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國對外貿易額在世界排名中居前列(18世紀中后期,中國經濟實力居世界第一位,對外貿易長期出超 這句話是否正確)

时间:2024-05-18 21:50:56 编辑: 来源:

整,如中國在加入WTO后15年內貿易伙伴在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時采取“第三國替代價格”的做法、以及12年內對中國產品實行特殊保障條款等。第三類是中國為保障落實前兩類承諾而做出的直接涉及體制方面承諾。由于中國是一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現行體制在很多方面與WTO的要求存在明顯的差距。因此,這類承諾涉及面相當廣泛,這些承諾包括國民待遇、透明度、貿易制度的統一實施、司法審議、外貿權、進出口許可程序、國家定價、落實《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與《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Ms)有關規定、標準與技術法規等諸多方面。

由上述承諾可以看出,除了第二類承諾中有些不直接涉及國內體制調整外,絕大部分承諾實質上都直接涉及到中國體制的改革與調整。落實這些承諾,將對中國體制改革產生重大影響:�

第一, 政府保護國內市場方式受到限制。以往,中國保護國內市場的主要手段是高關稅和配額等非關稅壁壘。由于中國承諾在加入WTO后大幅度降低關稅、取消配額等非關稅壁壘,傳統的保護手段將受到極大限制,對國內市場的保護程度將大大降低。加入WTO后,中國一方面要取消WTO規則不允許的保護國內市場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探索符合WTO規則的、行之有效的保護國內市場的新方式。�

第二, 政府支持國內產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方式必須改變。中國長期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發展戰略,為了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曾經試圖學習東亞一些國家實施產業政策的經驗,以政府對國內市場的保護與對出口的直接支持作為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加入WTO的承諾中,一方面,國內市場的保護程度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諸如形形色色的補貼等手段的使用也將受到限制。因此,政府支持提高國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重點,必須從以往的保護市場、直接補貼等方面轉向改善企業治理結構、維護公平競爭、保護與鼓勵技術創新、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等方面。�

第三, 政府涉外經濟管理的辦法必須調整。作為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中國政府管理經濟的辦法還留有很深的計劃經濟的烙印。例如,中國政府管理經濟仍然主要用發內部文件的辦法,有關規定既不透明,變動也很頻繁,政策的可預見程度不高。在加入WTO的談判中,中國承諾將公布所有涉外經貿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未經公布的不予執行。更為重要的是,在設計對外經貿法律、法規和其他措施前,將向公眾提供草案,并允許提出意見。這不僅將大大提高公眾對決策的參與程度,而且使中國有關政策更具可預見性。除此之外,中國還就司法審定、進出口許可程序等方面做出了承諾,這就使得政府在涉外經濟管理方面的角色,從以往單純的“管理者”,變化為管理與服務并重。同時,政府發揮作用的方式方法也受到約束,要求政府人員依法行政,克服管理的隨意性。�

第四,政府涉外經濟管理的機構必須調整。兌現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原來一些政府的涉外經濟管理職能或者不再存在,如對外貿權的審批;或者大大減弱,如現在只剩少量的配額,政府分配與發放配額職能大大削弱;或者交給了市場,如協調企業的出口行為,已經交給商會。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涉外經濟管理職能亟待加強,例如對國外進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與國外的貿易談判等。隨著政府涉外經濟管理職能的調整,政府涉外經濟管理的機構設置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對官員的知識與技能要求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導致人員的更新。�

(二)加入WTO對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間接影響

按照加入WTO的承諾,修改中國的法律法規,調整政府涉外經濟管理的職能與機構,改進政府管理涉外經濟活動的方法,提高涉外經濟管理體制的運行效率,是中國加入WTO對體制改革的直接影響。但是,如果中國的體制改革僅僅停留在這一水平,還是遠遠不夠的。�

加入WTO對中國體制的間接影響主要源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在兌現加入WTO承諾時,中國涉外經濟體制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如果其他相關的經濟體制不進行改革,經濟運行中必然會出現很多不協調的現象。例如,中國承諾要保證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在國內的統一實施,如果不加快國內統一市場的建立,這一承諾是難以真正兌現的;又如,中國承諾將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首先對國內民營企業實行公平待遇,否則,市場機制難以真正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加入WTO意味著中國更深入地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之中,中國經濟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了從根本上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必須全面提升體制的競爭力,而政府職能的轉變在體制改革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全面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變得更為迫切。�

加入WTO在以下方面對中國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 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變得更為迫切。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一個國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的唯一辦法,是創造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匯聚,從而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投資環境是由基礎設施、產業配套及服務支撐環境、制度環境構筑而成。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三個方面都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著差距,但比較而言,由于市場化改革的滯后,體制方面的差距更大。因此,加入WTO后,盡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變得更為迫切。這就要求中國按照開放的市場經濟的要求,全面設計與建立一個高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 建立公平競爭的體制環境,實現國內統一市場。中國的對外開放與體制改革采取的是漸進式推進的戰略,這一戰略的好處是保證了體制的穩定過渡,避免了過大的沖擊。但其成本則是,在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之間,形成了普遍的差別待遇,完全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最基本的公平競爭的要求。加入WTO后,中國將按照國民待遇原則,給予外商投資企業以國民待遇,這就勢必要求中國取消對其他各類企業的種種歧視,為各類企業參與公平競爭創造條件。另外,中國承諾將保證經貿政策的統一實施,為此,必須下大力氣徹底改變國內市場分割的現狀,盡快建立統一的國內大市場。�

