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國服務貿易結構附加值(2017我國服務貿易規模 我國服務貿易規模與結構分析)

时间:2024-05-12 00:15:23 编辑: 来源:

統服務貿易附加值比較低,包括運輸和旅游服務,現代服務貿易附加值較高,包括通訊服務、建筑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買粉絲、廣告和宣傳、電影和音像;其他商業服務貿易是除了上述兩大類以外的服務貿易。從附加值高低的角度對一國的貿易結構進行研究,不僅可以考察一國的技術應用情況,同時也能反映出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情況。

二、我國服務貿易規模與結構分析

(一)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分析

總體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迅速。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2年的44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的2867億美元,增長了65.16倍;占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也從0.6%增加到6.5%。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國中的排名也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5位。但是服務貿易自1992年進口額92億美元超出出口額后,連續出現了近20年的貿易逆差。加入WTO后服務貿易逆差更加擴大,2009年服務貿易逆差達295億美元。

分階段來看,我國服務貿易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服務進出口分別從1982年的18.7億美元和24.8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的1580億美元和1286億美元,27年間分別增長84.5倍和51.9倍。期間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存在兩個重要的分界點,一是以1992年為服務貿易順差轉為逆差的分界點,該年之前我國服務貿易均為順差,本階段我國服務總出口額達402.8億美元,進口279.09億美元,累積凈外匯收入123.71億美元。第二階段自1992年起,除個別年份外,服務貿易均為逆差。該階段年均保持29.3%的增長速度,其中進口年均增長32.4%,出口年均增速26.1%,進口規模和增速均超過出口,服務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另一個分界點是2001年11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是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第三個階段。該階段正逢我國入世初期,我國開始履行入世承諾,大大降低了國內服務部門的市場準入,使一向封閉的國內服務生產者置身于國際強手的競爭中,服務貿易此時的發展面臨嚴峻考驗并被賦予了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重任。至今該階段平均增速為19.4%,其中出口平均增速19.45,進口平均增速為19.5%,服務部門逆差有增無減,傳統服務貿易逆差由2002年的29.1億美元上升到2009年270.3億美元,而現代服務貿易額逆差也持續上升,由2002年的76.2億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83.9億美元。但是此階段現代服務貿易額比重出現持續上升趨勢。

(二)我國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1.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分析

根據1997-2009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分類統計數據,旅游、運輸、其他商業服務一直是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門,旅游服務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除2003年和2009年外,表現為逐年穩定上升的趨勢。從1997年的120.7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高點408.4 億美元,在服務貿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從1997年的49.3%上升到2001年的高點54.1%,此后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又出現反彈,比重由2008年的27.9%升到2009年的30.9%,其他商業服務出口從1997-2005年一直占服務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從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5年后位居第三位,所占比重仍呈下降趨勢,2009年為19.2%。運輸服務比重基本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并在2006年達到了23%,躍居第二大服務貿易出口部門。此外,建筑服務和買粉絲服務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2009年占比達7.4%和14.5%。其他服務部門出口比重較低,但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

從附加值高低的出口結構來看,傳統服務貿易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但是依然占據整個服務貿易出口的半壁江山,從2001年的高點68.2%逐年下降,一直到2009年為49.2%。現代服務貿易基本呈上升趨勢,尤其在2001年以后上升趨勢明顯,從2001年的9.7%上升到2009年的31.3%,9年間增長了近2.5倍,并在2008年比重首次超過其他商業服務。其他商業服務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期間偶有反彈,但幅度很小,2008年后已經居于現代服務貿易之后了。

2.我國服務貿易進口結構分析

根據1997-2009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分項目統計數據,旅游、運輸、其他商業服務一直是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的三大主要部門。2003年之前旅游服務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但是比重先升后降,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又降至2008年的22.9%,為第二大服務進口部門。運輸服務進口表現為先降后升再降的趨勢,2003年躍居第一位,成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第一大部門,2006年占比達34.3%的高點后又出現下降趨勢,到2009年比重為29.5%。其他商業服務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間波動,但整體大致呈下降趨勢。值得注意的是保險、買粉絲、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

中國對外貿易近五年的貿易結構和規模是什么樣的

外貿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等已經上升為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單一、封閉的外貿經營格局已經改變,經營主體多元化為外貿發展帶來了活力,成為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這些已經和正在構成中國未來對外貿易長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另一方面,正如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的那樣,中國的對外貿易還存在發展不穩定、結構調整緩慢、缺乏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等許多問題和矛盾。這些以進出口貿易質量等外在形式表現出的不足,有著外貿調控和經營機制不夠完善等體制性原因,其根源在于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的影響。

