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國家文化對外貿易基地(北京)全景圖(我想了解一下全國各大學的考古系)

时间:2024-06-03 07:54:30 编辑: 来源:

圣格拉拉和阿萊漢德羅塞爾基科。第一個島的名字是從阿萊漢德羅·塞爾基科的海難故事而來的,它被丹尼爾·狄福收集在其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這個島嶼還被認為是地球生物圈的處女地。

十五、巴爾馬塞塔

巴爾馬塞塔位于科伊阿伊凱城55公里,它是開發這些美麗景致和參觀圣拉法爾湖泊國家公園圣帕雷丁冰川的控制中心。去游覽國家公園可以乘坐艦艇,同時在震耳欲聾的冰塊的墜落聲中欣賞那令人驚嘆的景色。巴塔哥尼亞地區可以被稱為一個真正的天堂: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湖泊和河流垂釣的優越環境。這里同樣也是體育和探險愛好者的偏愛之地,也可以在世界聞名的弗塔雷烏夫河和貝克河里漂流或劃皮艇。

十六、阿塔卡馬沙漠

除了天然的荒蕪外,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它所擁有的綠洲都曾經是生命的源泉,這些綠洲是惟一可以種植作物的地方,也正是這些綠洲孕育了風景如畫的村莊——比卡和馬蒂亞。除此以外,在迪拉那節中的宗教游行,是為了紀念一位印加公主而舉行的,她想盡辦法逃出了殖民者的魔掌,并躲進了沙漠中的塔馬魯科森林。

海城區簡介及詳細資料

行政區劃 海城區

海城區轄7個街道、1個鎮:中街街道、東街街道、西街街道、海角街道、地角街道、高德街道、驛馬街道、潿州鎮。 驛馬街道

面積:18平方千米人口:42813人(2002年底)

地處城郊結合部,東與高德街道辦事處交界,西臨北部灣萬噸碼頭,南與銀海區銀灘鎮接壤,北與市區相連。轄西邊垌、驛馬、西塘3個村委會以及銀灣、怡海、白屋、湖海路4個居委會,23個自然村,64個村民小組。街道辦事處駐西邊垌村。

1998年4月經自治區批準設立驛馬鎮。2005年7月經自治區批準撤銷驛馬鎮設立驛馬街道辦事處。西邊垌、驛馬、西塘3個村委會由銀海區銀灘鎮劃入,怡海新村居委會由西街辦事處劃入。白屋居委會轄區由西塘村委會劃出,湖海路居委會轄區由西邊垌村委會劃出,銀灣社區于2004年設立。

高德街道

海城區

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3.15萬人,其中常住人2.8萬人

位于北海市區東北面,北接合浦煙樓村,西臨廉州灣,東與銀海區高德鎮以欽北鐵路分界,南與驛馬街道辦事處相鄰。轄高德一居會、上海北社區、上海中社區、廟山居委會、沙腳居委會、嶺底居委會6個居委會和赤西、垌尾、軍屯、高農、高菜、馬欄8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113個村(居)民小組。

轄區歷來屬高德新鄉、高德公社以及高德鎮的一部分。辦事處駐地高德,舊統稱“楊家山”,因為清初時合浦屬三村鄉楊家山所轄,所以楊家山非高德專名。據傳,明朝時合浦沿海古墩如有“高德墩”,故名高德。清乾隆以后,與北海并稱為市;道光以后,高德屬合浦縣的靖海團。建國前轄14保,建國初為北海市第二區,1958年屬北海市效區人民公社。1962年獨立建社,名高德公社。1984年改稱高德鄉。1987年改稱高德鎮。1995年4月與高德鎮分家,成立城北鎮籌建領導小組,1996年7月經自治區人民 *** 批準正式成立靖海鎮。2005年改為高德辦事處。

歷史沿革

1990年7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 *** 批準(桂政函[1990]20號):北海市郊區的地角鎮和西塘鄉的徐屋、譚屋、張屋、大乪、體育里、塘仔、石子嶺、三合口、沈四、油行、火燒床、屋仔、發寶、紅坎、沙井頭、丁屋、勞屋、上村、陳屋、莫屋、后塘、李屋等

