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國際勞動力市場與海外就業第二章(急求!兩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的影響)

时间:2024-06-01 11:06:00 编辑: 来源:

大學

(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航空港)。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美國國防部)

世界區域內的高科技產業的區位因素:(1)地理位置(2)環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因素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筑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占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絡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4、技術因素(作保障)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占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筑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運輸網[記憶]

1、鐵路網(文科要求)

五橫:

京包-包蘭 隴海-蘭新線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 濱洲-濱 南昆

七縱

京滬 京九 京哈 京廣 焦枝-枝柳 寶成-成昆 蘭青-青藏

2、修建鐵路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略意義--(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2)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1)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2)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沿線經濟發展。(3)完善交通鐵路網

四、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1)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網(2)以自行車代步出行(3)禁止大貨車進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車實行單雙日行駛制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6.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記憶]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系

采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利用自然

對抗性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直面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產生 [理解記憶]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記憶](1)資源短缺(2)生態破壞(3)環境污染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堿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

3、環境問題的分布:[記憶]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后;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的防治:[理解記憶]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課本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6、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1、必然性:[記憶]

1)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 3)深刻的環境危機

2、途徑--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記憶]

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1)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3、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控制人口規模:減輕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協調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2、轉變發展模式

①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消費水平為目的。后果:使人類的社會生產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人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

② 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環境承載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改變傳統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發展模式,通過引人市場機制,平衡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以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

3、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綠色食品市場應采取什么措施前景才會更廣闊?:(1)加強對綠色食品的宣傳和扶持(2)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產品價格(3)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健康觀念、消費觀念,促進綠色食品的發展

出國要辦什么證件?

一般的出國旅行、工作等一定要有的證件:

1、護照。護照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出入本國國境和到國外旅行或居留時, 由本國發給的一種證明該公民國籍和身份的合法證件。 護照(Passport)一詞在英文中是口岸通行證的意思。也就是說, 護照是公民旅行通過各國國際口岸的一種通行證明。所以,世界上一些國家通常也頒發代替護照的通行證件。

2、簽證。簽證是一個國家的出入境管理機構(例如移民局或其駐外使領館),對外國公民表示批準入境所簽發的一種文件,可以在網上或找旅行社代辦。簽證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不同的形式和稱謂。例如,簽注式簽證、章式簽證、貼紙式簽證、還有機讀簽證、個人簽證、團體簽證等。

擴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將全國劃分成按需申領護照地區和“按條件申領護照”兩種地區。一般民眾依據戶口所在地不同向當地的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請領取護照。截至2006年底一共有231個城市已經成為按需申領護照地區,目前省會城市中僅有拉薩還屬于“按條件申領護照”地區。

按需申領護照即公民申請因私出國護照只需憑身份證、戶口簿,即可向出入境管理部門申領護照。以上海市民為例,首先可以前往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領取護照申請表或者在上海市政府網站直接下載表格打印,填寫此表后攜帶近期本人二寸彩照、戶口本及本人身份證原本和復印件前往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遞交申請,10個工作日后就可以領取。初次申領護照費用200元,補發護照400元/本;加注、延期20元/項次,《護照法》頒布實施后已取消對護照延期,護照到期必須重新申辦。

在津給外國人辦理招工的手續及流程

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

1、用人單位應在外國人入境工作之前,到當地人社部門申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

2、用人單位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辦理外國人入境工作的邀請函。

3、外國人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邀請函等材料到中國駐外使、領館(處)申辦職業(Z)簽證。

4、外國人持職業(Z)簽證入境十五日內,到當地人社部門申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證》,入境三十日內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證》到公安部門辦理居留許可手續。

6、外國人在中國工作,只有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證》和公安部門簽發的外國人居留許可,才能在中國合法工作并且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上述材料不全,外國人將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受到查處或者驅出國境。

附錄:

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

(1996年1月22日勞動部、公安部、外交部、外經貿部發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的管理,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 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外國人,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 不具有中國國籍的人員。本規定所稱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指沒有取得定居 權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依法從事社會勞動并獲取勞動報酬的行為。

第三條 本規定適用于在中國境內就業的外國人和聘用外國人的用人 單位。本規定不適用于外國駐華使、領館和聯合國駐華代表機構、其他國 際組織中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的人員。

第四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