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貿易相互依賴程度的變化趨勢(中國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關系,急急急急急~~~~~)

时间:2024-06-01 04:53:04 编辑: 来源:

、與古典學派關于利率問題的區別,就是關于貨幣投機需求的理論,即增加貨幣供應會導致利率下降,增加投資會增加國民收入,在非常低的利率水平上,貨幣供應全部會被投機需求所吸收。

概而言之,凱恩斯的理論基本上涉及到了四個概念:(1)消費函數;(2)資本邊際效率;(3)靈活偏好函數;(4)貨幣供應數量。只有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與充分就業總目標之間的關系,才算基本上掌握了凱恩斯學說。

還有一個必須提及的:凱恩斯的理論特色就是對經濟波動的分析。他強調投資的作用,即投資的某種變化會導致收入的變化,而且是以當初投資的某種乘數(倍數)來變化的。這里暫不介紹乘數理論是怎么回事,先說說由來。這種乘數效應起初是由俄國經濟學家杜根一巴拉諾斯基等提出來的,但從未從理論上正式闡明過。1931年,卡恩,這位凱恩斯在劍橋大學的同事具體地發展了這種分析。凱恩斯后來在《通論》中充分采用了這種乘數理論,爾后廣為人所知曉。

基于這些理論,凱恩斯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他主張政府通過調節需求來達到充分就業。在聚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他主張擴大政府開支,增加貨幣供應,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

應該說,這種主張基本上是符合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實際情況的,因此凱恩斯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他認為,平衡預算的概念對決定政策不起作用,呼吁財政政策要從舊式的預算平衡的概念中解放出來。于是,古典經濟學的預算平衡的原則從此被打破,許多國家的政府從不得已的預算赤字,逐步走向主動的、無所顧慮的赤字預算。赤字預算的確刺激了有效需求,但卻又產生了通貨膨脹等新問題,引起后來的經濟學家為此而爭論不休。

凱恩斯反對一味節儉。傳統的經濟理論和社會道德規范認為儲蓄、節儉是美德,極少宣傳消費是善舉,是刺激經濟的良策。他引用過孟德維爾的寓言:蜜蜂社會由于追求奢侈豪華的生活而繁榮;又由于節儉而衰落。以此說明節儉往往對社會不利。

為刺激經濟發展,凱恩斯主張物價上漲。因為通過物價上漲使實際工資下降的辦法,要比傳統的主張降低名義工資的辦法更為聰明、可取。降低名義工資也許會刺激企業的經濟活動,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就個別企業來說也許行得通,但從整個社會來說,這種做法并非良策。因為降低名義工資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資水平會相應地減少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導致市場和生產的進一步緊縮。

凱恩斯也主張“濟貧”。他認為,向富人征稅再救濟給窮人,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因為富人的錢越多,儲蓄的錢會越多。而征稅后儲蓄會減少,再救濟結窮人,使之用于消費,把大部分的國民收入轉用于消費,有利于擴大消費需求,刺激生產,實現充分就業。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還不止這些。從上述可以看出他的政策主張與他的理論觀點是一致的。他的許多主張被西方國家當政者所采納,盡管有的沒有兌現,但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經濟學說史上,無論是贊成他的人也好,反對他的人也好,都不能不提到他和他的理論。歷史不會使他湮沒無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是凱恩斯。凱恩斯的思想一方面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受先輩經濟學家的啟發。關于有效需求刺激國民收入的問題并不是由凱恩斯首先提出來的。馬爾薩斯的思想對凱恩斯的影向至深,而凱恩斯對馬爾薩斯的欽佩之情則常常溢于言表。但西方經濟學界并不認為在經濟學上曾發生過“馬爾薩斯革命”,而只承認凱恩斯革命。因為是凱恩斯而不是馬爾薩斯對有效需求問題作了全面的論述,并提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相比之下,馬爾薩斯在許多方面是含糊不清的。除個人原因外,還應當從社會根源上找原因。凱恩斯和馬爾薩斯都遇到戰爭之后隨之而來的嚴重失業和蕭條,但凱恩斯碰到的問題比馬爾薩斯所遭遇的要嚴重得多。有人說,凱恩斯的經濟學是蕭條經濟學,也有人反對此說。不管如何,凱恩斯是通過對嚴重的蕭條進行思考而產生出這些理論的。

《國富論》研究

[size=3]國富論研究

"這一著作是完全應該受到推崇的,所有承認政治經濟學重要性的人都一樣推崇他(斯密)"

——李嘉圖

"斯密博士是政治經濟學現代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于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里,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馬克思

"《國富論》與《圣經》,《資本論》同為人類不朽的智慧寶庫"

——加爾布雷思

碩士階段寫的東西,轉載請注明博客中國始發

國富論研究

"這一著作是完全應該受到推崇的,所有承認政治經濟學重要性的人都一樣推崇他(斯密)"

——李嘉圖

"斯密博士是政治經濟學現代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于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里,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中國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關系,急急急急急~~~~~

