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農產品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國貿問題,中國農產品國際分工想要發揮更大優勢,應該從哪方面做努力)

时间:2024-05-11 05:08:15 编辑: 来源:

民經濟的貢獻, 又體現出土地所包含的資本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二) 產品貢獻

1、農業具有提供糧食、農副產品以及工業加工原材料的基本功能。

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 中國農業連續登上幾個臺階, 一舉告別了中國農產品短缺的歷史, 并在幾個不同時期表現出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產品的結構性過剩。20世紀90年代中期, 我國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 從長期短缺轉向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 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糧食生產總量從1978年的6095億斤迅速發展, 相繼跨越幾個臺階;近年來, 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 2013年糧食產量超過1萬2千億斤, 2015年糧食產量達到12429億斤, 是1978年的兩倍, 并實現了從2003年以來的“十二連增”。 (2016年糧食產量為12325億斤, 比上一年有所減少) 11同時, 不僅產量不斷增長, 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也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連續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 2017年上半年合格率達到97.6%。

2、農業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原料。

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的工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以農副產品加工部門作為主導部門, 我國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 約有30%直接來自農業, 輕紡工業占80%以上。21世紀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 2016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1萬億元, 占制造業比例為19.6%13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重要民生產業。還有一些工業部門雖然不直接以農副產品為原料, 但它們依賴于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那些部門的增長而增長。所以農業品的生產規模及其增長決定了工業品的生產規模和增長。農業的產品貢獻, 支撐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國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6年底的58.52%;2016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1.2%。 (1)

(三) 市場貢獻

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 農村必然是國內工業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農業人口需要購買服裝、日用品等生活資料;而農業的擴大發展需要化肥、農藥、除草劑、農業機械、及房屋建筑材料等生產資料的消費。1978年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所占比重高達全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65%。2016年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6503億元, 增長10.9%, 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14.0%, 增速自2013年以來保持快于城鎮態勢14。經濟發展, 農民生活水平提高, 為農村消費品市場增加了強大的需求拉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后, 在農業生產中物質投入不斷增加, 農業發展對工業產品需求的增長, 不斷刺激工業擴張, 對工業化和國民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至2016年的10752元, 扣除價格因素, 是1978年的12.5倍。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 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129.8元。15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農業生產資料的消費大幅提升。全國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末的884.0萬噸增長至2016年末的5984.1萬噸。1978年末, 全國大中型拖拉機55.7萬臺, 小型拖拉機137.3萬臺, 共193.0萬臺;2016年末, 全國大中型拖拉機645.4萬臺, 小型拖拉機1671.6萬臺, 共2316.0萬臺16。農村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的不斷擴大, 進一步成為拉動相關工業品制造業的強勁動力。

(四) 外匯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 農業對于國民經濟的外匯貢獻主要以節約外匯支出和通過出口換匯增加外匯收入兩種方式實現。

1、節約外匯支出。

通過本國生產的糧食、農副產品及原料等農業產品滿足國內消費, 以此減少或者替代進口, 從而節約了大量外匯, 減少了外匯從本國流出。在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業對外匯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節約外匯支出方面。

2、增加外匯收入。

一方面, 在工業化初期, 國家工業基礎薄弱, 急需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國內短缺的原材料及高水平的生產技術, 因而需要大量外匯。在外部投資不足的情況下, 工業化發展所需要的外匯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初級農業產品的出口換匯。另一方面, 由于我國大部分工業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不高, 國際競爭力較弱, 農業的出口創匯是平衡我國外匯收支的重要手段。

新中國成立以后直至2003年之前, 我國農產品貿易持續順差, 2004年開始才出現逆差, 國家主要靠農產品出口獲取外匯來支持國

新古典貿易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誰能更好解釋現今中國的農產品貿易格局

新古典貿易理論能更好解釋現今中國的農產品貿易格局。

新古典理論之所以稱為新“古典”,是因為其多數假設前提與古典理論相同,是古典理論的發展。 現代貿易理論即為新貿易理論之所以“新”,是因為其假設前提與古典與新古典理論的差異巨大,包括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動態發展等。 貿易的原因在于價格的差異。通過分工實現相對單一的生產,如果存在規模經濟,會降低生產的平均成本,從而降低價格,引發貿易。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