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東南亞的貿易時代商務印書館(濱下武志的學術成就)

时间:2024-05-29 08:33:04 编辑: 来源:

國地理總志,是我國現存最早而又比較完整的全國地理總志,是被學術界認為“傳于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的中國地方志書的代表著作。該書成于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即用當時的年號作為這部書的書名。由于此書每鎮篇首列有地圖,圖前文后,相互補充,故名《元和郡縣圖志》。到了北宋時期,由于各種原因,四十七幅方鎮圖已散失無存。到了南宋時期,人們覺得再稱“圖志”已名不副實,于是改稱《元和郡縣志》。

《馬可·波羅行紀》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1324)于13世紀末撰寫的一部記述東游途中所見所聞的關于中國及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南亞各國歷史地理、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城市管理、宗教信仰及游獵節慶等活動的重要著作。它對歐洲人民擴大地理視野和了解東方世界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本書以其生動感人的故事、豐富多彩的內容、樸實別致的風格贏得了各國人民的歡迎,并在歐洲知識界引起了震動,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

《徐霞客游記》是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通過三十多年的旅游,以日記體形式寫成的有關山川源流、地形地貌、巖石洞穴、瀑布溫泉、動植礦物、經濟貿易、民風習俗、城鎮村寨、民族關系等逾六十萬字的巨著,它在中國科學史乃至世界科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讀史方興紀要》是清代學者顧祖禹用數十年心血撰寫而成的一部中國歷史地理名著,是中國史學家和地學史上的一部曠世奇書。這部著作,取材宏博,考核精審,辨山川之源流,記州郡之沿革,志形勢之險夷,論攻守之利害,旁及政事之興衰得失、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之跡,集歷代之論,匯百家之說,是中國學術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中國歷史地理巨著。

《地質學原理》是英國近代地質學家賴爾的主要學術著作,又名《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這部書曾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國內外都產生過廣泛影響。1872年由中國數學家華蘅芳和美國醫生瑪高溫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地學淺釋》。1959年徐韋曼又重新翻譯,以《地質學原理》為書名,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一著作的出現,標志著近代經典地質學的成熟。

《物種起源》一書,用大量的事實向全世界說明了物種和人類起源的真相。達爾文進化論是進化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也是現代進化論的主要理論源泉。它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在生物學上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命。同時,它不僅是許多自然知識的理論綜合,而且還對自然發展史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現在或將來,它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科學基礎。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在近代地理發展中,無論在德國還是在全世界,阿·赫特納的《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都稱得上是一部研究近代地理學理論問題的重要學術文獻。這部書以系統闡述地理學方法論而著稱,其中心思想是講述地理學的區域特征。這部書的出版,在國際地理界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反響。在獲得有力支持的同時,還導致關系到地理學的存在和發展的熱烈討論。

《地理環境的影響》是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愛·丘·森普爾(E·C·Senple,1863—1932)的一部重要地理學著作。“雖然這是她著作中最缺乏創造性的一部”,但是由于她全面地把拉采爾氏的正統人類地理學原理介紹到美國,并畢生致力于它的推廣工作,始終熱情不懈。“她是拉氏見解的最積極、最成功的信徒,在仍和國家都無人能同她相比。”她的這部著作,也由此贏得了國際聲譽,成為重要的人文地理學名著。

《人文地理學問題》是法國著名地理學家阿·德芒戎的一部文集。他一生從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由于忙于教學和編輯業務,除了代表著作《法國經濟地理》之外,沒有寫出獨立的理論專著。他的學術貢獻,不僅在法國地理學界影響巨大,而且在西方近代地理學史和世界人文地理學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去世以后,法國地理學界為紀念他而編輯出版了這部文集。這些論文涉及了他對人文地理學的定義、研究對象、方法的闡釋與探討,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地理學理論體系。這些論文,對當時法國和西方地理學界都產生過深刻影響。

《大陸和海洋的形成》較之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地質科學可謂“大器晚成”。把地質學真正奠定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科學革命,遲至20世紀上半葉才得以發生。人們公認,拉開這場科學革命序幕的是《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一書,作者即是被譽為“地質學中哥白尼”的魏根納。

《翁文灝選集》收集翁文灝的學術報告和學術論文共21篇,是翁文灝在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地理學、沉積學等方面的學術水平代表作。該書是一部代表我國近代地球科學尤其是地質學的奠基水平的學術著作之一。

