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國際貿易價值指數的目的是(國際貿易有關問題)

时间:2024-06-01 11:10:41 编辑: 来源:

>

角色之一:美元強弱的“體溫計”

前面,我們了解了美元的發展概況和美元指數的誕生緣由,知道了美元指數實際上就是美元對歐元等一攬子外匯貨幣的比價。

為了從數字上直觀地顯示美元對一攬子外匯貨幣的強弱變化,NYCE最初將美元指數基期定在1973年3月,因為自那時起,《史密斯索尼安協議》正式替代《布雷頓森林協議》,固定匯率制度被浮動匯率制度所淘汰。各國貨幣可以相互浮動報價,而非唯美元“馬首是瞻”了。同時,NYCE規定美元指數基數為100。

股票投資者是不是覺得很熟悉,那就對了,因為道瓊斯指數、滬深指數和巴黎CAC指數等證券指數也是這樣產生的。

有了基期和基數,就很容易通過美元指數來觀察美元的強弱了。例如,1985年12月3日,美元指數收盤為125.87,那就預示美元對日元等一攬子貨幣升值了25.87%;同樣,2009年11月16日,美元指數收盤為74.847,則意味著與1973年相比,美元對一攬子外匯貨幣貶值了25.153%。

美元的強弱,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美國的興衰,更直接反映了美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顯然,貶值的美元是和重要性降低的美國經濟相映襯的。

角色之二:國際貿易的“秤砣子”

正如上文所述,美元指數反映了美元對于一攬子貨幣的強弱變化,而美元又是國際上主要的貿易結算貨幣,因此,美元指數的漲跌也時刻影響著國際貿易的競爭格局。

2009年3月初到2009年11月中旬,美元指數從最高的89.624一路狂瀉到74.679。伴隨著美元的持續貶值(RMB等外幣相對于美元升值了),美國國內商品的出口價格優勢凸顯,而中國等主要依賴出口型經濟的國家,則陷入了貿易的“冰河世紀”。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前10個月,中國進出口總額同比下滑20%左右,其中對美出口大減是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由于美元指數中沒有RMB,因此,我們不能一概認為,只要美元指數下跌,RMB就會升值,外貿就會走弱。但從美元近3年來的周期變化來看,排除關稅和反傾銷等因素外,美元指數的每次下滑,都會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形成打壓。特別是我國沿海的眾多貼牌(包括OEM和ODM企業)工廠和部分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的企業,在美元指數的持續下跌中,它們的業績便會下滑,其相應的板塊與股票便會受到冷落。投資者顯然要對此加以關注的。

尤其是當前進出口占GDP比重依舊較高,美元指數的長期單向運行,對我國對外貿易起到至關重要的負面影響,進而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重要作用,繼而影響到我們的投資環境和財富增值情況。

角色之三:商品價格的“計價器”

2009年3月份,周小川給大家上了一節有關SDR的課:在周小川撰寫的《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文章中,他提出要創立新的國際儲備貨幣以取代美元,并且認為SDR代替美元有利于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進。這種倡議隨后不僅獲得澳大利亞及以“金磚四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和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的擁護,還得到了“聯合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組織的呼應”。許小年等國內經濟學者也紛紛贊同此方案。

不過,改革的呼喚不等同于改革的行動。筆者認為,在歐洲和美國仍然同穿“一條開襠褲”,且IMF和世界銀行仍是“歐美掌權”的背景下,包括歐元、日元、SDR甚至討論中的“亞元”在內,都不可能撼動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地位。

因此,美元作為商品價格的“風向標”,短期內仍然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從CBOT到NYMEX,從NYBOT到LME,再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交易所,直至南美大豆和東南亞稻米的國際現貨貿易,我們都能看到美元的身影。

由于美元指數已然成為了美元價值的“參照系”,所以,美元指數的漲跌就代表著以美元為計價標的的商品價格的起伏。

各種商品總體上與美元指數的成負相關走勢,特別是原油和黃金的價格與美元指數的走勢更具規律性。將美元指數與二者指數相疊加,我們可以看到美元指數下跌之時,原油和黃金往往與其背道而馳,其間的相關系數接近-0.95,屬于高度負相關。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美元指數的變動會通過多種途徑傳導到商品身上,造成商品與美元指數逆向而行。

以2009年初至11月25日,黃金在美元指數下滑到近74之時而不斷逼近1200美元/每盎司的整個過程為例。

首先,在美元指數下行之時,黃金的內在價值并沒有發生改變,因此,其標價便會因計價單位這個參照系的“縮量”而升高。

再者,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黃金的主產區大多位于南非、剛果等地區,當美元指數下跌之時,這些產金國的貨幣相對升值,黃金生產成本就會上升(換回的本幣變少了),黃金生產商的出口競爭力和積極性就減弱。于是,第比亞斯等黃金巨頭就可能減少開采量,供給的減少自然也會導致黃金價格的上漲。

