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國際貿易理論體系簡圖(語文病句)

时间:2024-06-03 02:57:33 编辑: 来源:

《自然科學基礎》課程作業評講(1)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一填空 1

造紙 印刷術 指南針 火藥 2

細胞學說 進化論 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 3

擴大觀察范圍 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提高觀察速度 能使感官形式發生轉換 4

具有一定科學依據 具有一定的猜測性 二選擇 1B 2D 3C 4D 三簡答 1

試述20世紀科技發展的特點

⑴科學技術經歷了全面空前的革命

如:物理學領域中,建立了以相對論和量子論為支柱的現代物理學體系等;生物學領域中揭示了DNA的結構,遺傳工程在新的技術革命中將發揮更巨大的作用等; ⑵科學走向綜合

人們的視野在微觀和宏觀兩方面都擴大10萬倍以上,對自然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使生物學與化學、物理學結合得更加密切,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重大科技成果,都將是綜合研究的結果; ⑶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人類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在20世紀,科技對社會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顯著,對人類歷史發展和國家興衰起著決定作用

人類生活質量提高,壽命延長,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2.簡述觀察與實驗的區別和聯系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觀察、實驗的概念以及兩者區別與聯系

分析:此題重心是先要說明兩個概念,再對比它們,找出區別與聯系

它是一種獲得經驗知識的基本方法

實驗是人們根據一定的目的,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作出安排,人為地盡可能控制或模擬所研究的自然現象,以便在最有利的條件下進行觀察的一種研究方法

(以上是定義) 兩者的聯系:都是科學認識的基本方法

兩者的區別:單純的觀察只能在自然條件下進行,有局限性

不利于認清現象后面最本質的、起決定作用的內部規律性

實驗是一種探索性活動,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先發現、新理論的提出也是在實驗基礎上產生的

它可以讓我們人為地去干預、變革和盡可能控制自然對象,再現最本質的方面,排除次要的、外在的以及偶然的各種因素的干擾,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揭露自然現象的本質

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可重復性,可以使實驗想象有規律地再現,能接受公眾的檢驗,使人們能相信實驗的結果

答題注意:要簡明扼要抓住要點就可以了

3

什么叫直接實驗和模擬實驗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直接實驗、模擬實驗的概念

直接實驗是指實驗者用實驗手段直接作用于研究的現象或對象的實驗

模擬實驗是指實驗者的實驗手段是通過與原型相似的模擬對象間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現象或對象的

實驗對象是模型而不是原型

答題注意:前者和后者區別在于"直接作用于"或"間接作用"

4

簡述STS科學教育 STS是科學、技術和社會三個英文單詞的縮寫

STS科學教育是以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和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發展中的應用為指導思想而組織實施的科學教育

見書第27頁 第二章:自然的物質性 一填空 1

大氣圈 水圈 生物圈 2

大陸架 大陸坡 大洋盆地 3

新陳代謝 4

氨基酸 通式見書P120頁 5

核苷酸 脫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6

分裂間期 分裂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三選擇 1C 2C 3C 4C 三簡答 1

試述太陽系的組成和特征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太陽系的組成和特征

太陽系是一個以太陽為中心天體的天體系統

(先給出太陽系定義) 太陽系的組成:太陽以及行星、衛星及慧星、流星和星際物質,主要是太陽和九大行星(按離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的順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其質量的絕大部分集中在太陽上,光和熱也來源于太陽

(解答"太陽系的組成和特征"的問題時,要注意分別加以說明) 太陽系的特征是以太陽為中心,行星、衛星及彗星、流星和星際物質環繞太陽公轉

太陽系大體上是個球體

答題注意:為了一目了然,形象化可將九大行星中的位置繪在圖上表示,如水星離太陽最近,地球離太陽第三位遠,金星和火星是地球的近鄰

值得注意的最新動態:在2006年國際天文學大會通過行星新定義,確定太陽系只有8顆行星

位居太陽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

2

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物理成分和物理性質有何特點?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地球內部各圈層組成和特征

分析:地球的內部圈層是同學感到有一定難度的內容,主要是平時比較陌生,對教材上47頁"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同心圈層的含義理解不深

要認識這三者的含義,尤其是各自的特征,應先對圖有一定理解記憶才行

地球最外部是地殼,地心部分稱為地核,其間為地幔

在內部三圈層中地殼部分很重要,這是因為與人類生活有很大關系,如地震現象就發生在地殼中,礦產資源也主要蘊藏在地殼中

地殼也是人類對地球內部相對了解最為詳盡的部分

這里要求認識地殼本身的差異性,即空間分布上大陸殼和大洋殼的區別,內部結構上又有硅鋁層和硅鎂層的區別,要搞清其厚度、組成和成分上的差別

因此在分析"內部各圈層的物理成分和物理性質有何特點"的問題時,就應該說明: 地球內部圈層中地殼上層為硅鋁層,下層為硅鎂層,平均厚度35千米,大陸地區厚(雙層結構,上為硅鋁層,下為硅鎂層;),海洋地區薄(單層結構,則僅有硅鎂層),質量占全球極小部分,密度小;地幔的成分中,上地幔除硅和氧外,鐵和鎂的成分增加,下地幔則鐵和鎳增加,地幔質量占全球約7成,密度向內逐漸增大;地核中外核為鐵、硅、鎳等物質構成,內核由鐵和鎳構成,質量占全球3成,密度極高