《中國地質學》是中國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部地質學名著,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著作,是運用地質力學原理來研究區域地質形成規律的一部開拓性經典著作。此著作在地質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中國現代卓越的氣象學家和地理科學家竺可楨于1966年發表的一篇重要的科學論著。這一論著系統科學地論述了我國五千年來氣候的歷史變遷,指出了冷暖波動的規律,并由此推測世界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可能存在著遷移現象。此項研究開創了我國歷史氣候學領域研究的新紀元,并成為世界地學界罕見的一部經典性著作。

《德國南部的中心地》德國地理學家沃爾特·克里斯塔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和鄉村集鎮及其與四周的農村服務區之間的空間結構特征的研究,于1993年出版了《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并提出了中心地理論。該理論是以古典區位理論的靜態均衡理論為基礎,進而探討了靜態一般均衡后種區位理論,為此后的動態一般均衡后種區位理論(此理論用于研究規劃問題)奠定了基礎。

《不列顛群島—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斯坦普和比佛是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們的合著《不列顛群島—地理和經濟概論》一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英國地理著作。該書涉及自然地理、工業地理、交通地理、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諸多方面。1960年吳傳鈞選擇了該書的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部分,并以《不列顛群島—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工業、交通和居民等部分,則因國內已有〈英國經濟地理〉譯本,未再漢譯。本書的翻譯出版,為我們了解英國的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特別是了解英國的土地利用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資料。

《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在地理學理論和地理學思想史研究中,美國地理學家R·哈特向撰著的《地理學的性質》(1939)和二十年后撰著的《地理學性質的透視》(1959),可以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地學著作。這一著作被認為是對地理學思想的主要奠基人觀點的權威論述與闡釋。1959年作者撰寫并出版了《地理學性質的透視》,以便對地理學性質問題作出正面的結論。這一新的著作被認為是“嶄新的、生動的、有力的和前后一貫的,沒有一個認真的讀者會不對作者在地理學方法文獻上的艱巨努力以及他卓越的分析能力表示欽佩。”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科普作家萊切爾·卡遜于1962年寫成出版的科普著作。該書以嚴峻事實、犀利的筆鋒、通俗的語言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危機敲響了警鐘,警示人類不要自毀家園。

《西部科羅拉多河及其去流之探險》鮑威爾(John Wesley Powell)地質學家,美國原住民權威,該書不但是一部重要的地理論著,也被列入文學經典之作。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該書是黃汲清先生經過長期大量野外調查之后,總結中國及鄰區地質資料撰寫的一部中國大地構造的系統著作。該書以其精美的圖件和精練的文字,描繪了東亞大陸的基本構造單元的時空展布、構造樣式和相互關系,強調東亞中、新生代基底褶皺作用,分出古亞洲、太平洋和特提斯一喜馬拉雅三種構造型式,用活動論思想闡述了它們的發展、演化過程,提出多旋回造山運動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特征的著名論斷,被公認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經典著作,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用生物化石鑒定地層》英國地質學家史密斯1816年出版。該書是地層學的奠基性著作.此后,地層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研究地層的年代、構造和分布規律的地質學分支學科。

濱下武志的學術成就

濱下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社會經濟史、東亞經濟史、東南亞華僑華人史等。他著述宏富,獨立著作有:《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9年);《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東京大學出版會,1990年);《香港:亞洲的網絡城市》(筑摩書房,1996年);《朝貢體系與近代亞洲》(巖波書店,1997年);《香港大視野:亞洲的網絡中心》(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中文版);《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沖繩入門》(筑摩書房,2000年)。此外還有合著和主編的專著6種、資料集3種,獨著日、英、中文論文60余篇。具體如下: Major Publications

Books

The Resurgence of East Asia : 500, 150 and 50 Year Perspectives, edited by Giovanni Arrighi, Takeshi Hamashita, and Mark Selde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3

East Asian Geo-Culture under Globalization: From Modern Nation-state to East Asian Regional-world (in Japanese). China: Society and Culture 17, 2002

Okinawa Nyumon: Ajia o Tsunagu Kaiiki Koso (Introction of Okinawa: A Conception of Maritime Network of Asia). Chikuma Shobo, 2000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Study of Modern Histor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ociety. Acta Asiatica (Toho Gakkai) 62, 1992

“Crossing of Indian Network and Overseas Chinese Network: Comparative Study on Overseas Remittance System”, in Modern South Asia 6,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2003

China, East Asia and the Global E買粉絲nomy: Region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2008

Book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 王玉茹、趙勁松、張瑋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高淑娟、孫彬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東亞的復興:以500年、150年和50年為視角》,馬援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亞洲價值、秩序與中國的未來:後國家時代之亞洲研究》,臺北 : 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 2000, 2001重印)

《近代中國的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