22自然村,以及高德鎮的勒棚村劃歸海城區管轄;同時,將地角鎮改為街道辦事處,作為海城區人民 *** 的派出機構。

1994年12月1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137號):擴大海城區的行政區域,將原郊區的潿洲鎮(含斜陽島)、高德鎮的馬欄、軍屯、開江、垌尾、翁山、赤西、高農8個村公所和第一、第二、沙腳、嶺底、廟山5個居委會及平陽村公所的螺殼村、龍溝蘆村,西塘鎮的西塘、西邊垌、驛馬3個村公所劃歸海城區管轄。區人民 *** 駐北部灣大道。將大墩海、南(氵萬)、新村3個居委會劃歸銀海區管轄。

2000年,海城區轄5個街道、3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7341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中街街道 46402 東街街道 40798 西街街道 44995 海角街道 39914 地角街道 15434 靖海鎮 28900 潿洲鎮 11978驛馬鎮 44992

2003年海城區行政區劃一覽轄5個街道、3個鎮:中街街道、東街街道、西街街道、海角街道、地角街道、靖海鎮、潿州鎮、驛馬鎮。

中街街道:轄 珠海中、南珠路、環衛路、文明路、中山東、新安街、公園路、體育里、文明里、中山外、新中路、塘仔里、珠海東13個社區。

東街街道:轄 徐屋西、茶亭路、南珠東、銅鼓里、北部灣東路、黃海路、政法路7個社區。

西街街道:轄 北部灣西路、平安街2個居委會;貴州南路、云南南路、廣場西里、貴州西、怡海新村、廣場東里6個社區;海運公司、漁業公司2個家屬居

海城區

委會。

海角街道:轄 民建街、外沙居、中山西、建文路、新興路、海角大道、獨樹根東、獨樹根西、前進路9個社區;港務、建筑工程公司、漁輪廠3個家屬居委會。

地角街道:轄 上寮、中寮、下寮、新街、新營5個社區。

靖海鎮:轄 嶺底、廟山、沙腳、高德第一、高德第二5個社區;翁山、高農、高菜、開江、馬欄、軍屯、垌尾、赤西8個村委會。

潿洲鎮:轄 東灣、南灣2個社區;百代寮、盛塘、公山、荔枝山、后背塘、城仔、西角、竹蔗寮、斜陽9個村委會。

驛馬鎮:轄 沙坡、群和、共和3個社區;西塘、驛馬、西邊垌3個村委會。

2005年7月4日,區 *** 下發《關于撤銷靖海鎮改設為高德街道辦事處和撤銷驛馬鎮改設為驛馬街道辦事處的通知》(北城政發[2005]7號)。

資源 海城區

瀕臨的北部灣是中國四大著名漁場之一,海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有經濟魚類500多種,年可捕撈量30~33萬噸;區內有外沙內港和潿洲南灣兩個優良天然港灣;海岸線長55公里,有可養殖的淺海灘涂面積10萬畝,是珍珠、對蝦、鮑魚、扇貝等優質海產品的天然養殖場。豐富的海產品及海洋藥用生物資源,為海產品深加工及食品、生物制藥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瀕臨的北部灣是中國六大油氣盆地之一,含油盆地面積3.2萬平方公里,已發現油田5個,潿洲島附近海域是主要蘊藏區,已探明石油儲量2265萬噸,天然氣儲量350億立方米。礦產資源豐富,擁有豐富的石英砂礦、鈦鐵礦、陶土礦、石膏礦等。淡水資源富有,周邊有大小河流93條,淡水資源總量118億立方米,年可利用量43億立方米。土地資源充足,70%屬平原臺地,平坦開闊,地質承荷力強,地耐力達18-25噸/平方米,適宜成片開發房地產和建設大型工業項目。

經濟

海城區人居環境優越。擁有清新宜人的生態環境、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獨特的晝家風俗。海水、海灘、海島、海鮮、海珍、海底珊瑚、海洋生物、海上森林、海上航線、海洋文化十大海洋旅游資源在這里富集。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米高達2500至5000個,比內陸城市高出100倍,年度空氣品質達到一級標準的天數有300多天,有“中國最大城市氧吧”之美譽。海城區產業基礎雄厚。近年來,海城區大力發展工業、商貿旅游業、海洋產業等三大支柱產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制藥、食品、電子、機械為主的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以休閑、觀光、購物于一體的商貿旅游