答題注意:答題步驟要從外到里,分步驟得分

3

說明地球表層的重要意義及其基本特征 書49頁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地球表層意義和基本特征

不要拘束于問題的順序

地球表層的特征是氣、液、固態三態并存,外流、內力疊加,無機物物、有機物相互轉化,人類聚居的場所

其重要意義在于地球表層是于人類最有直接關系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

唯有地球表層才同時存在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空氣、水分、陽光、食物等物質條件,才有可能使人類得到發展

4

地球的海陸分布有何特點? 見書P51頁 5

方法1:先將三種晶體溶于水,先后加入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不發生反應的是白糖,產生白色沉淀的為細鹽,產生白色沉淀且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消失的是純堿

方法2:取三種晶體少量于試管中,分別通入氣,發生反應的為白糖,再向不發生反應的另兩支試管加入水溶解,再加入液反應生成沉淀的為純堿,另一個則為細鹽

6

定義見書P108頁 原因見書P108頁中的例如 《自然科學基礎》課程作業評講(2) 第二章:自然的物質性 一選擇 1

B 2D 3B 4A 二填空 1

H Ar Na Cl 2

0 -2 降低 還原 3

藍 弱酸強堿 堿 三解答 1

比較氧族元素與鹵族元素單質的化學性質(說明氯原子的氧化性比硫原子強)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氧族元素、鹵族元素單質的化學性質

分析:解答此題重點是先弄懂題意,最好用反應方程式來比較兩者化學性質,以氯原子的氧化性比硫原子強中精練出它們的化學性質

(1)氧族元素包含氧、硫、硒、碲等,其中代表是氧氣

(2)鹵族元素包含氟、氯、溴、碘等,其中單質代表是氯氣

(3)用金屬鐵跟氯氣反應說明 (1)式 用金屬鐵跟硫反應,得到 (2)式 (4)分析說明氯原子的氧化性比硫原子強 從(1)(2)式可知:金屬鐵跟氯氣反應,鐵的化合價從0->+3,金屬鐵與硫反應時,鐵的化合價從0->+2,從反應條件看鐵跟硫反應比跟氯反應要難一些

這里應注意,硫與氯分別與鐵反應,反應的條件不同,產物中鐵元素的化合價也不同

從原子結構來看,氯原子與硫原子核外電子層數雖相同, 但氯原子的核電荷數大于硫原子,對電子的親合力大,容易得電子,氯原子的氧化性因此比硫原子強

注意之處:其他如氯氣跟氫氣反應,硫蒸氣跟氫氣反應來分析說明氧族元素、鹵族元素單質的化學性質也是可以的

2

原子序數是17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屬第幾周期?第幾族?畫出原子結構簡圖,說明屬于金屬元素還是非金屬元素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元素周期表

該題解答請同學見教材89頁元素周期表,將答案找出并畫出原子結構調整簡圖,這里就不再進行講評了,只是把答案給同學們參考

元素17為氯,在周期表中屬第3周期,第7主族,屬于非金屬,原子結構圖如下 3

(1)甲烷跟氯氣反應,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注明屬于何類有機化學反應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

分析:甲烷的氯化反應是一種可繼續的反應

??CH4+Cl2 CH3Cl+HCl 但是,甲烷與氯氣就會平穩地發生取代反應

注意之處:甲烷與氯氣反應后并沒有到此終止,生成的一氯甲烷繼續與氯氣反應,依次生成CH2Cl2、 CHCl3、CCl4的混合物,即甲烷分子里的氫原子逐步被氯原子所取代,生成四種取代產物,通過此題要理解取代反應的確切涵義

(2)乙炔跟氯化氫在120-130度和HgCl2催化下生成氯乙烯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注明屬于何類有機化學反應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

分析:乙炔的分子式為C2H2,它在120-130度和HgCl2催化下與氯化氫會發生加成反應

(3)氯乙烷跟氫氧化納在乙醇溶液中共熱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注明屬于何類有機化學反應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

分析:同上題類似,先寫出正確的氯乙烷的分子式為CH3CH2Cl,它跟氫氧化納在乙醇溶液中共熱會發生消去反應

其反應方程式為注意之處:對于寫反應方程式的題目一要注意寫對元素的分子式,其次注意條件和元素守恒

4

綠化和造林對保護環境的作用(從兩個方面說明)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保護環境的措施

(2)一方面由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使燃燒和呼吸等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消耗,補充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有利于保持大氣組成不變; (3)另一方面樹林可以凈化空氣、調節氣候和降低噪音,還可以殺菌、蓄水和改良土質

在作業一中,簡答題涉及的名詞概念很多,除了上述幾點注意外,還應特別要重視專用名詞的概念和分類

第三章:自然界的運動性 一填空 1

質量,增大 2

大于 3

具有嚴格的軌道周期和速度 4

2:00 二選擇 1D 2C 3D 4B 三簡答 1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