不僅僅黃金如此,其他商品也會因美元指數的下跌而出現以上漲價情況,只不過相關度可能沒有黃金與美元指數那么大。實際上,回顧2008年肆虐全球的糧食危機,我們也發現其中有美元指數下跌的作祟因素。

角色之四:央行利率的“水晶球”

美聯儲每一次調整基準利率,都會對美元指數形成重大影響。由于美元指數中包含了歐元等其他6中貨幣,因此,在一定時期內,美元指數的走勢可能會隨其他貨幣的變化而出現波動。如果美元指數在其他貨幣走弱的情況下逐步走高,那么,美國國內的汽車制造業等出口企業便會利潤受損,國際競爭力隨之減弱。

此時,美聯儲便可能調低利率,增大美元供給力度,促使美元指數下行,保護國內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當然,從國外采購原材料的成本卻增加了)。

特別在2009年末到2010年上半年,這是美國經濟能否重振雄風的關鍵期,美聯儲絕對希望讓美元指數目前的頹勢繼續持續下去。從伯南克繼續維持超低利率,以及奧巴馬訪華中希望RMB升值等現象中,我們便知,在美國失業率減少和經濟徹底回升前,白宮和美聯儲將會努力把美元指數按在76左右的低位,甚至可能更低!

美元指數不是美元,但它卻有著美元一樣的功能和地位;美元指數對國際貿易、商品價格和央行利率影響重大,而其自身又受到三者的反作用。

這種“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在金融市場中處處可見。也正是各種因素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相互影響”,才讓我們的投資變得困難異常,卻又別有一番趣味。

我們用了比較大的篇幅,來回顧美元指數這個雖熟悉但重要的指標,其目的便是希望,投資者能夠借助這個極其重要的工具,來觀察貨幣體系的變更,預測國際貿易的變動,分析商品價格的起伏,猜測央行政策的出臺……

國際貿易有關問題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

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對外貿易值和與對外貿易量

(一)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貿易金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進口貿易總額或進口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出口貿易總額或出口總額。兩者相加為進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出口總額,是反映一個國家對外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有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編制和發表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統計資料,是以美元表示的。

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或出口總額用同一種貨幣換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進口總額或世界出口總額。就國際貿易來看,一國的出口就是另一國的進口,如果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總值就是重復計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值。由于各國一般都是按離岸價格(FOB即啟運港船上交貨價,只計成本,不包括運費和保險費)計算出口額,按到岸價格(CIF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計算進口額。因此世界出口總額略小于世界進口總額。

(二)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更不能使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直接比較。為了反映進出口貿易的實際規模,通常以貿易指數表示,其辦法是按一定期的不變價格為標準來計算各個時期的貿易值,用進出口價格指數除進出口值,得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值,便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就是貿易量。然后,以一定時期為基期的貿易量指數同各個時期的貿易量指數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比較準確反映貿易實際規模變動的貿易量指數。

總貿易與專門貿易

(一)總貿易(General Trade)

總貿易是“專門貿易”的對稱,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凡進入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進口;凡離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出口。 在總出口中又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和未經加工的進口商品的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就是一國的總貿易額。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原蘇聯、東歐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二)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

專門貿易是“總貿易”的對稱,是指以關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只有從外國進入關境的商品以及從保稅倉庫存提出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為專門進口。當外國商品進入國境后,暫時存放在保稅倉庫,未進入關境,不列為專門進口。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以及進口后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口,則列為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稱為專門貿易額。德國、意大利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

(一)直接貿易(Direct Trade)

直接貿易是“間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賣買商品的行為。

(二)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

間接貿易是“直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賣買商品的行為。其中,生產國是間接出口;消費國是間接進口;第三國是轉口。轉口貿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通過第三國所進行的貿易。即使商品直接從生產國運到消費國去,只要兩者之間并未直接發生交易關系,而是由第三國轉口商分別同生產國與消費國發生的交易關系,仍然屬于轉口貿易范疇。

有形貿易與無形貿易

(一)有形貿易(Visible Trade)

有形貿易是“無形貿易”的對稱,指商品的進出口貿易。由于商口是可以看得見的有形實物,故商品的進出口被稱為有形進出口,即有形貿易。國際貿易中的有形商品種類繁多,為便于統計,聯合國秘書處于1950年起草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分別在1960年和1974年進行了修訂。 在1974年的修訂本里,把國際貿易商品共分為10大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和1924個基本項目。這10類商品分別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飲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