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歐貿易產品結構(制度差異對中歐貿易的影響)

时间:2024-05-20 09:53:56 编辑: 来源:

公司之間的跨國貿易行為。現實中,跨國企業進行產業內貿易主要是為了利用轉讓價格獲得高額利潤。就跨國企業而言,對于發生在其內部各實體之間的交易價格,完全可以由企業按照整體規劃來自主確定。跨國企業在我國往往采取高價進口機器設備和原材料而低價出口制成品的策略,來達到其減少企業稅負、避開風險與管制、調撥資金和有效分攤費用的目的。而外資企業在我國貿易額中已占到1/2強,因此,它們的這種做法使我國的貿易條件更趨惡化。

(3)關稅制度的不完善。雖然我國近年來已經對關稅體系進行了深入改革,但我國的關稅結構仍不盡合理,關稅“虛保護”現象嚴重,關稅的實際征收率明顯低于名義征收率。在關稅平均水平逐年下降的情況下,實際征收率并未得到實質性提升,并未起到其應有的保護作用,而且,對于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大部分的加工貿易來說,進口原材料、機器設備等的高關稅,必然導致進口的高價;同時,出口退稅、進口減免稅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產品的價格。這樣又進一步惡化了我國的貿易條件。

3�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政策建議

如上所述,我國貿易條件特別是制成品貿易條件確實處于不斷惡化之中,而且隨著我國加入WTO,使用關稅、配額等手段來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空間越來越小,我國貿易條件有可能進一步惡化。而貿易條件惡化的趨勢將會對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采取相應措施,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保持我國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維護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成果。

3.1�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由于一國貿易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國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因而結合我國產業技術水平來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實現比較優勢的升級優化,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重要途徑。

(1)應加大產業轉移力度,在確保就業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以機電產業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新材料、醫療、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知識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進行了產業調整,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已占到出口總額的51.9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占到了25.2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層次和規模差距還很大,因此我們要積極吸引世界先進技術,提高我國產品的技術含量,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2)由于我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在貿易中具有相當的地位,我們應當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和資源豐富的優勢,對其進行現代化的改造。要大力加強對傳統出口產品的深加工,提高其技術含量,積極將新技術、新材料向傳統產業滲透,促使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升級,使其重新獲得比較優勢。

(3)我們還應當擴充完善產業鏈,強化基礎工業力量,大力發展零部件加工工業,以降低對加工貿易中零部件進口的依賴性,從而大量降低中間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促使貿易條件改善。

3.2�加強行業協會和進出口商會以及中介機構的建設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以市場信息為導向的,特別是價格信息,是一個企業經營決策之本。由于體制因素,我國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手段也極為有限。在此情形下,發揮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們可以承擔許多國際貿易中不宜由政府或企業管理的事務。但在我國,這些協會、商會往往帶有半官方的性質,習慣于行政管理和謀求自身的經濟利益。有時它們不僅不能成為進出口企業的好幫手,還橫生枝節,給企業以額外負擔。因此,我們應當大力加強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機構的建設,將其進行市場化運作,擺脫政府色彩,發揮其收集市場信息,協調行業競爭,提供買粉絲服務,推進行業技術進步等積極作用,以此來促進我國貿易的發展。

3.3�強化對關稅體制的改革力度

我們應積極推進關稅體制改革,優化關稅結構,促進我國貿易更好地發展。我們應當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減免稅政策,特別是要規范加工貿易關稅方面的政策,努力把加工貿易引向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同時要針對整個產業實施關稅優惠政策,而非針對單個企業、項目;要給予國內外所有企業國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

3.4�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改革力度

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但其中我們要花大力氣對外貿企業進行改革,因為外貿企業是進行進出口業務的載體,只有它們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才有可能促進我國貿易的健康、平穩運行。為此,我們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真正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外貿企業制度;要加強外貿運作中的科技含量,推進外貿企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同時,還要改變企業分散經營的狀況,實施行業集中策略,實現規模經濟,以此來促進外貿企業整體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江小涓,楊圣明,馮雷.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呂春成.國際貿易原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3]�呂春成.戰略性貿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4]�謝飛.貿易條件、技術進步與發展戰略選擇[J].財貿研究,2003(6):1-6.

[5]�董國輝.“貿易條件惡化論”的論爭與發展[J].南開經濟研究,2001(3):11-14.