第三, 加快建立開放經濟的風險防范體系。開放經濟的風險來自于諸多方面,按照國際經驗,風險防范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靈活的匯率制度,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二是加強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三是建立反補貼、反傾銷體系,防止國內產業受到來自外部的不正當競爭;四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防止開放市場所必須的結構性調整演變為社會問題。�

第四, 對加快政府本身的改革提出更迫切的要求。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建立與完善過程中,政府作為改革的發起者與實施者,始終居于中心地位。在中國加入WTO之際,由于政府職能轉變滯后帶來的一系列的矛盾日益尖銳,加快政府本身改革成為更加迫切的任務。�

改進政府管理,提高服務水平。中國的政府管理迄今仍留有很深的計劃經濟烙印,集中體現在“重管理、輕服務”、“重事前管理、輕過程管理”、以及管理的透明度低等方面。在加入WTO時,中國承諾在涉外經濟管理中貫徹透明度原則,不僅涉外經濟法規要公布,不公布的不執行,更重要的是,制定涉外經濟管理法規的程序也要透明,事先要公布法規草案,讓利益相關各方提出意見。透明度原則的實施,不僅更新了以往的管理觀念,而且引進了新的管理辦法。在涉外經濟管理領域率先引入的新的管理理念與方法,將會促進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他領域也必然會對政府改進管理、提高服務水平提出新要求,從而全面引入國際上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

——河南在中國和世界排名領先的方方面面??

河南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啟示

河南與江西同處中部地區,共同面臨著加快發展、實現崛起的歷史重任。分析河南的經濟發展特征,學習河南發展經濟的成功經驗,對于加快江西經濟發展、實現在中部地區崛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省情與優勢

河南處在東經110°21′~116°39′,北緯31°23′~36°22′之間,東西長約580公里,南北跨約550公里,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稱河南。因古為“豫州”,簡稱“豫”,又因古時豫州位于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稱。全省土地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居第17位,但人均水平不及全國的1/4。河南以占全國1.7%的土地,養育著占全國7.5%的人口。河南的比較優勢是:

1、地理區位:優越。河南地處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陜西,南臨湖北,正處于中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位置適中。從政區位置來看,河南處于居中的位置。以河南為中心,北至黑龍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腳下,東抵東海之濱,大都跨越兩至三個省區。若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漢三鎮,西入關中平原,東至滬、寧、杭等經濟發達地區,直線距離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內。從交通地位來看,河南一向是全國人民南來北往、西去東來的必經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頻繁活動和密切交往的場所。東西聯系的通道是黃河谷地,可以上溯關中,直達大西北和西亞地區,著名的絲綢之路向東延伸正是經過黃河谷地,現代重要的交通動脈第二條歐亞大陸橋(隴海線、蘭新線)也是經過這個通道。南北之間的通道也是在山地與平原交界的地帶開辟的,如古代著名的南襄通道,現代的京廣線、京深高速公路等。加之京九、焦枝、隴海、新菏等鐵路干線在境內縱橫交織,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條件,讓河南具有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重要作用。

2、自然資源:豐富。①礦產資源。河南地層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找礦條件優越,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省份之一。在河南境內已發現102種礦產,已探明儲量有78種。儲量居全國前8位的礦產達55種,鉬、藍晶石、珍珠巖、天然堿、鑄型用砂等5種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煤炭、石油、天然氣、鋁、金、銀和水泥灰巖、耐火粘土、大理石等儲量豐富。②旅游資源。古(古文化)、河(黃河)、拳(少林武術、太極拳)、根(尋根覓祖)、花(洛陽牡丹)是河南的旅游特色。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位,館藏文物逾百萬件,約占全國的1/8。洛陽、開封、安陽被譽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省內自然保護區23處,重點風景名勝區25處,雞公山、嵩山、龍門、王屋山和云臺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洛陽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③動、植物資源。境內陸棲脊椎動物400多種,為全國種數的1/5。高等植物有197科,3600多種。藥用植物種類繁多,包括木本、草本和菌類約800多種,分布遍及全省,如溫縣、沁陽、武涉的“生地、山藥、牛夕、菊花”四大懷藥,以及密縣的金銀花在國內享有獨特的信譽。

3、基礎設施:完善。①河南是全國最大的交通樞紐之一。中國兩大鐵路干線京廣和隴海鐵路、兩大高速公路干線京珠和連霍公路都交匯于此,目前已形成以鐵路、公路為骨干,民航、水路運輸為輔助的交通體系。鐵路方面,目前已形成“三縱四橫”的鐵路網,鄭州北站是亞洲最大的編組站,鄭州東站是全國最大的零擔中轉站,鄭州站是全國最大的客運站之一。截至2004年底,全省地方鐵路營運里程已達1439公里,居全國首位。公路方面,目前已形成十字型高速公路骨架。截至2004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758公里,居全國第9位。航空方面,目前已建成鄭州、洛陽、南陽三個民用機場,開辟32條國內航線和不定期國際旅游包機,通航國內56個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區,每周航班560個,年吞吐量150萬人次。②河南是全國重要的通信樞紐之一。截至2004年底,全省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625萬戶,居全國第5位;移動交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