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國社科文摘買粉絲(推薦一些文學雜志)

时间:2024-06-02 10:09:51 编辑: 来源:

》2007年12月28日第6版;

《讓個稅回歸“劫富濟貧”的本來面目》,《檢察日報》2008年1月1日第3版;

《電信運營商能推個一干二凈?》,《檢察日報》2008年1月11日第3版;

《刑事證據規定能帶來什么》,《法制日報》2008年1月27日第2版;

《我永遠不能說真話的遺憾》,《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這是一個謊言盛行的年代嗎》,《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一定要重復漫長的觀念更新進程嗎》,《檢察日報》2008年3月17日;

《歷史的另一張面孔》,《檢察日報》2008年3月21日;

《“許霆案”中的量刑裁量權困局》,《檢察日報》2008年4月4日;

《刑訊逼供與角色扮演》,《人民檢察》2008年第9期(5月)。

《法學研究的本土化問題》,載《檢察日報》2008年6月26日。

《訴訟的游戲規則》,載《檢察日報》2008年7月31日;

《奧運會報道要尊重運動員隱私權》,載《法制日報》2008年8月17日。

《“引誘性執法”是否具有正當性》,載《解放日報》2008年10月6日第11版。

《微軟的“正版秀”》,載《法人》2008年第11期。

《勿讓誠信體系破產》,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期;

《股市期待法治陽光》,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期;

《“鞭炮門”事件:公務員的年后第一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3期;

《網絡反腐的民間力量》,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4期;

《神證時代的正義》,載《檢察日報》2009年2月19日。

《為什么又是礦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5期;

《“上帝”為何期盼3·15》,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6期;

《又見公捕公判》,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7期;

《刑法的愚人節》,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8期。

《刑事司法的“潛規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9期。

《懲罰性賠償有多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0期。

《如果沒有口供》,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1期。

《冷眼旁觀破案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2期。

《戴著鐐銬的舞者》,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3期。

《刑罰的“實報實銷”》,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3期。

《不自愿的自愿》,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4期。

《法官和律師的角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5期。

《測不出的真相》,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6期。

《二審為何不開庭》,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7期。

《刑事司法中的“躲貓貓”》,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8期。

《司法夾縫中的證人》,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9期。

《職務犯罪的“零容忍”》,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9期;

《偵查的司法控制》,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0期。

《“釣魚式執法”暴露出的問題》,載《人民法院報》2009年12月8日第五版;

《公開審判的陰影》,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1期;

《像法律人一樣思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1期;

《從行人社會到汽車社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3期;

《法制的傳統和移植》,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5期;

《該以怎樣的態度和措施遏制刑訊逼供》,載《人民檢察》2010年第5期;

《制度的糾錯系統》,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7期;

《訴訟的時間之殤》,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9期;

《羅彩霞案為何久拖不審?》,載《人民日報》2010年5月6日第9版;

《正義木桶的短板》,載《方圓法治》2010年6月20日第273期;

《在法律與人情之間》,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日第274期;

《司法能見度》,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0日第275期;

《如何給“張競”公平的通道》,載《人民日報》2010年7月26日;

《讓訴訟成為真正的訴訟》,載《方圓法治》2010年8月20日第277期;

《騙子狂歡是一種社會病》,載《羊城晚報》2010年8月29日;

《見識刑事訴訟的潛規則》,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交叉詢問制度碰到中國障礙》,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捐款為何不是義務》,載《方圓法治》2010年9月20日第279期;

《法治離我們有多遠》,載《方圓法治》2010年10月20日第281期;

《避風港與紅旗》,載《方圓法治》2010年11月20日第283期; 2003年5月—2004年3月,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證人制度研究”,合著《證人制度研究》,已經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4年2月—5月,參與歐盟-中國司法合作項目“歐盟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合著的《刑事司法大趨勢》已經由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

2005年6-12月,參與美國福特基金項目“反酷刑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相關成果已經發表在核心期刊;

2006年,臺灣中央研究院資助項目“證人制度比較研究”,已經提交報告;

2006年,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項目“證據法學研究”項目,相關成果已經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5-2007年,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證人保護制度研究”,已經完成。

2007年5月-10月,參與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起草,已完成。

2007年7月-2008年1月,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司法權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已完成。

2007年10月起,參與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證據法學》,已完成。

2007年11月起,參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重點課題“檢察制度比較研究”,已完成。

2008年4月起,獨自承擔中國政法大學校級課題“證據法學的啟蒙”,進行中。

2008年8月起,獨自承擔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年度科研項目培育資金項目“民事訴訟中測謊結論運用之實證研究”,已完成;

2008年9月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證據立法問題研究》(08JC820046),進行中。

2010年6月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刑事證人保護制度研究》,進行中。

除了《愛格》以外,還有哪些青春回憶型刊物已經停刊?

除了《愛格》雜志,還有一些青春回憶型刊物已經停刊,包括《花火》和《故事會》。

《花火》是湖南長沙出版的青春類文學期刊,創刊于2004年,主要面向13-25歲的青少年讀者。該雜志以“讓青春綻放,讓夢想飛翔”為口號,以“貼近生活、貼近讀者、貼近時代”為辦刊宗旨。然而,隨著市場變化和讀者群體的轉移,《花火》最終于2019年停刊。

另外一本停刊的雜志是《故事會》,這是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故事類期刊,創刊于1963年,主要面向年輕人和中產階級讀者。該雜志以“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為特色,以輕松、幽默的筆觸講述了許多老百姓身邊的故事。然而,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和內容同質化嚴重,《故事會》最終于2020年停刊。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青春雜志也陸續宣布停刊或無限期休刊,比如《桃之夭夭》和《意林·小淑女》(又稱《意林·小小姐》)。其中,《桃之夭夭》于2021年11月休刊,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公告,表達對讀者的感謝;而《意林·小淑女》(又稱《意林·小小姐》)則宣布于2022年1月起進入無限期休刊狀態。這些雜志的停刊和休刊令不少網友感慨不已,也讓人惋惜青春歲月的結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