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巴貿易發展現狀分析(瓜達爾港成了巴鐵的經濟中心?看看中國建設的現狀,變化天翻地覆)

时间:2024-06-01 07:32:45 编辑: 来源:

、11月連

續兩個月,純電動乘用車不斷刷新月度產量紀錄。11月純電動乘用

車產量達3萬輛,同比增長7倍。而在12月純電動乘用車產量下滑至

2.57萬輛,減產近5000輛。

插電式混動乘用車2015年增速遠落后于2014年22倍的同比增速,

主要因為2013年產量基數較小,2014年實現跨越式增長。2015

年新上市的車型僅有比亞迪唐、華晨寶馬530Le、沃爾沃S60l插

電式3款,所有在售的插電式乘用車僅6款,但仍實現了同比三倍的

高速增長。

2013-2015年,39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區域)累計推廣應

用新能源汽車總量達到38.3萬輛,超出33萬輛的推廣目標。但從

分布情況來看,只有43.6%的城市完成上報目標。現階段新能源汽

車推廣的主要市場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二線城市,這些城市面

臨節能減排的壓力更大,新能源汽車配套政策落地快,在財政補貼、

牌照資源等方面的優惠力度大。

從分布車型來看,2013年至2015年10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推

廣139396輛,占總推廣量68%。其中,純電動乘用車推廣9162

7輛,占比45%,插電式乘用車推廣47769輛,占比23%。

從推廣領域來看,私人領域累計推廣91792輛,占總量45%,公共

領域推廣113409輛,占55%。私人領域、租賃用車、出租車、公

務車四個領域主要應用的車型為乘用車,結合推廣車型分布數量來

看,這四個領域的推廣量與新能源乘用車推廣量相吻合,可以分析

得出:新能源乘用車在私人領域占比最大,約為66%,其次是租賃

用車領域,約占23%。出租車占比約5%,公務車占比約6%。

根據2015年產量,列出前十家車企排行如下,前六名排位與2014

年保持一致。比亞迪以5.89萬輛排名第一,連續兩年占據冠軍位置。

此外吉利、眾泰(湖南江南)、北汽、上汽、江淮、奇瑞一直是產

銷排名靠前的企業。2015年新增進入前10榜的企業有江鈴和力帆,

主要通過小型、低價電動汽車的投放快速打開市場。

細分車型技術路線來看,在純電動汽車領域,2015年吉利以5.01

萬輛產量位居榜首,遠領先第二名眾泰(湖南江南)的2.6萬輛。

北汽新能源以1.74萬輛排名第三,比亞迪1.1萬輛排名第五,江淮

以1.02萬輛排名第五。

中國市場上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并不多,截至2015年底僅有五個

品牌6款車型在售。其中,比亞迪以4.78萬輛占據最大份額,繼

2014年比亞迪秦上市引發市場追捧后,2015年6月推出的插電式

車型唐也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據統計,2015年所有在產的新能源乘用車一共有66款,從車型級

別分布來看,A級車數量最多,以19款產品占比達32%,緊接著是

A00級電動車,共17款產品。

整體來看,A00級、A0級、A級在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中占據主體地

位,共38款車型,數量占比84%,2015年生產13.84萬輛,產量

占比達85%。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在車型上具有小型化、緊湊的特點,

B級、C級等其他車型還不夠豐富,產量占比也較低。

純電動車型的小型化趨勢更加突出,A00級、A0級新能源乘用車全

部采用純電動技術路線。純電動B級、C級以上的車型很少,產量占

對技術性能、品質等方面要求更高。相比之下,小型電動汽車更容易

形成產業優勢。

目前在產的插電式乘用車都是從A級車起步,車型雖然不多,但從轎

車到SUV、中高端都有覆蓋。接近燃油車的便利性使得插電式乘用車

更容易發展出豐富車型規格。

現階段(2013-2015年)新能源乘用車根據純電動續航里程R(工

況法)進行補貼,其中純電動乘用車補貼分為三類標準,按這三檔續

航里程范圍對目前在產的純電動乘用車進行分類。(部分車型有多個

動力版本,分別按不同的續航里程列入分類統計,工況續航里程參照

新能源汽車免購置稅目錄數值。)

