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國對外貿易的啟示(中國歷史上與國外通商的發展過程,它對中國當今的市場經濟建設有何啟示)

时间:2024-05-16 14:49:48 编辑: 来源:

逐年減少,保護效用逐漸減弱,直至消失。關稅方面中國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承諾,關稅的算術平均水平已從1992年的43.2%,降低到2005年的10.4%。而對于配額方面來說,我國則在2005年取消了所有進口配額。而直到現今,我國已基本取消了所有的保護政策和開放了所有承諾開放的市場,并且國內產業并沒有受到太明顯的沖擊,仍以汽車行業為例。

來自于汽車行業的報告顯示,2005年一季度的進口車市并沒有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明顯的沖擊。而在2006年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也顯示并沒有預想的“慘狀”,相反今年1月份中國本土汽車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28.7%,首次超越了日系汽車、歐系汽車、美系汽車和韓系汽車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因而可以看出我國所保護的幼稚產業在進口配額政策的扶持下,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力,達到了預想的目標。

四. 新時期幼稚產業保護理論的展望

中國從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至今,經歷了三十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30年間,中國經濟實現了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4位,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與此同時,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也有明顯上升。隨著經濟實力飛速發展,使得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家綜合實力不斷上升,形成了一種“中國模式”的經濟發展模式,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所借鑒和采用。

“中國模式”得以成功,與政府實行的國內產業扶植政策密不可分。但同時因為扶植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如:走私活動泛濫,沖擊了市場秩序;保護措施形成了國內壟斷導致資源錯誤配置,資金大量浪費,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結構嚴重不合理;國內企業沒有競爭壓力,缺乏改進技術,改善管理的積極性,客觀上阻礙了幼稚產業的成長,違背了保護政策的初衷。

因而在新時期,針對我國現有國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尋求保護我國幼稚產業的新思路。

(一) 完善貿易立法,以強化保護和扶持幼稚產業的政策規范性和嚴肅性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律保護在貿易保護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世界上的貿易大國紛紛制定有利于本國的貿易法,許多發展中國家亦緊隨其后,在“入世”后,面對降低關稅,減少進口配額,放松外匯管制的形勢下,為保證本國國內幼稚產業不受大的沖擊,于是紛紛加強貿易立法,利用法律手段保護民族工業,使貿易體制的變化不致于對國內產業沖擊過大。如此既符合世貿組織對締約國提出的貿易管制公開化的要求,又能起到保護國內產業的作用。因此我國在減弱與世貿組織明顯沖突的保護措施的同時,應采取合乎國際慣例的法律手段加強對國內幼稚產業的保護,維護本國利益。

(二) 利用政府采購制度,扶持幼稚產業發展

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對國內幼稚產業的扶持手段是多種多樣,其中最常采用的是“政府購買”的辦法。按照世貿組織規則的要求,政府采購不能優待本國企業而歧視外國企業,而實際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不同程度地運用政府采購手段支持本國產業尤其是幼稚產業的發展。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計算機工業的發展明顯受到政府采購的有利支持。這一時期,日本政府要求政府各部門及教育系統優先采用國產機。到1982年,其官方市場相當于國內計算機市場總體的 18%,國內4家主要的計算機生產企業對官方市場的依賴程度達到30%左右。可以看出政府采購對日本計算機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扶持作用。

(三)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加大幼稚產業市場競爭強度,適當引入戰略合作伙伴

為了使幼稚產業盡快成長壯大起來,對于政府來說,更重要的是為促進幼稚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實踐表明,公平的市場機制會促進競爭,而某一行業國內市場競爭越激烈,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就越小,外國競爭者進入的成本就越高。因為較多生產者的存在,激烈地競爭會促使各個企業致力于市場開發活動,提高產品質量以及自身的管理水平,從而提高整體競爭實力。同時,適當引入戰略合作伙伴,優化生產要素組合,積極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以快速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是一條加快國內幼稚產業發展步伐的有效途徑。當國內幼稚產業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能力時,應撤銷對其原有保護政策,引導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四)利用本土優勢建立強大的銷售網絡,加強品牌的創建與推廣

企業是幼稚產業的微觀載體,所以企業的大力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及技術含量,樹立民族品牌才是根本。本國的幼稚產業具有非常大的地理競爭優勢。具體而言,建立強大的銷售網絡來構筑品牌忠誠度是企業自主采取阻止外部競爭者進入的最好對策。因此建立完善的銷售網絡不僅有利于創建自有品牌,還能有效地阻止國外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就是對那些已進入國內市場的國外產品來說,由于缺少銷售網絡的支撐和顧客的忠誠,往往其在競爭中也處于不利地位。

五. 結論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30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由弱變強的30年,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改革開放30年,之所以能取得趨勢矚目的成就,與國家實行的幼稚產業扶植政策密不可分。

