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國食品出口貿易現狀(數據顯示目前有9億畝海外土地給中國生產糧食,中國糧食安全現狀如何?)

时间:2024-05-24 07:03:23 编辑: 来源:

聯合起來。

結合生產生活實際,分析我國食品標準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并討論解決的措施。

僅供參考: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標準重疊交叉,缺乏統一

據悉,我國食品標準體系由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等4級構成

目前,我國共有1070項食品工業國家標準和1164項食品工業行業標準;為了適應進出口食品檢驗,還有進出口食品檢驗方法行業標準578項

1我國食品標準過多過濫,常常令執法部門和企業無所適從(1)生產流通和市場秩序之所以如此混亂,食品標準之間相互交叉、相互矛盾是其中原因之一

去年我國遼寧、湖南、河南等地陸續被發現氧化硫殘留超標的黃花菜,銷量隨后急劇下降,菜農及加工企業也因此遭受重大損失

有關部門調查發現,《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明確黃花菜不屬于“干菜”,不得使用硫磺等漂白劑,因此不能有二氧化硫殘留;而質檢、農業部門的標準中規定“干菜”包括黃花菜,且明確二氧化硫的殘留限量是0

1g/kg

相關部門標準互相矛盾,各執一詞,不僅給黃花菜的種植、初加工、流通造成極大混亂,更使消費者一頭霧水,無法消費

最終國務院有關部門迅速行動,重新確定黃花菜屬于“干菜”,二氧化硫殘留不得超過0

2g/kg,才使問題得以解決

(2)同一類食品國標、行標相互重復的情況也比較突出

小小一個蘋果,既有國家標準,又有農業部頒布的無公害標準、綠色標準、蘋果外觀等級標準,還有原商業部頒布的蘋果銷售質量標準

最令執法部門頭痛的當屬標準的技術內容與相關法律不一致

例如,火腿目前共有《火腿衛生標準》等六項標準,其感官指標規定二級鮮度的色澤,表面可以有霉點,組織狀態,肉身稍軟,氣味、風味略咸,脂肪有輕度酸敗味

但《食品衛生法》第六條:“食品應當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具有相應的色、香、味等感官形態

”兩條關于感官指標規定顯然不一致,這必然大大降低了《火腿衛生標準》的使用價值,給食品衛生監督執法帶來不少困難

(3)標準越多、內容越細不一定就能保障消費者的安全健康,同一產品沒有必要制定眾多標準,多標準就等于沒標準,實際上只有一個行業標準就完全可以了

同一產品有幾個標準,并且檢驗方法不同、含量限度不同,不僅給實際操作帶來困難,也無法適應目前食品的生產及市場監管需要,亟待盡快協調統一,這既有利于企業去遵循和執行,也有利于有關部門監管執法

2標準殘缺:適用性較差雖然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總共將近3000項,但在某些方面的空白和不配套依然是其無法回避的“硬傷”

目前我國相關標準結構不配套,內容不全面,指標設計涵蓋范圍窄且存在空白,再加上檢驗方法不配套,計量單位不規范,由此導致標準的適用性較差

據了解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標準體系相比,我國果蔬標準缺乏一些重要食品加工原料的質量標準和分級標準,無法實現對產品質量認證及優質優價,貯藏運輸及包裝標識標準不能滿足果蔬貯藏流通需要,果蔬制品中目前還沒有二氧化硫、鎘、砷、汞等有害物質含量的檢測方法標準

我國農業初級品標準與生產和進出口貿易要求配套性差,標準間不協調

在分析方法中,大多是用常規的重量法、容量法和比色法,這些方法操作流程長,費工費時,對偽劣假冒產品特別是惡意摻假產品的辨別能力較差

而對酶制劑、促長劑等又缺乏精確有效的監測技術和檢驗方法,農產品安全衛生指標多是以微量、痕量水平衡量的,很難用常規的分析手段進行檢測

目前我國不僅缺乏農藥多殘留檢測方法標準,單殘留檢測方法標準也有限,在醬油衛生標準中氨基酸態氮以“%”表示而不是采用國際法定單位,但在分析方法中氨基酸態氮又以“g/1000ml”表示,使監督檢測部門難以掌握及正確使用

我國農業初級品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的主線也各不相同

《農產品安全無公害蔬菜安全產品要求》標準的主線是產品,《農藥合理使用準則》、《雙甲脒等農藥在食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的主線是農藥的品種,《稻谷中甲胺磷最大殘留限量》的主線是產品和農藥品種

這無疑給標準使用者在使用標準之前的查找工作帶來麻煩,不知道從哪條主線去尋找標準、使用標準,也容易造成部分企業和某些執法部門在標準使用過程中有的使用不全

例如,一般人認為我國茶葉農藥殘留限量指標僅有六六六、滴滴涕兩種,但在《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大米、蔬菜、柑橘、茶葉中喹硫磷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等標準中共制定了22項農藥殘留限量指標(不包括無公害茶葉和有機茶葉標準)

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國際上使用FAO/WHO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食品中農藥殘留最大限量標準》時,按照農藥品種這條主線就可以尋找到某種產中所有的農藥殘留限量要求

