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外地雙非研究生落戶上海難嗎(孩子考研究生,是一線城市非985、211學校,還是報三線城市985、211學院?)

时间:2024-06-03 16:46:32 编辑: 来源:

/p>

如果考省外,你要跟全國競爭,付出的努力更大,但回報更低。

上名校的好處:

1.就業單位。

許多央企、國企、名企、機關事業單位,ZY直屬機構,招人都首先到985,其次是211去招,一般的普通高校根本沒機會。

在發達地區的普通高校畢業生,競聘一般單位時,的確有地利優勢。但對于上面說的搶手單位,可能性有,不大。

2.大城市落戶。

上海市的落戶要求是:985高校,及上海本地211。

作為陜西考生,可能考省內985,跟考上海211,難度差不多。

也就是說,如果你能考上陜西的985,即便今后去上海發展,也并不受啥影響。

如果考不上本地985,那也跟上海普通高校一樣,都落不了戶,也沒啥損失。

3.考研。

名校里有大把的自主招生、保送名額。即便通過考試進入,985、211背景,面試時也可以加分不少,這對你考研成功大有裨益。

至于其他什么開闊眼界之類的反對意見,聽聽就好了——大學生也是學生,最重要的還是讀書,哪有什么眼界可以開?

把知識學到手,名校畢業證捏上,還怕沒機會開眼界?

另一個方面,考生如果能夠用同樣的高考成績在外省去上一所211工程大學,985工程大學,而在陜西省只能上一所雙非大學,也是非常值得的。這就是在填報高考志愿的過程中,用"地域換院校"的一種填報技巧。因為我雖然遠離家鄉,但是我院校的層次要比陜西的院校高很多,在以后就業和研究生招生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譬如說,同樣的高考成績在陜西智能上西安建筑 科技 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郵電大學,可以到外省去上延邊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新疆大學,西藏大學,石河子大學,青海大學,內蒙古大學,遼寧大學,安徽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211工程大學又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陜西省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雖然眾多,現在擁有八所雙一流建設大學,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實力比較強大,但是如果能夠用同樣的高考成績到外省去上更高級別更高層次的院校,還是非常值得的。

陜西高等教育情況

陜西是一個名校眾多的省份,陜西總共有三所985高校、8所211工程大學,這樣的數量在全國來說也是很厲害的。從985高校數量角度來看的話,陜西省的985高校分別是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 科技 大學這三所;其他省份的985高校中,北京市總共有7所985高校,上海市總共有三所985高校、湖南省總共有三所985高校、江蘇省總共有兩所985高校、湖北省總共有兩所985高校。從211工程大學的角度來看的話,陜西總共有8所211工程大學,分別是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 科技 大學、西北大學、西安電子 科技 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長安大學、空軍軍醫大學;其他省份的211大學中,北京市、上海市的211工程大學數量是最多的,接下來是江蘇省總共有11所211工程大學,然后是湖北省有7所。從這些優秀高校的榜單中,可以看得出,陜西省的優秀高校是排在中國各個省份第二序列的,與江蘇省、湖北省整體實力差不多。

陜西省除了這些98521工程大學之外,還有像陜西 科技 大學、西安 科技 大學、西安建筑 科技 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工程大學、西安工業大學、西安石油大學、延安大學、陜西中醫藥大學、西安 財經 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郵電大學等優秀高校。

自己的感受

我是在2008年參加的高考,那一年也是陰差陽錯的從陜西考到了位于廣西首府南寧市的廣西大學。在我填報志愿的時候也是渾渾噩噩的,對院校專業方面的了解都不是很深刻,當時只想著填報一所遠遠的大學,所以一本志愿填報的是廣西大學和海南大學,就這樣我成功的以 545分的成績考入了廣西大學,當年陜西省的一本理科分數線是527分。我查過2008年的時候各個高校在陜西省的錄取分數情況,當時陜西省的很多高校對本省考生的錄取分數線都是比較低的,像我當年的這個分數,其實還可以去上更好的高校,比如說西北農林 科技 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長安大學這些高校,而這些高校的綜合實力都是要比廣西大學強的。所以當時了解到這個情況以后,就覺得我填報了外省的廣西大學反而有點吃虧。

我覺得這樣的情況主要出現在與廣西這種高等教育發展不太好的省份之間的對比。廣西的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并不是特別的好,僅有一所211工程大學廣西大學,另外還有一些不錯的本科高校,比如說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 科技 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醫科大學等高校;總體上來講的話,廣西的這些高校總體實力要和陜西省的高校實力差距太多。所以對于陜西省的中等水平考生來說,填報像廣西這種高等教育發展情況不太好的省份高校的話,就有一點點吃虧。

你會為了編制去異地縣城嗎?

對于個人是否愿意為了編制而去異地縣城,取決于具體情況和個人的權衡考量。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況和解釋:

家庭因素:個人是否愿意為了編制去異地縣城也會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如果一個人的家人在異地縣城,他們可能會考慮與家人團聚或照顧家庭的需要而選擇去異地縣城編制。

生活環境和適應能力:異地縣城的生活環境可能與個人熟悉的地方有所不同。對于喜歡新鮮挑戰和具有適應能力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愿意去異地縣城編制,探索新的生活體驗和挑戰自己的適應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去異地縣城編制可能涉及一些調整和挑戰,例如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離開親友、面臨不熟悉的社會文化等。因此,個人在做出決定之前應該全面評估自己的情況,包括就業機會、個人發展、家庭因素、生活適應能力等,以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