[6]�陳雪梅,郭熙保.貿易條件惡化論述評[J].教學與研究,1999(7):52-57.

[7]�趙玉敏,郭培興,王婷.中國貿易條件變化趨勢分析[J].國際貿易,2002(7):18-25.

[8]�張覺力,王文龍.貿易條件惡化論的發展及其意義[J].經濟問題探索,2002(10):13-16.

買粉絲://買粉絲.softscience.買粉絲.買粉絲/view_info.jsp?INFOID=7110

中歐張春教授:解讀上海“兩個中心”建設

4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對上海“兩個中心”的建設給予解讀。《人民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上海市常務副市長楊雄和上交所總經理張育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張春作為學術界的代表,也接受了專訪,并就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拉開帷幕----

上海邁向“雙中心”(經濟聚焦)

國務院明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定位,從抽象到具體、從概念到內涵、從原則到具體路徑,上海“兩個中心”建設輪廓日益清晰。

《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今天正式發布,國務院新聞辦今天也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對上海“兩個中心”的建設給予解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正式拉開帷幕。

“兩個中心”建設的戰略意義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以為,加快金融航運“兩個中心”建設的意義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這既是上海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服務于全國的需要。

他分析,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經濟大國、貿易大國、金融大國、航運大國,在全球化新格局和進一步開放的新形勢下,到了由大到強發展的關鍵時刻。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加快產業升級,還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或者是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實力,都需要建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并且能夠為之服務的,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的中心,這個中心當然包括國際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這是一個必然的要求。

“當然,應對歷史罕見的金融危機,還必須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特別是要加快建立安全、高效、開放的金融體系,加快推進我國金融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劉鐵男說,上海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特別是在金融市場體系、航運基礎設施等方面,有很好的實力。應該說上海是我國大陸地區條件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大都市。在上海建設“兩個中心”,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上海市常務副市長楊雄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觀點。“國務院《意見》的出臺,對于上海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非常及時、非常必要。對我們加快建立綜合航運服務體系將有極大的推動。事實上,航運金融的發展,也是金融中心的重要內容。”楊雄說。

金融市場發展迎來提速期

伴隨著《意見》的出臺,一系列有關金融市場的新政策一一亮相。

形成發達的金融市場體系,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任務。根據《意見》要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將不斷拓展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意在建設多層次多元、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市場體系。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說:“要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進程,就必須抓住這個核心內容,不斷推進上海金融要素市場體系的健全和完善。”

為了推進這一體系的健全,金融界此前想做而沒能做的事兒都列在了《意見》中。它包括:不斷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優化金融市場參與者結構,大力發展各類金融機構等。比如,促進債券一、二級市場建設及其協調發展;加快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互聯互通,推進上市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券市場試點。還有,加大期貨市場發展力度,做深做精現有期貨品種,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屬類大宗產品期貨,支持境內期貨交易所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內探索開展期貨保稅交割業務。拓寬上市公司行業和規模覆蓋面,適應多層次市場發展需要,研究建立不同市場和層次間上市公司轉板機制等。這一系列的動作如果到位,上海金融市場的建設將迎來一個提速期。

值得關注的是,“逐步加強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主板地位和市場影響力”,已明確寫入意見中。這是《意見》中惟一點名的金融市場。由此看來,上交所的發展已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頭戲。

上交所如何能不負眾望?上交所總經理張育軍談到,上交所最核心的就是通過推動藍籌股市場的建設來為上海金融中心服務。上交所已是亞太區主要交易所之一,未來5年,上交所要爭取成為亞太區最重要的市場,第二個目標就是世界的主要交易所之一。

仔細研究《意見》,發現了一連串“試點”的字樣。它表明,上海已擔負起在金融領域先行先試的重任。

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明確提到,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盡管人民幣的國際化沒有時間表,但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張春以為,我們強調經濟結構調整,轉變以出口為支撐的經濟結構,建設內需為主的經濟金融生態,正因如此,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就顯得很重要。“如果我們的經濟結構、金融監管、風險管理有所突破,能夠承受得起金融風險,人民幣國際化也就是時候了。”張春說。

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有三大要點

劉鐵男說,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總目標是,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主要包括三個要點:一是基本形成以上海為中心,以國內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緊密合作的國際航運樞紐港;二是基本形成具有多種運輸方式一體化特征的現代港口綜合運輸體系;三是基本形成服務優質,功能完備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和優質的國際航運服務管理。

針對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