3接軌:抓緊標準修訂工作老標準不及時修訂,新標準未及時制訂,束縛我國食品安全工作的開展

據介紹,我國食品一直延續計劃經濟時期各部委制定的標準,這就難以避免標準政出多門、交叉重復、指標不統一的現象

雖然有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但由于《標準化法》的限制,實際上無法發揮統一規劃、制定、審查、發布的作用,管理上缺位、錯位、混亂,有的標準竟然超過10年、20年都不修訂,這明顯是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食品標準中的各項具體指標大都低于國際標準和國外標準

例如,歐盟技術法規規定,醬油三氯丙醇限量為0

02mg/kg,而我國《醬油衛生標準》(GB2717-2003)中并未列入三氯丙醇的項目,在較新發布的醬油行業標準中,三氯丙醇的限量與歐盟比較相差50倍

由此可見我國的在食品質量安全方面與國際上差距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比例為23%,遠遠低于我國國家標準采標率44

2%的總體水平,行業標準國際采標率就更低

我國農業初級品標準采標率尤其國家標準采標率、行業標準采標率安全標準指標水平過低,為后期的食品加工質量安全埋下了隱患

我國政府已明確表示,我國要構建新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將盡快清理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產品和衛生標準,加強農藥、重金屬檢驗標準的修訂工作,積極參與國際食品法典修訂,提高國際標準的采標率,制訂出既能滿足進出口貿易的需要,又符合中國國情食品標準新的體系

國貿問題,中國農產品國際分工想要發揮更大優勢,應該從哪方面做努力

中國既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人口大國,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一直以來是中國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農民不富,中國不富”,農產品的穩定對中國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加入WTO之初,曾有不少人士擔憂中國農產品將遭受來自國外農產品的強勁沖擊,因而動搖中國的國本。加入WTO以來的五年多時間里,中國農產品在挑戰中發展了自己,出口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農產品出口可以高枕無憂了。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隨著中國開放度的進一步擴大,農產品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將更復雜,應對工作更艱巨。為此,我們需要全面的理解農產品的出口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我們目前存在的差距,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才能確保農產品穩步健康發展。

一、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

(一)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分析

中國農業基本上是一個以滿足內需為主的產業。從貿易差額上看,在加入WTO以前,中國農產品貿易在大部分年份都保持順差。加入WTO后,2002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大幅度增加。據統計,2002年全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達到180.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20.8億美元,同比增長12.8%,當年農產品貿易順差為57億美元。進入中國入世第二年,中國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增長趨勢。截止03年底,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212.4億美元,進口總額達到189.3億美元,仍實現貿易順差25億美元。2005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值達到272億美元,比建國初期的5億美元,增長53.4倍。但是,隨著中國農產品進口關稅的降低,中國農產品在這個時期進口增長幅度也在加大,超過了農產品出口的增長幅度,甚至出現逆差現象。據統計,05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14.2億美元,其中農產品出口233.9億美元,進口280.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4%,成為僅次于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全球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農產品出口雖實現連續五年快速增長,卻出現了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自1984年來的首次逆差。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特點

1、農產品出口結構

我國農產品出口反映了中國農業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結構特征:一方面,中國出口農產品以勞動密集型高價值農產品為主。如2003年中國出口新鮮及冷凍水產品33.4億美元,占全部農產品出口的15.7%;蔬菜出口21.8億美元,占10.3%;園藝產品出口52.7億美元,占24.8%;畜產品出口27.3億美元,占12.9%;四類產品出口合計占農產品總出口的63.9 %。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品出口增加。2003年中國農產品加工品出口85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40.2%。其中蔬菜水果加工品出口21.7億美元,占農產品總出口的10.2%;水產品加工品出口19.3億美元,占9.1%;肉類加工品出口7億美元,占3%。總的看來,我國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出口優勢正在顯現。

2、農產品出口的地區分布

中國主要的農產品出口省份是山東、廣東、浙江、遼寧、吉林和福建等,其中山東是農產品出口增長最快的省份之一,山東自2000年超過廣東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省。總體來說,中國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中國農產品出口前十位省(市)中有8個屬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農產品出口占全國的16.6%,其中只有吉林省出口超過10億美元,在全國排名第五,黑龍江出口超過5億美元,在全國排名第九;目前西部十省農產品出口較少,2003年西部十省出口農產品13.74億美元,僅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5%。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問題

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現狀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自入世以來出現了轉折性變化,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是,在中國農產品繼續保持比較優勢、出口潛力較大的同時,目前還存在一些影響農產品出口的突出問題。

(一)國際競爭力總體不強

在國際市場上,我國部分農產品具有良好的國際競爭力,如園藝、畜禽類產品、水產品等。但從出口額來看,除了蔬菜略有增加,其他農產品出口不進反退。表面上看,這是由于其他國家在家禽和動物進口方面設置的種種非關稅壁壘,成為中國相關農產品出口的障礙。但究其深層原因,還是在于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未得到根本提高。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面臨著雙重壓力:在生產方式上,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和價格高。據統計,我國近年的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成本中,人工費用占到35%~53%,使得原本具有價格優勢的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相當,出口競爭力下降。而發達國家農產品人工費用則不到10%。在產品質量上,我國農產品規格化標準化程度低,產品質量不高,農產品安全問題突出。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近年來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愈演愈烈,成為目前國際農產品貿易壁壘的新特征,嚴重影響中國擴大農產品出口。從日本、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針對農產品實施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來看,中國農產品出口面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體現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