際貿易的靜態利益是什么?(從一般均衡狀態與局部均衡狀態兩方面看))

时间:2024-06-03 22:29:56 编辑: 来源:

同,商品交換并不要求按照等價原則來進行。( × )

N

3.內部化理論認為跨國公司通過構建公司外部市場,用外部市場代替內部市場,可以克服內部市場上的交易障礙,彌補市場機制不完整缺陷所造成的風險與損失。(×)

O

28、歐共體對主要農產品征收差價稅。( √ )

P

2. 普遍優惠制簡稱普惠制,是指發達國家對從發展中國家或地區進口的商品,特別是農產品普遍給予的關稅優惠待遇。(×)

4、普遍優惠制的實施,對發展中國家制成品的生產和出口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從而顯著改善了發展中國家制成品的競爭條件。(錯誤)

5、普遍優惠制的特點是普遍的、非歧視的和互惠的。(錯誤)

Q

4.侵略性保護貿易政策實質上是一種超保護貿易政策。( √ )

S

1.輸入本國的貨物未經加工制造再輸入時,稱為復出口。( √ )

7.生產國與貨物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的貿易,對第三國來說,則是轉口貿易。√

1.產業革命的完成使得英國等國建立了大機器工業和現代工廠制度,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促進了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此促進了國際分工的形成。(√)

20世界市場產生和發展的大部分時間里,世界貨幣就是美元。( × )

7.世界市場的發展與世界貨幣的形成是緊密聯系的,只有在世界貨幣黃金的職能充分展開之后,世界市場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

8.世界市場客體包括參與交換的地區性國際經濟組織、各種類型的國家、企業(公司)、企業主聯合會、國家機關和自然人等。(×)

3.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區的共同之處在于建立對外統一關稅。(×)

5.世界貿易組織中,總理事會由全體成員方的代表組成,每年定期召開8次會議。(×)

30、世界貿易組織與關貿總協定一樣,只允許有主權的國家加入。( × )

8、斯密的國際貿易理論被稱為地域分工論或絕對成本論。( √ )

21、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國際服務貿易的領域日益廣泛。( √)

9.商品的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在質上和量上是相同的。( × )

T

6、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基本特征,是多邊貿易和多邊結算,以及統一的世界市場價格。( × )

5.通商航海條約相比,貿易協定所涉及的面比較窄,內容比較具體,有效期比較短,簽訂的程序也比較簡單。(×)

W

7.晚期重商主義主張在對外貿易的每筆交易中都保持順差,奉行絕對的“少買多賣”原則以增加貨幣的流進,因此被稱為“貨幣差額論”。( ×)

8.“烏拉圭回合”談判的議題是歷屆談判中議題最多的一次。(√)

18、外匯傾銷是一國用外國貨幣對外貶值的辦法向國外傾銷商品的一種措施。( × )

X

3.需求相互理論是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論。( × )

4.需求相似理論又稱作需求偏好相似說或收入貿易說,是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提出的,它用國家之間需求結構的相似性來解釋工業制成品的貿易發展。(√)

11.現貨交易是一經成交立即交換的買賣行為,即買主必須即時付款,而不允許分期付款或延期交付。(×)

8.新貿易保護主義是以關稅壁壘為主,以非關稅壁壘為輔的新的貿易保護主義。( ×)

3.選擇稅是指對同一種進口商品同時規定從量稅和從價稅兩種稅率,一般選擇其中稅額較高的一種征收的關稅。( √)

19、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占主導地位,它們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出口國,也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進口國。( √ )

22、許多發達國家的國際服務貿易順差常常是彌補其貨物貿易逆差的重要來源。( √ )

7.《信息技術協議》最大的受益國家是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 √ )

Y

6.由于跨國公司在全球生產中的組織力量使得混合型分工成為主流,國際分工呈現出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產品內分工并存的多層次格局。(√)

2、由于發達國家在國際服務市場上競爭力較強,主要傾向于實行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卻相反。(正確)

6.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在多邊貿易體制中決策中,只有表態權,沒有表決權。(×)

8.與通商航海條約相比,貿易協定所涉及的面比較寬,內容比較具體,有效期比較長,簽訂的程序也比較簡單。( × )

14與通商航海條約相比,貿易協定所涉及的面比較窄,內容比較具體,有效期比較短,簽訂的程序也比較簡單。( √ )

Z

2.在世界市場產生和發展的大部分時間里,世界貨幣是美元。( × )

5.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時期,由于要素密集性的不同,產品所屬類型的不同,技術先進程度的不同以及產品價格的不同,從而使得各種不同類型的國家在產品不同時期時具有不同的比較利益。(√)

9.在國際貿易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服務貿易一直是個配角,是被人們忽視的部分,在國際貿易的份額中,人們甚至可以不屑一顧。(×)

1.在商品價值不變的情況下,世界市場商品的價格會隨著貨幣價值的升降呈反比例變化。(√)

26自由港就是自由貿易區。(× )

5.“自動”出口配額制實際上很少是自愿的。( √)

3、“自動”出口限制是出口國自愿實行的限制本國某些商品出口的措施,( × )

8. “自動”出口限制最早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的美日紡織貿易上( × )