從國際環境來看,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將面臨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首先,由于發達國家的經濟穩定增長,中國將在優勢互補和水平分工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國際貿易的有利條件;其次,日趨活躍的國際資本流動必將帶動世界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為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創造良好機會。但是,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蓬勃發展、南亞經濟的崛起和拉美地區經濟的上升將會進一步改變世界經濟格局,與中國發展出口形成強烈競爭,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也將進一步加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程度。因此,如何進一步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調控體制和經營機制,培育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進出口貿易的較快增長,為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條件應該成為跨世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重要課題。

1.加快對外貿易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國際通行規則的外貿調控體系。多年來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由于受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依靠行政手段和計劃經濟方法決定外貿經營的現象依然存在,尚未完全形成有效運用匯率、利率、稅率等經濟杠桿的外貿調控體系,外貿宏觀管理的規范化、法制化水平不夠高。因此,今后幾年中,加快外貿體制“兩個轉變”的進程,推動匯率、利率和關稅稅率的市場化,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運行機制,仍然是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政府的管理職能應當進行徹底轉換,而且需要加強商業外貿中介機構以及行業協會、商會等民間市場協調機構服務功能,促進管理、經營、服務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協調發展。

4.積極有效地利用國外資源,促進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開拓新的國際市場。80年代以來日趨活躍的直接投資是促使整個世界國際貿易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近十幾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帶動作用。但是,目前中國企業向海外的投資發展緩慢,在充分利用國外資源發展國民經濟、通過國際化生產擴大進出口、開拓新的國際市場方面只是剛剛起步。應當看到,中國和南亞、非洲、南美洲、東歐、中亞地區各國之間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技術和設備已經成為中國的一種比較優勢,而中國的工業化發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等資源正是其中一些國家的優勢所在,這些充分說明了中國發展海外投資生產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企業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有利于促進中國的技術和機械設備出口,有利于實現部分面向西方市場而在國內已經失去成本優勢之出口型產業的轉移,同時有利于開發海外資源、增加有效進口以滿足國內日益擴大的生產需求。可以預見,隨著面向上述地區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增加將會大大提高中國同這些地區之間雙邊貿易的市場份額,并為下一世紀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5.加快加工貿易向能夠有效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含量的貿易方式轉化,促進上游工業發展和中西部地區開發。加工程度較低、附加值含量不高的加工貿易出口在全部出口中占有較大比重是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如果不能在盡可能短的時期內,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進口替代,帶動相關工業的發展,并以逐漸成熟的整體性生產和技術能力保持加工產品的競爭力,將可能使加工工業成為一種“無根工業”,隨時由于勞動力成本和政策性優勢的消失而導致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嚴重下降、喪失加工產業的發展條件和貿易機會。因此,促進貿易方式結構的升級轉換應當是跨世紀時期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方面政策引導的作用不容忽視。目前情況下,造成貿易方式向加工貿易傾斜的原因主要包括國內上游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產品質量不夠穩定,產業政策過多向下游產業傾斜,一般貿易出口商品含稅,信息、中介功能薄弱等幾個方面。由此可見,制訂合理的產業發展政策,對上游工業的技術進步實行鼓勵政策,盡快調整貿易政策,解決出口商品含稅問題,支持和鼓勵各種信息、中介商業機構的發展和壯大等應當說是行之有效的政策選擇。貿易方式的轉換有利于原材料等上游工業的發展和成熟,不僅如此,由于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富集、勞動力豐富的相對優勢,中國的資源性加工產業也大多集中在這些地區。對國內資源和資源加工產品的巨大需求,將促使上游加工產業鏈條向中西部地區延伸,帶動中西部地區開發,并為該地區產品直接進入國際市場開辟新的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必要構筑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地區開發政策相結合的政策體系,形成促進上游加工產業和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

6.深化進口體制改革,有序開放國內商品和服務貿易市場,建立規范化的市場運行機制。中國進口體制改革的方向就是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需要,逐步開放國內市場,最終建立以匯率關稅等經濟手段為主、以幼稚產業扶持等產業政策為輔、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統一規則的進口體制,為中國早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通過引入激烈競爭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技術升級創造條件。按照這些目標,中國已經在開放國內市場、逐步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多次大幅度自主下調進口關稅,短短幾年時間使平均關稅水平降低到了17%,同時還取消了許多非關稅貿易壁壘,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也在逐步展開。但是,目前中國在世界各國仍然屬于關稅較高國家的行列,關稅水平甚至高于發展中國家15%的平均水平,由于進口增長緩慢而帶來的巨額貿易順差已經成為引發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過多的非關稅壁壘和服務貿易市場準入限制還在成為影響多邊或雙邊貿易談判順利展開的負面因素。因此,今后幾年內中國開放商品和服務貿易市場的任務仍非常艱巨。應提前實現將關稅降低到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市場開放目標,加快撤銷非關稅壁壘和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步驟,促進進口貿易的健康發展,消除新的貿易不平衡,強化中國在參與多邊或雙邊貿易談判方面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