海城區 基礎設施

高速公路、機場、海港、鐵路構成了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路。北海港是國家一級口岸,是中國大陸距離東南亞、西亞、歐洲最近的港口之一,與世界上98個國家和地區的218個港口有貿易往來,國內貨運航線通達沿海各港口和香港。欽北鐵路與全國鐵路并網運營,直通北海港深水碼頭,與南昆鐵路接軌,構成了連通西南內陸腹地的出海大通道。陸路有高速公路通南寧、柳州、桂林;北海至重慶高等級公路全線貫通;北海連線廣州的高速公路廣西境內路段已經開通。北海機場為廣西三大機場之一,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飛機,現已開通至北京、廣州、上海、深圳、重慶、成都、昆明、長沙、武漢、鄭州、海口、汕頭、香港等20多條航線。

旅游 海城區

毗鄰國家王牌景點——北海銀 灘旅游度假區。轄區內與大陸隔海相望的潿洲、 斜陽兩島被譽為“大小蓬萊”,其中潿洲島是我國最大最年輕的火山島,1995年被列為省級旅游度假區,2004年被評為國家級地質公園,目前正在申報世界級地質公園;島上植被茂密,景色秀麗,民風淳樸,以奇特的海蝕、海積地貌與火山熔巖景觀以及絢麗多彩的珊瑚群著稱,極具觀賞價值。與潿洲島相距9海里的斜陽島,四周峭壁危聳,深穴羅布,島上綠樹成蔭,芳草遍野,給人親近自然、返樸歸真的感受。兩個島集島、海、山、林、洞、崖、灘、石景觀于一體,是海上垂釣、浴海拾貝、地貌觀賞、潛水探奇、修心養性的好去處,是北海旅游開發的熱點。 文昌塔: 文昌塔位于合浦縣城南約兩公里處,始建于明朝萬歷四十年(公元1613),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塔為八角形,高約36米,塔座8.1米,內徑2.6米。它的造型是從底層向上逐層收窄,塔尖是個紅胡蘆。每層開著東西通風門,其余作裝飾的假門。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既樸素又美觀。

海城區

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文昌塔現為廣西南部寶塔之冠,這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筑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 白龍珍珠城遺址: 古珠城曾是令人驕傲的南珠標志,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古珠城殘留下的歷史遺跡。在今鐵山港區營盤鎮境內,距北海約60公里。

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于到城東南36公里營盤鎮白龍村。珍珠城又名白龍城,傳說古時有一條白龍飛到這里上空,落地不見蹤影,人們認為白龍降臨乃吉祥之地,便從那里建城,稱為白龍城。該城瀕臨大海,離海不遠有珍珠母海多處,尤以白龍楊梅池最大。此地歷代盛產珍珠,質優色麗,以“南珠”之稱聞名于世。流傳多年的民間神話故事<合浦珠還>就發生于此。

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墻高6米,城基寬6米,條石為腳,火磚為墻,中心黃土夾珠貝夯筑而成。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分東、南、西三個城門,門上有樓,可瞭望監視全城和海面,城內設采珠公館,珠場司、鹽場司和寧海寺等。城墻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墻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德政碑>、<黃爺去思碑>等的遺跡。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采珠之盛。

古珠城在抗日戰爭前還保存完好,抗戰期間,大部分城墻及城門被拆毀。解放后只剩下一道城墻和一座南城門,1958年也遭毀盡。該建碑亭內現存少量碑刻,南門城垣有一段2.6米高的墻心。

珍珠城遺址已列為廣西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撥款在珍珠城的廢墟上興建了一座仿古建筑“珍珠亭”,讓游人瞻仰。

海城區

海角亭: 海角亭位于合浦縣廉州鎮西南面,今廉州中學內,始建于北宋景年間(公元1004~1007年),距今將近千年。漢代孟嘗任合浦太守,施政廉潔,后人為了紀念他,特建此亭。亭以海角為名,是因此地當年濱臨大海,“在南海之角”。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