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關于新年年貨的畫(春節繪畫作品圖片)

时间:2024-05-21 04:05:44 编辑: 来源:

p>至于山墻、立柱等處則貼“抬頭見喜”、“福星高照”、“紫氣東來”等條幅

這些春聯和條幅都出自老叔的手筆,他的文采和書法皆具造詣

另外,還講究貼窗花和年畫

窗花的內容也很吉祥,有“五福捧壽”、“招財進寶”、“肥豬拱門”、“吉慶有余”等

至于室內的年畫,更是包羅萬象,道來話長: 年畫起源于堯舜時代的門神畫,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

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板的“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斑姬、綠珠,俗稱《四美圖》

明末清初,我國年畫形成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縣畫”三大流派

故此,天津人對年畫情有獨鐘,每到過年,滿墻張貼

有古典文學名著及二十四孝的連環故事,更有獨立成張的片斷描繪,什么《六國拜相》、《三娘教子》、《孔子游學》、《孟母擇鄰》、《鑿壁借光》、《懸梁刺股》、《鐘馗嫁妹》、《太白醉酒》、《天工開物》、《大禹治水》、《八仙過海》、《水漫金山》、《太公釣魚》、《牧童短笛》等等,五花八門、蔚為大觀,真可謂形象的百科全書,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歷史典故、道德規范和社會風習的熏陶

末了,還有一件頗有意義的事情也得由我來辦,這就是畫“糧囤”

我的家族,雖說離開農村已屆十幾代人,可是祈盼豐年的遺風卻有著抹不去的影響

每到過年,祖母便命我在各房間畫糧囤

所謂“糧囤”,就是在房間地面當中,用石灰或粉筆畫個直徑一米多的金錢圖案,這“金錢”就象征一座園形“糧囤”,然后再畫一付梯子,從“糧囤”邊緣直通門口,象征人們“蹬梯進囤”

畫好后,還要在金錢方孔位置放一小包大米,于是一座“米囤”就立起來了,若放一包小麥,又是一座“麥囤”,待到各屋畫完那就五谷豐登,樣樣齊備了

中國不愧是以農業為本的國度,我那祖母念念不忘“以糧為綱”呢

四 佛堂凈地不染塵 長輩們的差事要比孩子們的神圣、鄭重得多,那就是為佛堂除塵,布置祭祀事宜

我家北房正中是一間佛堂,供奉著三組佛龕

這是神圣之地,自然不允許孩子們亂動

過年時都是大人們親自為佛龕除塵,帳幔換新,所有祭器打磨锃亮,電臘上的紅漆和金字也要重新漆過

然后,在佛龕頂端掛上彩燈,貼上吊旗、福字

祭品盤內擺滿干鮮果品,各色糕點,四方肉,窩脖雞,再加上座座塔形花糕,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惹得孩子們涎水長流

所有裝飾布置總要半月時間,待到園滿告罄,再看看屋里屋外整個院落,真是個祥云籠罩,氣象萬千,一種喜慶、溫馨、興旺的氣氛撲面而來

五 骨肉情濃話餃子 時間在忙碌中飛逝,一切辛苦都是為了迎接除夕開始的“過年”

除夕夜是改年更歲之夜,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國人對此十分重視

這一夜,苦盡甘來,人們換上新衣新帽,端上準備好的冷盤熱葷

這一頓家宴,歷來是一年中最豐盛的

當然,菜肴之外,主食是餃子,它是除夕家宴的靈魂

考察餃子這種食品,可說歷史久遠

據史書記載,我國漢代已有了餛飩,到了隋代,將餛飩做成偃月形,于是餃子出現了

隋朝人顏之推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此話不虛

解放后在新疆吐魯番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的木碗中,就保存著完整的餃子,足以說明在唐代吃餃子的風習已經傳到邊遠地區

北方人有句俗語:“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

”這餃子不用說吃,光看就是個享受:白白凈凈的餃子,在蒸騰的鍋中上下翻滾,一撈上來,每個餃子都園鼓鼓的顯得很有精神

透過半透明的皮,能看見里面鮮綠的蔬菜或粉紅的肉團,氤氳之中一股香氣撲鼻而來,誰不被勾起食欲呢? 聽說有的地方,婆婆考察剛過門的媳婦,就是用包餃子這門功課

如果媳婦出手麻利,那餃子齊整秀美,一個個精神頭十足地坐在秫秸盤上,婆婆那嘴就笑得抹了蜜一樣,她知道這是個要強的好媳婦;如果那餃子圓鼓鼓地躺著,婆婆心中還是比較高興的--這媳婦懶是懶點,但有點福氣;倘若那媳婦手中的餃子癟癟瞎瞎、東倒西歪的,婆婆臉上當時就霜打一樣,她心里還會說一句--“受窮的命!”看來,不光是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餃子也如其人啊! 中國人這樣鐘情于餃子,當然就把它列為春節這樣重大節日的必備食品

