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國對外貿易指數變化情況(分析中國當前的貿易條件及改進措施)

时间:2024-06-12 13:14:03 编辑: 来源:

比增幅平均為26

7%,GDP環比增幅平均為9

98%,出口增幅遠遠高于GDP的增幅,也高于同期投資(22

07%)的平均增幅

推動經濟發展的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因素中,出口起著日益顯著的作用

5、我國對外貿易對GDP有一定的貢獻和拉動作用我們用結構相對數法通過考察局部占全局的比重大小來判斷局部對全局的影響程度,其中包括對總量和增量的影響

其公式如下:對外貿易GDP的拉動度=(凈出口增量/GDP增量)*GDP相對增幅

公式中包括兩部分:對外貿易GDP的貢獻度=凈出口增量/GDP增量;對外貿易GDP的拉動度=貢獻度*GDP相對增幅,鋼管拋丸機

從統計的結果看自78年到98年,我國對外貿易對GDP的貢獻度和拉動度除個別年份由于貿易逆差為負外,其它年份對外貿易對GDP的增長都起到一定的貢獻和拉動作用,其中83年GDP增幅中有66

1%是對外貿易貢獻的,當年GDP增幅10

9%中有7

2個百分點是對外貿易拉動的

97年貢獻度高達33

9%,也即97年我國GDP的增幅中33

9%是對外貿易貢獻的

拉動度為3%,說明

在8

8%增幅中有3個百分點是對外貿易拉動的

98年,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出口量銳減,環比增幅減為0

5%,對GDP的貢獻度減至5

3%,拉動度減至0

4%

可以這樣說,出口銳減因而沒能對GDP增長起到相應的拉動作用是98年GDP增幅未達8%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對外貿易對一個開放的國家而言其分量顯而易見

二、我國對外貿易的未來勢分析1、對外貿易的國際環境分析(1)世界經濟變化和國際市場走向由于國際形勢的動蕩,國際組織對今后經濟形勢的預測觀點不一致

世界銀行在"全球經濟前景"報告中預測世界經濟增長率為1

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為2

2%-2

3%,德國《世界報》98年12月19日刊文章說,根據多家國際機構預測,9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可達2%,2000年提高到3%

從上我們可以初步判斷,9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在2%左右應是較科學的

(2)世界貿易和我國主要貿易國(地區)的變化根據經合組織的預測,99年、2000年世界貿易將會分別增長5

3%、、6

1%,高于98年4

6%的數字,說明99年以后世界貿易將會出現恢復性增長

對于我國而言,幾個主要貿易國的情況,對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可能更具直接意義

和一般預測一樣,觀點各不相同,我們保守點估計,美國經濟增長率仍能保持2

5%-3%

雖略低于98年3

5%的增幅,估計對我國外貿影響不大

日本經濟情況不容樂觀,由于日本經濟的衰退,估計對我國外貿不會有刺激作用

香港在99年估計不會擺脫負增長,但恢復性回升是極有可能的,應該有利于我國的對外貿易

歐洲和歐盟經濟99年將保持溫和增長,2

2%以上的增長率,不會惡化我國對其的外貿關系

(3)中國加入WTO的進程及對我國外貿進出口的影響中國加入WTO的原則是以關稅減讓為主要代價,并以享受發展中國家待遇為前提

加入WTO的好處可歸結為以下三點:a、可以在130多個成員國享受多邊的、無條件的、永久性的最惠國待遇

b、通過世貿組織解決國際貿易摩擦,保護中國經濟貿易利益

c、及時獲得國際經貿信息

減讓關稅是中國加入WTO最主要的代價,這也是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

隨著進程的加深,我國在進口方面不斷削減限制

從92年以來關稅四次下調,平均關稅已由45%降至17%,并承諾2005年將進一步降到10%

97年降稅品種中高于平均降幅的約占40%

幾大類產品平均降幅為:礦產品31%、、化工原料及產品19%、木材及紙制品32%、機電產品18%、輕工產品31%、農產品34%、紡織品17%

加入WTO,關稅大幅下調,除有利于緩解我國國內缺乏的國民經濟發展必須的產品進口外,還將增加其他商品的進口,直接后果是進口總額和數量的增加

對于出口而言,其作用也一樣,由于取消了貿易歧視,我國較有優勢的產品如紡織品、輕工產品出口會大量增加

這是從理論上來判斷,但綜合考慮其他因素我們不難發現,短期內加入WTO對我國進出口好處并不十分明顯

94年以后,我國一直保持著貿易順差,對外貿易狀況良好

如果加入WTO,進口會因關稅大幅下挫而大增,加之國內目前采取的擴大內需的政策,極易引起進口的大增

這種情況下,如果出口不能即刻跟上,外貿形勢反轉極有可能出現,逆差取代順差

排除其他因素不計,短期內出口優勢僅集中在紡織品和家電上,對整體出口形勢影響不大

2、對外貿易的國內環境分析(1)上半年的宏觀形勢及對GDP增長的影響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6189億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7

6%,固定資產投資放慢且對民間投資沒有明顯催化作用,估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今后的GDP增幅