80≤R<150km續航的康迪K10、康迪K11、知豆H1主要作為租賃

車型投放,產量占該區間96.5%,對私銷售的力帆330EV、榮威

E50所占比例很小,續航低于150km的電動汽車在私人市場的份額

很小,較難覆蓋用戶出行需求。

康迪K系列、知豆系列都推出了面向私人市場更高續航里程的車型,

并且從2016年起,純電動乘用車補貼標準對續航里程的要求提高至

100km及以上,受補貼調整影響,上述三款續航約80km的車型都

將不再生產。力帆330EV還有一款續航里程為160km的版本,作為

主推車型版本,產量達3305輛。上汽榮威E50將于2016年推出升級

款,續航里程達到170km,目前已經開始小批量生產升級款。由此

來看,80≤R<150km區間的車型越來越少,主銷純電動乘用車的

續航里程都將從150km起步。

150≤R<250km區間的純電動車型最多,共31款,累計生產11.4

萬輛,占比80.1%。由于本區間內補貼從150km起,60%以上的車

型都照此限度設計續航能力。

目前國產電動乘用車中,續航里程最長的是比亞迪E6400型,達400

km,老款e6續航里程也能到達322km。2015年之前,續航里程超

過250km的車型非常少。隨著電池技術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車企

推出長續航里程的車型,包括北汽EU260、吉利帝豪EV等,并且補

貼后的價格做到15萬元以內,性價比較高。

總結與展望:全球范圍來看,2015年電動汽車在發展路上遇到了

一定的阻力,例如油價下跌帶來影響,但對電動汽車發展總體影響

不大。在2016年,盡管油價低迷,但歐洲對汽油苛以重稅,這意味

著油價暴跌對汽油車成本的下行影響有限。行駛里程增加、電池價

格降低以及稅收和其他優惠政策,加上大眾對電動汽車更加熟悉,

都將繼續推動電動汽車銷量的增加。

中國與巴基斯坦現狀

中巴聯合貿易走廊項目進展緩慢,但外交和軍事關系仍然強大和友好。

巴基斯坦內部政治危機的影響繼續給伊斯蘭堡的外交關系蒙上陰影,尤其是與美國和中國的關系。在前總理伊姆蘭·汗指責華盛頓干涉巴基斯坦內政并密謀推翻他的政府后,巴基斯坦與美國的關系受到損害。在伊姆蘭·汗統治期間,與中國的關系依然牢固,盡管由于安全局勢緊張,中巴聯合貿易走廊項目進展緩慢,但外交和軍事關系仍然強大和友好。

另一方面,在卡拉奇爆炸事件后,沙赫巴茲·謝里夫政府意識到中國施壓的程度,據巴基斯坦《黎明報》報道,爆炸發生后,中方表示強烈不滿和憤慨,要求巴方對事件進行徹底調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確保在巴中國公民的安全。

此后,巴基斯坦采取了多項措施來緩解兩國關系的下滑,5月22日,巴基斯坦外長訪華,與中方外長就經濟協調和中巴經濟走廊項目進行磋商。此前,扎爾達里在就任外交部長時重申,巴基斯坦有意增加和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包括迅速實施經濟走廊。

在扎爾達里訪華之際,在巴基斯坦外交部政務司司長與中國外交部涉外安全專員會晤中,巴基斯坦信德省政府和中國安全部門達成共識,同意為在中巴經濟走廊等省內工作的中國人制定安全保障機制。對經濟走廊的安全威脅,以及隨之而來的緩慢實施,是巴中關系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

對此,記者兼政治分析家賈維德·拉納表示,完成加強巴中關系的項目不符合美國和印度的利益,因此,他們阻撓該項目。拉納告訴半島電視臺說,兩國關系不僅與經濟走廊掛鉤,而且是戰略關系,取決于兩國的政治地理,以及中巴兩國對印度的共同敵意。

中國和巴基斯坦關系發展史

1、初始期1947—1954左右

巴基斯坦本身建立時一開始和印度一樣是選擇不結盟運動的,巴基斯坦試圖和英國,美國,蘇聯獲得進一步幫助,但是因為英國不愿在南亞投入過多精力,而美國當時也并不注重南亞,蘇聯的工作重心放在印度,所以巴基斯坦一開始就需要和地區大國建立起一定關系。

同時印度在1950年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這也促使巴基斯坦加快了建交步伐,兩國于1951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階段巴中之間主要是政治經濟往來,巴基斯坦提供國際上的支持,例如在關于朝鮮戰爭的問題上堅定支持中國,中國與巴基斯坦進行一系列政治經貿活動。

2、敵對期1954—1962左右

所以美國認為需要大力支持巴基斯坦來平衡南亞的勢力均衡,美巴迅速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開展了大量的援助與合作項目,加之該時期印度對華友好,這使得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關系迅速降溫,1954年,巴總理穆罕默德.阿里宣布“國際共產主義對南亞和東南亞構成嚴重威脅。”,同年7月巴基斯坦政府開始取締共產主義組織,嚴禁相關活動與言論。

并對中國大使館進行密切的監視跟蹤,嚴格限制兩國間的經貿文化活動,在聯合國大會上也一轉立場堅決反對中國。同年9月加入美國組織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甚至在1958年金門危機時發出外交照會,聲稱“臺灣地位未定論”,積極參加在臺灣舉行的“亞洲人民反共同盟會議”。

3、回暖期1962—1971年左右

該階段主要是中印中蘇關系走向敵對,因而中美,中巴關系走向友好乃至潛在盟友。印度從1956年起和中國因為領土糾紛和青藏高原問題,與中國關系逐漸敵對,而蘇聯因為對華關系破裂,迫切地支持印度,打壓巴基斯坦和中國,美國則認為同時給予印度一定支持,有助于改善美國在南亞的外交環境,也有助于遏制中國。

但是這恰恰使得巴基斯坦極度不滿,所以巴中關系再度回暖,1962年中巴就邊界問題展開談判,于1963年簽署了《中巴邊界協定》,雙方再次展開密切的政治經貿往來。而中蘇關系破裂后,蘇聯對印度提供了大力支持,意圖將霸權滲入南亞,到1963年3月,蘇聯就向印度提供了50億盧布的貸款,除了經濟支持外,大量的現代化武器,從坦克到導彈,都運抵印度。

而印度依托蘇聯支持,在第二次印巴戰爭期間美國主導的對印度武器禁運和停止援助對印度影響并不大。1966年,蘇聯斡旋下,印巴簽署《塔什干宣言》,實際上默認了印度在克什米爾的特殊利益。這一時期,中巴關系走近,中美關系走近,美巴關系走近,三方良性互動,關系逐步緊密起來。

從宣布尼克松將訪華開始,印度和蘇聯愈發緊張,兩國迅速于1971年8月簽署了《印蘇和平友好條約》,兩國正式結盟。而1971年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實質上也是印蘇集團與中美巴集團的一次較量,固然巴基斯坦失敗,孟加拉國建立,但是巴基斯坦得以收縮戰線,并且必須更加緊密地依靠美國與中國的支持。

而更加強大并與蘇聯同盟的印度則是中國與美國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到冷戰結束為止,基本是中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