除夕之夜,充滿喜氣的一家人,和面的、剁餡的、搟皮的、包餃子的,親親熱熱,有說有笑,一片吉祥喜慶

其實,對殷實人家來說,這頓餃子與平時吃的并無大的區別,但除夕餃子的特殊在于它的涵義深刻,不管貧家富戶,大宅小門,閑居在家,奔波在外,都奔著這頓餃子團而聚之

即使漂泊海外無法回歸的炎黃游子,也定要在那異域他鄉,包上一頓餃子,遙寄思鄉之情

小小的餃子蘊涵了厚重的禮義,濃烈的親情,無限的愛心;這餃子溶解了積怨,縫合了隔膜,溝通了心靈,將所謂仁愛孝義盡蓄其中

凡我國人,無一不是本著各自的心愿為這頓餃子點上靈光色彩

餃子,是當之無愧的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食品! 六 敬祖祭神盡人倫 餃子吃畢,祥和氣氛中大家等待著一個神圣時刻到來,這就是除夕夜祭祀大典

在舊時國人生活中,春節具有很強的儀式功能,辭舊迎新,祈愿中包含了對祖輩的懷念和對未來的向往

除夕夜子時一到,大典開始,我家佛堂上燈火齊明,紅燭高照,彩燈閃爍,所有祭品都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堂外爆竹聲聲,堂內華光一片,莊嚴肅穆的氣氛油然而起

此時,祖母端坐太師椅上,余人分列堂側,垂手肅立

老叔代表祖母和全家開始主祭,把粗壯的整股祭香燃燒起來,剎時,火光澄澄,輕煙裊裊,銅磬當當,清音繞梁

老叔行三跪九叩禮,先祭佛爺,再祭祖先,高聲祝頌:佛爺吉祥,全家安康,人壽年豐,百業興旺

祭祀已畢,按輩份長幼,排行大小,依次拜年

拜年的禮節仍是朝著佛爺叩頭,只是口中高頌:“ХХХ,我給您拜年了”

叩頭方法也講規范:站在蒲團前,先邁左腿,跪右腿,雙手疊起置于左膝之上,稍后,雙腿齊跪,上身挺直,稍傾,俯身叩頭,頭距地面一拳高,連叩三次

這些儀節滲透了人倫禮義,天長日久,在我幼小的心靈上,深深烙下了以長為尊、長幼有序的倫理規范

七 守歲守到財門開 整套祭祀完畢,長輩要給小輩賞賜“壓歲”錢

照理說,此時該算年已過了,歲已長了,可是照習俗,大家還要“守歲”一通宵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可見此俗來歷久矣

我想,“壓歲”和“守歲”習俗所以流傳至今,大約是個很切實的珍惜歲月的表示

有的地方也稱“長壽夜”,象征為長輩祝愿長壽

“守歲”之夜,大人們徹底放松,嗑著瓜子,噙著麻糖,悠哉游哉,海闊天空的神侃,侃夠了就“逗十合“(老式紙牌),“推牌九”(老式竹牌),下象棋,其樂融融

滿地的皮屑也不能掃,盡人去踩,謂之踩“歲”(碎),也不能倒拉圾,怕把財富倒出去

孩子們則提著各色燈籠--紙燈、紗燈、竹燈、木燈、玻璃絲燈,手拉手奔出門外

一路上呼朋喚友:“打燈籠,烤手來,親親熱熱走出來;天上的星,地上的燈,誰不出來是懶蟲!……”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每條街都是燈的長河

各家商號皆在門前放置長條桌,大摞大摞的爆竹、煙花陳列桌上、讓學徒們盡情燃放,好象是一種實力的比賽,任憑觀賞者評判誰家威風、豪氣

天空地上開了鍋,“爆豆”聲浪中伴著二踢腳“嗵噠”震響,紙屑紛紛,霞光道道,火藥的香氣刺激得人們精神更加昂奮

說是“守歲”,小孩子畢竟熬不過大人,到了后半夜,個個東倒西歪,都去夢“周公”了

正月十五之前,除了看社火,人們大都忙于串親訪友拜年

唯一重要的祭祀就是正月初二迎財神

說起財神,除了商號,一般百姓家并非常年供奉,只是在除夕之前,家家都要請一張財神神圖供起來,到了初二再舉行迎財神儀式

初二后半夜,大人們起身打開大門,備好鞭炮

此時就有挑夫挑著一擔水,扛著一捆柴(秫秸,象征財寶),走進大門

只聽挑夫口中唱頌: “一進門來把頭抬,財神老爺請進來,主家安康萬事興,保佑來年大發財

”然后高呼:“送財送水來啦!” 這時鞭炮齊鳴,老叔等人打躬作揖,迎挑夫進院中,一捆柴立于北墻,貼上福字,兩桶水倒入缸中,也貼上福字,將一紅包遞于挑夫作賞錢

然后進入佛堂,向著財神焚香叩頭,大人們互相抱拳致意“恭喜發財”

禮畢,將財神神圖焚燒升天

這一風習好象說財神老爺散財之后,不屑在凡人家久留,主兒家要管接管送

看來,腰纏萬貫的財神身價高多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