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東盟與中國的貿易數據圖表(中經網產業數據庫_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分析報告)

时间:2024-05-19 12:43:47 编辑: 来源:

動向、宏觀經濟、行業景氣、分析預測和方法介紹五部分。

3.4經濟地圖

經濟地圖將所有經濟指標按數值大小各分為幾個階段并在地圖上用不用顏色標注,更加清晰的反映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

3.5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將所有經濟指標分為若干類別,用戶可以分類查看相關經濟指標的定義。

三、數據庫特色分析

《中經網統計數據庫》是以 SQL Server 為平臺、以統計數據為主要內容的統計數據庫。 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系統特點

分析及行業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節省分析研究人員搜集整理數據的時間。

2、數據特點 2.1內容全面:指標涵蓋國民經濟各個方面,跟蹤國民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修訂,包括月度、季度、年度國內外經濟數據。

2.2來源權威:統計數據來源于國家正規統計渠道,以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人民銀行為主,兼顧各行業主管部門、各省市統計局及國家經濟信息系統的統計資料。

2.3更新及時:統計數據在部委統計報表報出后及時更新,每月、每季、每年第一時間提供最權威的時間序列的經濟運行數據。

2.4質量準確:在統計數據入庫前、后都進行嚴格規范的校對檢驗。

2.5據實用:所有指標都追溯到指標統計年份起,統計數據均為滿足分析長度的時間序列。

2.6服務專業:專業數據分析師 24 小時給予有效答復,同時對數據應用提供專家建議。

2.7產品靈活:基于網絡化的有序的國內國際經濟數據庫群系統,提供方便的數據庫查詢以及相關的處理技術服務,用戶可以根據需求定制自己所需產品,使內容組合更靈活、全面。有視頻、文字、圖片、數據、圖表等多種形式。

3、查詢特點 提供時間、指標、地區三個維度的組合方式及任意詞檢索方式;對口徑、范圍、調整變更及重要概念的注釋和說明;數據導出 EXCEL 格式可方便外接分析軟件;提供了靈活的作圖工具,對所需數據指標,可自動生成餅狀圖、柱狀圖、曲線圖;名詞解釋功能,對數據庫中涉及到的指標、重要概念、計算方法都進行了說明解釋。

4、專家隊伍優勢

中國經濟信息網依托國家經濟信息系統,聚集了國內研究宏觀經濟、行業經濟、區域經濟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研究機構。其中的著名經濟沙龍“50人論壇”,成員為國內經濟界最活躍、最有影響的一批中青年經濟學家,如:吳敬璉、林毅夫、樊綱等;聯合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等國內著名的14家經濟研究院的專家設立“聯合論壇”。

5、中經網缺陷

深度內容比重較少,大部分資料都是來源于其它機構,自有版權的文獻比例較少。

中歐投資協定,為什么對中國如此重要?

2020年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自2013年啟動以來,迄今已舉行了35輪談判,長達7年。

中歐投資協定涉及領域遠遠超越傳統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成果涵蓋市場準入承諾、公平競爭規則、可持續發展和爭端解決四方面內容。中歐投資協定將有力拉動后疫情時期世界經濟復蘇,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增強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信心,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中歐兩大市場的重要貢獻。

目前,歐盟僅次于東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今年,中國躍升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為什么中歐投資協定如此重要?將為中歐雙方企業帶來哪些利好?

惠及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

據統計,中國人口目前約14億,歐盟人口為4.4億(2020年10月統計數據),中歐人口總數超18億,占世界人口比例超24%。中歐投資協定的簽訂將惠及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

中國貿易“含金量”不斷提升

△注:上述圖表中2019年及以前的歐盟貿易投資數據均包含英國。

在英國2020年1月31日脫歐之前,歐盟曾連續16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進口來源地。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歐貨物貿易從766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7051億美元,現在平均每分鐘貿易往來超過100萬美元。2020年1至11月,中歐貿易在疫情中逆勢增長3.5%,顯示出強大韌性。

2020年前11個月,我國與歐盟貿易總值為4.05萬億元,增長4.7%,占我外貿總值的13.9%。其中,對歐盟出口2.45萬億元,增長7%;自歐盟進口1.6萬億元,增長1.3%。

中歐互利合作基礎好、潛力大、機遇新,中歐投資協定等制度性安排必將進一步提升雙方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釋放出新的潛力。

中國近20年的經濟增長率

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的特征。20世紀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將深刻地影響21世紀初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加深和知識經濟的推進對新世紀的影響最大。國際貿易、投資與生產的變化,是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晴雨表。反過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又在質與量兩方面影響著國際貿易、投資與生產。

21世紀前5年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

21世紀初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一夜之間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紀的國際政治、經濟現實緊密相關。20世紀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建立在兩次世界大戰和持續近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冷戰,反映在經濟上,實質是兩種經濟體制的競爭。90年代初,冷戰格局隨著蘇聯和東歐劇變而宣告結束。90年代前期,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從衰退到緩慢回升的階段。發生在90年代后半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經濟陷入低谷,也說明現在的世界經濟體系并不完全適應變化中的國際經濟的需要。

