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國外貿總額突破40萬億元評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时间:2024-06-02 05:46:19 编辑: 来源:

十分有限,再加上國內市場化水平不高,造成了與國際市場相對隔絕的狀態。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201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8671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6.6%,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貨物出口總額20487億美元,增長209倍,年均增長17.0%,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總額18184億美元,增長166倍,年均增長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分別占世界的11.2%和9.8%。

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口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大為提升。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則由49.7%上升到95.1%。同時,進口商品構成也隨國力和開放程度的變化而演變。工業制成品進口額占進口商品總額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后直到2003年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國消費能力的提高。此后,國內產業體系的升級逐漸拉低了制成品進口額比重,2003年以來制成品進口額比重呈現明顯的下降走勢,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綜合來看,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級產品換制成品,1980年初級產品凈出口21.6億美元,制成品凈進口40.5億美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以制成品換初級產品的格局逐漸定型,2012年,初級產品凈進口5344億美元,制成品凈出口7647億美元。

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活動日益頻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了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和巨大的潛在市場優勢,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土,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2761億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長。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實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開始加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由2007年的265億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億美元,2012年末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5319億美元。

六、人民生活大改善,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并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歷史上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鄉居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并向全面小康邁進的35年,也是社會保障事業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進的35年。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問題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后,根據人口結構和就業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實施了就業優先的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了就業矛盾。1978-2012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6704萬人,年均增加10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億人。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顧,確保了城鄉居民收入和財富的快速增長。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增長58倍,年均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顯著增加。2012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9.96萬億元,比1978年末增長1896倍,年均增長24.9%。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擁有的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長52.6倍,年均名義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908元,增長49.9倍,年均名義增長12.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2012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2%,比1978年下降2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3%,下降28.4個百分點。居住條件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費領域不斷拓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彩電、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汽車、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移動電話、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12.6部、87.0臺和21.5輛,分別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臺和21.0輛。

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推進。35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經歷了一個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進的演變過程。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積極推進社會保障事業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2012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426.8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為19861.3萬人和15224.7萬人,分別比1994年增加19486.7萬人和7256.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8369.5萬人;2566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3%;2143.5萬城市居民和5344.5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到2012年,我國先后采用過不同的農村貧困標準。根據1978年標準,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約2.5億人,約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為1479萬人,平均每年脫貧811萬人。按照2008年標準,2007年農村貧困人口為4320萬人,2010年下降為2688萬人,平均每年脫貧544萬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貧標準,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為16567萬人,2012年為9899萬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脫貧3334萬人。

七、社會事業大進步,呈現出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的35年,是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的35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的35年。

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689萬人,比1978年增長16.1倍;在校生2391萬人,增長26.9倍;畢業生625萬人,增長36.9倍,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業成果豐碩。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豐碩的成果。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10298億元,比1995年增長28.5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8%,上升1.4個百分點;發明專利申請授權21.71萬件,增長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秦山、大亞灣核電站并網發電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不斷升級并全部研制成功。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基因工程、高性能計算機、新材料、量子信息、3D打印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成功轉型為創新型國家奠定良好基礎。

總之,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35年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35年改革成果豐碩,35年開放成就非凡。這一筆筆鮮活的統計數據正是最好的見證。當然,中國的改革開放并非一路坦途,35年來,我們也曾經受考驗,艱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機的挑戰前,在每一次風險的歷練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接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資料來源——人民網:

買粉絲://politics.people.買粉絲.買粉絲/n/2013/1106/c1001-23444065.買粉絲

2014年我國經濟完成情況怎么樣?今年應該怎么辦

經濟平穩運行中閃耀新亮點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經濟攻堅克難的關鍵一年。

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為全年經濟宏觀調控制定了總體框架:經濟增長7.5%左右,物價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并提出“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

用目前公布的各項數據,比照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列車速度雖放緩至7.4%,但總體保持了平穩運行,并實現了穩中提質。

這種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定格在一組亮眼的數據中:

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就業目標;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標以內,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2%,跑贏了GDP。

通脹壓力溫和可控,9月份、10月份CPI徘徊在“1”時代,市場普遍預計四季度物價將繼續處于低位,全年控制在3.5%的通脹上限以內基本無虞。

就業不降反升原因何在?“就業渠道的變化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新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說。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9%,高于同期GDP和第二產業增速,服務業吸納就業和支撐經濟的作用更加明顯。

改革紅利的釋放也是就業保持總體穩定重要因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買粉絲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表示,隨著我國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不斷推進,社會投資創業的熱情和活力大大激發,在新企業“井噴式增長”下,新增個體私營經濟和小微企業成為就業重要渠道。

“三駕馬車”動力偏弱完成目標挑戰猶存

“收官”階段,完成年度經濟目標仍存哪些挑戰?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11月我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已回落0.7個百分點至近8個月以來的最低值,當月PMI項下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和進口指數都出現回落。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學智認為,作為重要的經濟先行指數,制造業PMI自今年下半年呈趨勢性下降,顯示制造業生產擴張動力逐步減弱,三大訂單的回落則表明短期內外貿形勢不容樂觀。

“外需”承壓,“內需”也同樣面臨挑戰,首先就是投資增速趨緩態勢仍在持續。今年1月至10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5.9%,增速比1月到9月回落0.2個百分點,特別是占投資規模約五分之一的房地產投資增速仍在下滑軌道。

在投資增長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