8、自動出口配額制是出口國為了實行出口管制政策而采取的一種限制出口的措施 ( × )。

6.專斷的海關估價措施是指有些國家根據某些特殊規定,違背海關估價協議,提高某些進口貨的海關估價,增加進口貨的關稅負擔。專斷的海關估價措施成為非關稅壁壘的重要形式。( √)

3.在“肯尼迪回合”談判中,達成了兩個有關農產品的協議——奶制品協議和牛肉協議。(√)

4.在國際貿易洽談中,電子商務不能取代電話、傳真等傳統手段成為主要方式。(×)

2、造成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下降,而工業制成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上升。( × )

7、政府的政策可以推進或延緩國際分工的發展。( √ )

12、重商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只有金銀才是唯一的財富。( √ )

13、征收關稅的方法主要有從量稅和從價稅兩種。( √ )

26、自由貿易區內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 √ )

29、戰后跨國公司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是直接投資。( √ )

求助!國際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與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的策略選擇

馮克亮

(男 1971-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本文對自由貿易理論的產生,發展,意義及理論缺陷作了簡要的分析,并對戰后主要的國際貿易理論作了簡短的介紹。通過對這些貿易理論的回顧,期望對我國的國際貿易活動提供理論指導。另外本文在分析當今國際貿易形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幾條發展對外貿易的可選策略。

關鍵詞:自由貿易 保護貿易 競爭 策略

一 自由貿易理論與實踐

(一)自由貿易理論的提出及其發展

自由貿易最先由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18世紀60年代倡導,由于其理論模式的優美,及其在實踐中強大的生命力,使得該自由貿易理論為后世廣泛推崇。其理論產生的背景是當時重金主義學派的理論政策已不能適應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理論來指導對外貿易。于是亞當·斯密在其經典巨著《國富論》提出了以絕對優勢為基礎的貿易理論,強調貿易雙方各以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行貿易,雙方都能獲利。后經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進行完善,進一步強調兩國貿易時,即使一國產品不具有絕對優勢,只要有相對優勢,雙方也都能獲利。二十世紀30年代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創立了要素稟賦論,進一步充實了自由貿易理論。至此自由貿易理論為我們刻畫了一幅美麗的圖景,不但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貿易,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也可進行國際貿易,使雙方獲利。這就為落后國家發展經濟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通過與發達國家的貿易交往加速經濟發展,這也是一些發展經濟學家把貿易稱作增長的發動機的原因。

(二)自由貿易理論的缺陷及理論分析

自由貿易理論提出以后,世界上并沒有實現完全的自由貿易,與之形成鮮明對本的是各國(地區)間保護貿易處處存在。究其原因在于自由貿易理論賴以成立的理論前提與現實世界存在較大差距。自由貿易理論的核心是自由貿易可使參與貿易的雙方均獲得貿易利益,它通過對貿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實證分析和邏輯推論而得出。這是自由貿易理論獲得廣泛認同的主要原因。其理論前提是:一國的生產要素總量、生產技術水平、國民收入分配形態、居民消費偏好是既定的、不變的,生產要素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并且參與貿易的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制度,市場完全自由競爭,價格具有充分的彈性。這顯然與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況有很大差距。另外,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國際貿易自由貿易利益的實現也成問題:在現實經濟中,在自由貿易理論所論述的市場自由競爭的條件下,兩國各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能夠進入對方國家市場,分工是能夠實現的。而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都處于劣勢的國家,其有比較優勢而沒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要在市場自由競爭的條件下進入對方國家市場是很難的。畢竟,劣勢產品占領強勢產品的市場是不符合成本和價格競爭法則的。相反,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都處于優勢的國家,則可以完全占領劣勢國家的市場。除此之外,其暗含和內在其他前提:(1).因分工造成的各國產業調整無須成本。這顯然也不現實:若按自由貿易理論所述,兩國根據各自的絕對或比較優勢所在進行分工和專業化生產,那么,原來投資于絕對劣勢和比較劣勢產業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就必須轉移到新選擇的產業上來,有些具有專用性的資產如生產設備則將被淘汰。而無論是轉移或被淘汰,作為國家范圍的產業調整,成本都是巨大的。(2).規模報酬不變。作為繼絕對優勢論和比較優勢論之后最有影響的自由貿易理論,其研究模型和假定與比較利益論基本一致,但相對于比較利益論的各國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差異既定的假定,要素稟賦論假定各國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是不存在差異的,其另一重要假設是規模報酬不變,即廠商的生產函數不隨其規模的擴大而改變,因而擴大規模不會影響商品的價格,進而影響貿易的基礎。這也不符合實際情況。

二 其它新貿易理論的提出

戰后,特別是70年代后期以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新的貿易理論紛紛被提出來對國際貿易新現象加以解釋。

(一).戰略貿易理論,也稱新貿易理論。其從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角度出發,反映了貿易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的融合。該理論一方面認為靜態中產業間基于比較優勢差異的自由貿易會有利于所有參與方國民福利的增加,動態中存在基于對外開放中產品差異和規模經濟的產業內貿易,由此強化了自由貿易最優化的傳統觀點,同時為貿易利益的取得提供了新的解釋;另一方面,對完全競爭市場和常數規模經濟的背離,使市場運行處于一種次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