2005年元月一日,是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成立十一周年紀念日。北美自由貿易區在世界各大區域貿易組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擁有4.21億人口,包含兩個發達國家(美國和加拿大)和一個發展中國家(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集團。該自由貿易區成員間的政治、經濟情況的差異非常大,因此具有比較典型的研究和參考價值與意義。目前,我國正在努力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探索成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因此更需要了解其他自由貿易區的經驗和教訓。

一、自由貿易區簡介

自由貿易區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由于科技的高速發展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的不斷增強,區域內數個國家和地區聯合起來統一對內對外經濟貿易政策、消除各種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因此而層出不窮。具體來說,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優惠貿易安排:是在實行優惠貿易安排的成員國間,通過協定或其他形式,對全部或者部分商品規定特別的關稅優惠,例如歷史上的大英帝國特惠制;

2、自由貿易區:是指簽訂有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所組成的經濟貿易集團,在成員國之間廢除關稅和數量限制,使區域內各成員國之間的商品可以自由流動,但各成員國仍保持自己對非成員國的貿易壁壘,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是一種比較基本的區域貿易合作形式,一般具有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在成員國內部取消貿易障礙,實現自由貿易,但沒有共同對外關稅;二是通常采取原產地規則;

3、關稅同盟:即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并對非同盟國家實行統一的關稅稅率而結成的同盟,其目的在于使參加國的商品在統一關稅內的市場上處于有利的競爭地位,排除非同盟國家商品的競爭,例如歐洲聯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

4、共同市場: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完全取消關稅于數量限制,建立對非成員國的統一關稅,實現商品、勞動力、資本等的自由流動,例如歐洲共同市場;

5、經濟同盟:即各參加國不僅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還制定和執行統一對外的共同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逐步廢除政策方面的差異,使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從商品交換擴展到生產、分配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例如目前仍在發展中的歐洲聯盟。目前,建立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也是世界各國尋求發展本國經濟、抵御經濟衰退的一項重要舉措。毫無疑問,自由貿易區本身對非成員國具有歧視性,非成員國不能享受各種優惠待遇,這明顯不符合世貿組織的基礎原則——最惠國待遇。但由于自由貿易區的積極作用,世界貿易組織《關貿總協定》第24條對其作了特別規定從而使自由貿易區成為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并明確允許各成員國或各成員在其領土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目前,實踐證明,自由貿易區對于多邊貿易體系并未構成重大威脅;相反,由于它的目標是區域內的貿易自由化,可以率先在區域實現內部貿易自由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與多邊貿易體系具有互補性,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推動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因此,自由貿易區和多邊貿易體系可以共存,事實上世貿組織的很多成員同時也是各自由貿易區的成員。

世貿組織關于自由貿易區的主要規定有如下幾點:

第一,成立自由貿易區的目的是便利組成自由貿易區的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貿易壁壘大體上不得高于或嚴于未建立自由貿易區時各組成國家和地區對未參加自由貿易區的各成員所實施的關稅和貿易規章的一般限制水平。

第二,任何成員如決定加入自由貿易區或簽訂成立自由貿易區的臨時規定,應有一個在合理期間內成立自由貿易區的計劃和進程表。

第三,任何成員決定加入自由貿易區,或簽訂成立自由貿易區的臨時協定,應及時通知全體成員,并應向其提供有關擬議的自由貿易區的資料,以使全體成員得以斟酌并向各成員提出報告和建議。如果全體成員發現參加協定各方在所擬議的期間內不可能組成自由貿易區,或認為所擬議的期間不夠合理,全體成員應向參加協定各方提出建議,如參加協定各方不準備按照這些建議修改臨時規定,則有關協定不得維持或付諸實施。

第四,對自由貿易區成立計劃或進程表的任何重要修改都應通知全體成員。如果這一改變將危及或不適當地延遲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全體成員可以要求同有關成員進行協商。

第五,為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過渡性臨時協議的合理期限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允許超過10年,當一項協議的成員認為10年不夠時,則須向貨物理事會提供需要更長一段時間的完整解釋。

第六,自由貿易區要接受世界貿易組織工作組的檢查,并定期向世界貿易組織理事會做出協議執行情況的報告。在當今世界,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形勢非常迅猛,在全球范圍內其數量已經達到數十個,范圍遍及各大洲,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中,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東盟自由貿易區最具典型意義,而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其他自由貿易區還有中歐自由貿易區、歐盟——拉美自由貿易區等等。總體來看,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通過建立和發展自由貿易區來為自己的經濟發展服務,目前除亞洲的中國、日本、韓國以外,世界上幾乎各主要貿易國均已參加自由貿易區,有的還是多個自由貿易區的成員。

自由貿易區的產生和迅猛發展有其深刻歷史、經濟、政治、文化原因。

第四,20世紀90年代一再發生的地區性經濟危機的教訓,也促使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地區經濟合作的制度化。1997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證明,在同一地區國家之間,危機蔓延的速度往往更快,相互影響也更為強烈。因此,加強地區內經貿合作不僅有助于防范新的危機,而且也有助于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自由貿易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國際貿易和成員國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一般認為,在區域內建立自由貿易區可以促進成員國內部經濟貿易的增長,加快區域內部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合作,促進各成員國貿易自由化的程度,吸引和擴大對外投資,增強成員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和談判力量,從而最終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因此,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各國為了實現經濟增長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