開放之初,國內產業因為舊體制的影響,國內企業沒有競爭壓力,缺乏改進技術,改善管理的積極性,客觀上阻礙了產業的成長,還使消費者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因而在開放之初為了保護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基礎產業,政府迫不得已實行扶植政策。隨著開放進程的深入,和國外經濟交流的加深,客觀要求我國實行動態的保護政策,因而關稅、配額、政府采購、反傾銷等靈活性較強的措施被選中,成為我國扶植政策的首選。在這些措施的帶動下,中國的幼稚產業飛速發展,迅速壯大自身的實力,做大做強,達到了保護政策的初衷。

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處理好經濟開放與幼稚產業保護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開放式保護幼稚產業,不是排斥競爭,而是引入競爭的動態保護。這種保護應是短暫的、高效的,旨在促使產業自身產生出一種自行不斷壯大的能力,在短期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而在產業形成自身的競爭力之后,應當果斷的放棄過度的扶植保護,以免國內產業形成“惰性”,違背扶植政策的初衷。

李斯特的貿易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啟示是什么?

(一)實施有限度的貿易保護

從國際貿易理論發展歷程來看,事實告訴我們,自由主義理論的發展和在實踐中的推行是大相徑庭的。自由貿易大國常常從自身利益出發,雖然在表面上高喊自由主義,但暗中所實行的貿易保護比起他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一些經濟大國,雖然以自由主義著稱,但在一些高端技術產品上采取高度管制政策,在一些產品出口時甚至對其他國家進行出口限制。

李斯特貿易保護理論告訴我們,在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大背景下,沒有真正的超國家利益的自由主義。我國在參加國際貿易時,要謹記國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實施有限度的貿易保護。

(二)實行商務式外交,積極改善貿易環境

李斯特貿易保護理論的重心是對國內幼稚工業的保護,而在對外貿易環境的改善上涉及較少,這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19世紀的世界,日不落帝國英國獨霸于世界,德國則是落后分裂的農業大國,在綜合國力和國際貿易地位上不可能同英國相比擬,在改善貿易環境上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難有所作為。但我國目前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卻為之提供了可能,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特別是近年來日益惡化的國際貿易環境,如今的中國政府有能力作為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堅實后盾,要堅定不移的支持我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充分發揮世界大國優勢,實行商務式外交,為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排憂解難,使中國企業特別是受保護的幼稚產業有更好的成長環境。

貿易摩擦中將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為幼稚產業,而是為我國的整個貿易環境做出貢獻。

(三)加大幼稚產業保護力度,有效改進保護手段

首先,“幼稚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來自外部的激烈的競爭,幼稚產業在發展初期由于起步晚,生產周期長,規模效應等原因很難和市場中已經存在的成熟期的企業相抗衡,所以必須對本國幼稚產業采取保護,通過這些適當的保護,使幼稚工業迅速成長期來,

形成適應國際復雜的競爭環境的能力,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整體提高即財富創造力的整體提高。”

中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必然是適度的向有希望的新興產業特別是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提供保護,把國際競爭限制在中國目前工商業所能承受的范圍內。

其次,要有選擇、有限度、有時間性地保護重點產業和幼稚產業以往我們對國內產業的保護主要采取進口關稅和進口數量限制的方式。這種寬泛的、無期限的保護,一方面為國內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環境,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使國內產業喪失危機感,失去發展動力,國際競爭力也難以提高。這種保護,也是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其他成員所不能允許的。

必須對以往的保護方式進行大的改變。對重點產業和幼稚產業實行有時間性的保護。

最后,要重點實施“前期支持”。以往我們對國內產業的保護是以“后期保護”為重點的,“主要措施包括價格補貼、出口獎勵、經營虧損補貼、出口退稅等。“前期支持”措施因為符合國際多邊貿易規則。可以從根本上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和技術狀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有較大的運用空間.應用效果更為理想。”

(四)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理論并不僅僅關注保護實體工業本身,

工業

的發展從根本上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

體力勞動并非是物質財富的

唯一源泉,更重要的是“驅動這種勞動的力量之源”

[2]

P35

,這就是

科學與技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

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論斷,

就其目前的作用效果來看,

這一思想對我

國的現代化建設、

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必須將其作為國策長期地堅持下去。

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

日本小島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對中國產業擴張有什么啟示

20 世紀60 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其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與美國、 西歐共同構成國際直接投資的“大三角”格局

然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較歐美 國家不同

對此,日本學者小島清教授根據日本國情,結合本國特色發展了國際 直接投資理論

1978 年,在其代表作《對外直接投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 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邊際產業擴張理論

他指出,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與美 國相比有三點明顯的不同:一是美國的海外企業大多分布在制造業部門,從事海 外投資的企業多處于國內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或部門;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主要 分布在自然資源開發和勞動力密集型行業,這些行業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將失去比 較優勢的行業,對外投資是按照這些行業比較成本的順序依次進行的

二是美國 從事對外直接投資的多是擁有先進技術的大型企業;而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以中 小企業為主,所轉讓的技術也多為適用技術,比較符合當地的生產要素結構及水 平

三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是貿易替代型的,由于一些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 而減少了這些行業產品的出口;與此相反,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行業是在本國已 經處于比較劣勢而在東道國正在形成比較優勢或具有潛在的比較優勢的行業,所 以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會帶來國際貿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