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史每個階段特征(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發生的變化和原因?)

时间:2024-05-20 08:50:49 编辑: 来源:

手工業扼制了民間工商業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皇室和官僚集團是最富有的階層,他們需要的各種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的數量極其龐大,因此,也是社會上最大的消費者。然而,由于其所需要的各種名目繁多的物品絕大部分是由官營手工業直接提供的,致使民間工商業失去了這一巨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同時,由于官府憑借強大的政治特權,直接控制著鹽、鐵、茶、酒等人民日常生活需求量最多的幾種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并用嚴刑峻法禁止民間自由經營,這就進一步縮小了商品生產與流通的范圍,限制了自由競爭,嚴重地影響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晚清時期我國傳統手工業的興衰情況

鴉片戰爭后,手工業發生顯著變化,一部分手工業部門衰落,另一部分手工業部門則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走向衰落的手工業主要有以下部門:①那些與進口洋貨直接對抗的手工業,受到洋貨的沖擊而衰落。受到打擊最嚴重的是分布最廣的農家棉紡織業,其次是土法煉鋼、制針、制燭、木版印刷等行業。②有一些行業,雖然沒有受到洋貨的沖擊,但由于自然原因,在鴉片戰爭后也衰落了。這主要是一些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興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業,它們的興衰隨自然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陜西的采伐業,由于老林伐盡而衰落;廣東的冶鐵業和云南的銅礦業,因礦藏資源枯竭而衰微。③出現衰落的還有官府手工業。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戰爭,摧毀了清政府在江南的官營絲織業機構;還有軍火手工業和傳統制錢業,逐漸為同類的機器制造業所代替。

也有一部分手工業得到發展。①土洋長期并存、機制品無法完全取代的手工業品。如造紙業,雖然受洋紙進口的沖擊,但土紙制造業并未受到嚴重影響而繼續發展,這與印刷業不斷進步、紙張市場需求量大,以及國產紙有一定特色有關。②一些較少受外國商品競爭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手工業繼續發展。③一些依附于國際市場和適應外國資本需要的手工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如茶業和絲織業,受出口貿易刺激得到發展。另一部分如銅錫制造業、煅鐵業等,主要是為外商輪船和外資船廠提供零部件,從而擴大了生產規模。這些有所發展的手工業大都處于手工業集中、與國外市場聯系便利的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區。

從總的情況看,鴉片戰爭后,少數手工業衰落了,多數手工行業向前發展著。不過,晚清手工業的部分發展是一種依附性發展,其興衰隨著世界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其發展極不穩定,未能在晚清時期大規模地向現代機器工業轉變。

3.明朝中后期重商思想出現的原因

明朝中期以后,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轉變,重商思想普遍出現,市民和手工業者的反抗斗爭不斷爆發。

在對外通商問題上,明初是厲行“海禁”的。到明朝中葉,中央政府內部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斗爭相當激烈。以朱紈為中心的一派反對對外通商,主張對海盜采取嚴厲鎮壓的政策,由此遭到沿海地主階級的反對,朱紈一派最后失敗。這說明隨著商業資本的日益發展,商人的社會地位上升,商人和地主在明政府內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代表通商利益的官僚、地主在政治上已經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

明初,官僚不準經商,尤其是禁止四品以上的官員經商。雖然有些官僚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為官者暗中也從事商業活動,但這是不合法的,是不敢公開的。而到了明中葉,官僚經商比較普遍,不論大官、小官,還是文官、武官,就連皇帝、貴族、外戚都搶著做買賣,經營手工工場。

明中葉后,出現了一些重視商業的政治家、思想家,如徐光啟、李贄、許孚遠等。在徐光啟的思想中,反映了許多保護商人權益的要求;李贄堅持要封建政府減稅以“惠。商”;許孚遠堅持反對“海禁”,要求進行海外貿易。

4.中國近代現代城市的演變情況

鴉片戰爭后

(1)概況:①鴉片戰爭后,中國進入了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城市的發展也深受影響。《南京條約》規定在東南沿海開辟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這一時期,原有的商業中心廣州和新興的上海商業貿易最為興盛。上海位于中國海岸線的中點,是進出長江流域的門戶,水陸交通便利,周圍物產豐富,商品經濟發達,市場廣大。到19世紀50年代,貿易中心逐漸由廣州移到上海。《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規定增開漢口、九江、煙臺、南京、鎮江、汕頭、瓊州、天津等多處通商口岸。與此同時,英、美、俄等國商人在香港、廣州、上海、漢口、九江、福州和廈門等地開設了許多船塢和工廠。19世紀90年代,《馬關條約》又規定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為商埠,列強還取得了在內地開設工廠的特權。19世紀末,列強在中國大量修筑鐵路,建立廠礦企業。②民族工業興起和發展時期,中國城市發展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和上海、天津等地開設了許多軍用和民用企業。隨著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辦了許多民族工業。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此時的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及平津地區。紡織中心也由長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發展,天津、青島、武漢等地成為新的紡織中心。