物價指數持續走低,消費需求依舊不足,對經濟增長的限制作用不會有實質性改變

外貿出口下降,貿易順差大幅減少,頭五個月我國出口總額676億美元,同比下降5

3%;進口605億美元,增加15

3%;順差同比減少118億美元,照此樂觀估計,今后一段時間內外貿形勢不惡化,凈出口也不會對GDP增幅有理想的貢獻度和拉動度

(2)中國經濟增長的未來趨勢及對進出口增長的客觀要求以上對宏觀形勢的分析可以看出,對GDP增幅有重大影響的三大因素投資、消費、出口在今后一段時間情況不容樂觀

從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情況來看估計99年GDP增幅會在7

6%-8%之間

排除其他因素不計,出口至少要保持98年的貢獻度和拉動度或略有提高才會有保證

反之,若出口下半年有大的轉變,好于估計值的話,可能對GDP的增長有更理想的貢獻和拉動作用

(3)人民幣今后的走勢及對我國外貿進出口的影響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我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為整個地區經濟的穩定做出了貢獻,時至今日如果繼續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就會與啟動內需的政策相矛盾

人民幣堅守在8

27的水平上,在周邊國家都貶值的情況下,實際人民幣匯率是升值的

這種情況下,最直接的結果是進口大量增加,而出口大幅減少,這一點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外貿運行中已充分得到體現

更有甚者,人民幣保持堅挺使擴大內需的政策(財政、貨幣政策)難于有效實施,因此可能導致整個宏觀經濟繼續走軟

從這個角度說,如果今后政府采取了相應的政策遏止住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其結果對于外貿而言將有效改變出口銳減,進口激增的局面

3、我國對外貿易的未來趨勢的研判(1)從歷史統計數據來看,79年-98年凈出口對GDP的平均貢獻度7

6%,平均拉動度為0

56%,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投資、消費、出口)中占有的份額是較小的,對經濟的拉動度也不大

一方面說明雖然外貿在經濟增長幅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總體水平仍然很有限,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另一方面說明如果進出口進一步增加,將毫無疑問會對GDP的增長有較強貢獻

綜合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結合我國對外貿易的具體情況,99年對外貿易的狀況和98年相比不會有太大的變動

照前半年的情況看,99年凈出口估計會低于98年的數字,因此對外貿易對GDP增長的貢獻度基本不會高于98年0

5%的水平,其在GDP增幅中充其量只能占0

5個百分點

凈出口總額會在(400-450)億美元之間

(2)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的結構基本已形成較合理的格局,從理論上講一種格局的形成是個時段的問題,因此一兩年內無論是產品結構還是地區結構都不會有實質的變化

工業制成品在進出口中都占有絕對的優勢,盡管初級品進口不斷增加,但短期內不會危及目前的格局

這種格局是:工業制成品進口占總額80%,出口占85%左右;初級品進口占總額近20%,出口占總額15%弱

在地區結構上,廣東、上海、江蘇等省(市)將會保持絕對優勢不變

我國主要的貿易對象仍是美國、日本、香港和歐盟,但并不排除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量的增加,如非洲和拉美

中國經濟發展的數據

“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資源約束的數據分析

前些年能源消費總量有所下降的中國,從2003年開始不得不應對突然而至的能源供應緊張。發電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長,但全國還是有21個省份出現不同程度的限電。2004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仍然緊張,限電仍然伴隨全年。

國內礦產資源已無法支撐飛速發展的經濟。鐵礦石進口量增長了30%以上,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引起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不斷上揚。國內電解鋁生產所需原料50%以上依賴進口,由于國際氧化鋁價格受中國需求拉動上漲,單純依靠進口原料的電解鋁生產企業開始虧損。

這兩個在2003年出現的看似突然的經濟現象,凸顯了中國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資源瓶頸。與此同時,生態環境的惡化與環境承載能力的弱化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研究資源約束與環境承載力問題,找到擺脫環境、能源約束的有效途徑,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十一五”期間我國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

一、未來“十一五”期間中國資源與環境方面的數據預測

在未來的“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任務仍然艱巨,在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仍然要面臨嚴峻的重大挑戰。

專欄23 “人口三大高峰”是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首要挑戰

(一)人口:2030年達到最高峰為14.76億人

中國基數龐大的人口總量還將持續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9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由1990年的21.06‰和14.39‰降至為1998年的16.03‰和9.53‰,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首次低于10‰,但由于基數過于龐大,每年凈增人口數量仍在1200萬左右。據國家統計局按中方案(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9)預測,2005年全國總人口為13.20億人,2015年為14.08億人,2030年達到最高峰為14.76億人,2033年全國總人口達到人口高峰值14.8億,而后將開始不斷下降。龐大的人口總量壓力在21世紀上半葉仍將長期持續存在。

進入21世紀我國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稱為最突出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之一。按國際通用標準,65歲以上老年人口2000年將達到8900萬人,2005年達到1億人,2015年達到1.3億人,2040年達到2.9億人。2000年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2015年將達到9.35%,2040年將達到總人口的1/5。若按中國實際老年撫養人口即男60、女55歲以上人口,1995年為1.58億人,2005年約2億人,2015年達到2.65億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