(一)世界經濟仍處于調整期,呈現低速穩定增長態勢

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激烈動蕩的階段,出現了兩次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降的局面,最終導致90年代的全球平均經濟增長率低于80年代與70年代。由此世界經濟進入調整期,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區域,經濟狀況的差異比較大;另一方面,這個調整在對世紀的前5年還將繼續。

(1)東亞地區的經濟調整將基本完成

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最近20年,東亞經濟年平均增長8%,遠遠高于全部發展中國家年平均4.3%、發達國家年平均3%的經濟增長率。東亞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之一。1997年的金融危機不僅打斷了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且不同程度蔓延到了其他地區,對90年代末世界經濟的影響很大。

因此,我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21世紀的前5年中,東亞經濟將進入一個低速、穩定增長的階段。東亞區域各國將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以求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的增長點。東亞區域經濟復蘇,對我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貿易與投資方面。我國同東亞其他國家的競爭將會加劇。

(2)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歐洲經濟將逐步走出低谷

歐洲經濟對于全球經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歐洲的不同區域其影響力又有較大的差別。歐洲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塊,俄羅斯、獨聯體和歐洲其他國家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為一塊,這一塊除俄羅斯外,其余國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甚顯著。第二塊是前東歐國家(現在一般稱為中東歐國家),包括10個國家。它們在政治、經濟方面都積極向歐洲聯盟靠攏,但自身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小。中東歐國家同我國的經貿合作規模較小,對我國的影響也不大。第三塊是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西歐國家。這一塊是歐洲經濟的主要部分,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極大,同我國的聯系也很密切。

進入21世紀時,歐盟在經濟調整方面將可能加快步伐,其經濟增長速度仍將維持低速穩定增長的態勢。21世紀前5年,歐盟對世界經濟將會產生影響的事件有:歐元完成過渡階段正式進入流通領域和歐盟的東擴(第五次擴大)。

歐元能否順利完成過渡正式進入流通,對世界經濟將產生很大的影響。1999年1月1日歐元在領定同區內各成員貨幣匯率的同時,正式亮相。原本各國寄予厚望,預測歐元將是一種強勢貨幣,但歐元一登臺很快就開始持續走低。歐元走低是有利于歐盟經濟發展與調整的,它可以推動歐盟出口增加,但歐元走低卻不利于歐盟形象,也不利于歐元區下一步的擴大。如何提高人們對歐元的信心,是 歐盟進入新世紀時的一項重要任務。歐元的發展必定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產生重大影響。

歐盟已經開始了東擴的行動,準備將中東歐10個轉軌國家和1個地中海國家分批吸納到歐盟。東擴如果成功,歐盟將由現在的15國擴大到26國,從長遠來說將使歐盟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更為有利的地位。

盡管歐盟在一體化進程方面進展較大,但它在經濟調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難題。例如,目前的失業率仍處于較高水平(1998年為10.6 %)。降低失業率成為歐盟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還有如歐元區成員同其它歐盟成員之間的經濟協調問題。經濟一體化的任何措施、行動,都必須首先確保整個歐盟一體化不受到損害。

(3)美國仍將保持世界經濟領頭羊的地位

美國在21世紀的前5年中,將進一步調整其以全球為目標的政治、安全和經濟戰略。依據在經濟、科技領域的絕對優勢,以加強其在全球的主導地位,繼續發揮對整個世界繹經濟的領導作用。1996年7月,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發表的題為《利國的技術》報告,得出的 一項結論是,“到20世紀結束時,信息將成為世界經濟系統中的最重要商品。美國創造知識 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識的能力,將決定下一世紀美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在信息產業發展的強有力帶動下,美國經濟已連續增長約107個月。從美國經濟目前調整的情況看,只要沒有重大偶然因素,未來5年中美國經濟將保持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由于受到90年代后半期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因此進入到了一個調整階段。這一調整在下一世紀初的5年里可望完成。整個世界經濟將呈現低速、穩定增長態勢。發達國家以及受90年代末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國家,調整速度可能會快一些,調整的效益更容易體現。

從經濟調整的內容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將處于工業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水平。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僅僅處于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過渡的時期,但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已經或正在進入“先進經濟體”的行列。在21世紀的前5年里,這部分國家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的走向將趨于明確,它們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務和管理等領域推進和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發達國家將真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它們的經濟調整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識與智力資源,借助所擁有的強大經濟基礎,在世界范圍內獲取高額利潤。

這次世界經濟調整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持續時間長,可能到2005年方能結束;二是涉及范圍廣,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被卷入這一調整的潮流;三是調整內容發生質的改變,不僅要解決產業結構失衡問題,而且要通過科技和信息來推動這一調整進程

(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繼續超過生產的增長速度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世界貿易增長與生產發展的相關程度不斷提高。據一份研究報告稱,1960年一1969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世界貿易量增加1.42%;1970年—1979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世界貿易量增加1.25%;1990年—1994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貿易量增長2%。貿易增長與生產發展的相關度達到空前的水平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