(2)特點:①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和平津等地。②上海成為經濟發達城市。③隨著通商口岸的增加,內地城市也逐漸發展。

(3)原因:①海運、水陸交通便利及鐵路運輸的發展。②封建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商品經濟的發展。③眾多通商口岸的開辟。④民族工業的不斷發展和工礦企業的興起。

新中國建立后

(1)概況:隨著工業建設和城鎮、工礦區的發展,城鎮人口迅速增長,1953年比1952年增加660多萬人,比1949年增加2000多萬人。隨著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工礦業的發展,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出現了一批新興城市,并在沿海、沿江、沿鐵路干線、沿高速公路地區形成了城市軸線,出現了一批新興城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家確定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4個城市為經濟特區,又進一步開放了天津、上海、福建、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此后,海南島成為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成為對外開放區,許多內地省區也設立了一些開放城市。同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小城鎮有了進一步發展,一些鄉鎮已經向城市化邁進,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2)特點:①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沿海地區,并不斷向內地擴展。②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城市發展較快。③農村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并逐步向城市化發展。

(3)原因:①一些城市原有的經濟基礎較好。②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③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現階段發展所面臨的階級性特征,及其機遇和挑戰

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一)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加劇;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短缺,綜合比較只相當于世界;(二)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一是公共衛生基礎薄弱;二是農村教育嚴重滯后;三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三)經濟發展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貿易保護。要清醒地認識到,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

(一)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加劇

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短缺,綜合比較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積不及世界人均的1/3;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礦產和森林等基本生存資源,人均占有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3年,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453萬噸,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1348萬噸,居世界第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決定了我國未來幾十年將處于資源、環境壓力的上升階段。因此,節約資源、增強資源對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特別是重視對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礦產資源的儲備和保護,成為我們今后要長期面對的戰略性課題。

(二)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

一是公共衛生基礎薄弱。農村醫療衛生問題十分突出,農民就醫難、看不起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比較普遍。目前,我國有近1億人沒有獲得醫療服務,有3000萬貧困人口得不到及時的醫療服務,800多個鄉鎮衛生院缺乏基本的條件。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農村人口的覆蓋面不到10%。城鄉衛生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占人口20%的城市集中了80%的衛生資源。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191個國家和地區醫療衛生資源分配公正指數中,中國排在188位。

二是農村教育嚴重滯后。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文盲人口為8507萬,文盲率高達6.72%,基本上是農村人口;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40%低于小學,48%低于初中。農村教育辦學條件十分低下,中小學危房面積3700多萬平方米,全國尚有431個縣沒有實現“兩基”目標。

三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我國人口總量龐大,未來20年,人口數量仍將繼續增加,勞動力人口在2015年以前也將繼續增加,一方面,使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有充足的勞動力供應;另一方面,也使就業壓力增大。2002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7.3%,按國際標準,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農村大量青壯年人口流向城市,農村的人口老齡化已比城市更為嚴重。今后,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這一趨勢將更加顯著。社會保障制度還很不健全。國有企業老職工的原有欠帳尚未完全彌補,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仍然狹窄;資金來源的可持續性不強,國家、單位和個人負擔的比例不夠合理,管理成本過高;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相當薄弱;不符合規定的提前退休以及冒領養老金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三)經濟發展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在今后20年,貿易保護主義很可能成為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發達國家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日漸高漲。而我國則是反傾銷案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并已成為世界上受貿易保護主義損害最嚴重的國家。一些發達國家進一步構筑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阻止我國產品進入。目前,我國已成為發達國家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斷強化,對我國未來出口的增長形成較大障礙。

企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增大。從制造業來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制造業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從整體上看,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在技術水平方面,大規模集成電路、精密機床、數控機床及大型加工中心、飛機和汽車制造以及冶金、化工、采油、采煤、發電等大型成套設備,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一二十年的差距。在經營規模和效率方面,以汽車行業為例,國外大中型汽車生產企業年產

量均超過100萬輛,通用和豐田更是分別達到400萬輛。而我國汽車制造業布局極為分散,每個職工年生產汽車1輛左右,僅相當于國外的1/10左右。同時,新產品的研發能力也同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再從服務業來看,總體發展水平低。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僅占GDP的32.3%,低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約30個百分點,低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約20個百分點,低于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新興服務業競爭力弱。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現代服務業,如基礎電信、金融、保險、買粉絲、會計、物流配送等行業,與國外相比,競爭能力存在較大差距。比如,2000年,我國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相當于GDP的2%左右(保險深度),遠低于7.8%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保費收入(保險密度)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這些差距都將使我們的企業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四)國家經濟安全存在隱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