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南京遂之源貿易有限公司(租界的影響)

时间:2024-06-16 13:00:12 编辑: 来源:

獸醫在牲畜的胃中發現了有害物質,刑偵人員認定這些牲畜都是被人蓄意毒殺的,隨即成立11·30專案組全力展開調查。原本小小的鄰里糾紛卻引起當事人的報復心理,蓄意投毒,欲蓋彌彰,終究逃不過法律的制裁。

(《今日說法》 20190411 出頭)

17、2018年4月,河南省濟源市公安局接到線報,一個名叫呂家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行為,疑似是網絡傳銷組織,警方立即展開調查。經過深入調查,警方發現這竟然是涉案人數達38萬人,覆蓋全國18個省市,涉案金額達到18億元的特大傳銷案件。警方提醒,傳銷像賭博,害人害己,大家切勿被犯罪分子各種夸大、虛假的宣傳手段所迷惑。

(《今日說法》 20190412 暴富神話“呂家傳”)

18、2018年1月,恩施市公安局禁毒大隊民警在工作中發現,一名男子正在當地悄悄販賣冰毒。據吸毒人員反映,該男子所售冰毒貨源穩定,價格很低,引起了辦案人員的關注,這反映出在恩施隱藏著一個秘密販毒網絡,于是一場收網行動就此展開。

(《今日說法》 20190413 收網(上))

19、有人發現村子里來了一個奇怪的人,他給小朋友們發雪糕吃,卻等大家吃完雪糕再把所有的雪糕棍和包裝紙都收走。警察找到這個怪人卻發現他自稱是虎子的親生父親,這個人究竟是誰?和虎子被綁架的事情有沒有關系?本期《鄉村警察故事》繼續為您講述。

(《今日說法》 20190408 鄉村警察故事)

20、我國明令禁止進口二手車貿易,但這些二手走私豪車,如今卻在互聯網平臺上公開售賣、招攬顧客,令人驚詫。

央視《今日說法》欄目曾在2014年播出過一期名為《十億走私網》的節目,講述了廣西和廣東海關聯手破獲幾個汽車走私集團的故事。其中一個集團的走私路徑,正是由香港經越南芒街,到廣西防城港,再到東莞黃江鎮。走私者白天在越南那邊找人把車裝上小船,晚上趁夜色偷運到河對岸的中國,最核心的走私過程只需要幾分鐘時間。

丁氏輩分

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丁氏祖譜序

四世祖克睿公修譜序

我丁氏創基之始祖也,明世居洛陽之倒盞村,先世多達者。當明季荒亂,長子岐山公(諱鳳翔)【 】流氛驅擄南下。仁宇公偕次子(諱鳳業)星夜追尋不獲,而岐山公已自襄鄧逃歸于洛。聞父偕弟南下,旋匍匐向南,轉尋至南陽石橋鎮,父子兄弟相遇,喜出望外。

時盛朝御極,逃流略定。幸有牛二車一,欲星馳回洛,光復舊業。奈一牛忽斃,不可行,且聞洛邑遭殘破甚慘,不堪回首。因就石橋結廬舍,辟草萊,遂家焉,綿延至今。【后】者咸謂天定之,然非祖功默積于前,流逃中淪喪者不少,烏能易地崛起而肇基之盛若此?至二世岐山公,偕弟(諱鳳業)服先疇,增前業,動心忍性,積德行善,而家道漸亨。至三世玉佩公(諱璜),寢熾寢昌,大振宗風,行仁講讓,扶危濟困,聲譽播于遐邇,蜚宗德之盛。有以繼起于后世之旋起旋蹶者,也(亦)不少,又烏能瓜瓞益綿,衣冠益盛,鳳毛麟趾,翽翽振振若是哉?故曰:天定之,而實由人定之也。今大宗四世孫宗子太學(諱克睿)與賢昆季輩,悲遠譜之喪失,難以稽改,計自南陽入籍以來,已經六世。(欲)纂譜系,修祠宇,命余作序。余欣然操管,謂此盛舉不惟春露秋霜,上達木本水源之悃,而且左昭右穆,下聯同氣連枝之誼。以此步芳規遵遺范,貧富不相【耀】,貴賤不相隔,賢愚不相棄,血脈相貫,有分形無分氣;痛癢相關,有異爨無異派。則本以達本而枝之茂,無時已源以開源,而流之長無時息將和,氣日薰休,徵日萃受,厘者皆受。易之英夢熊者,皆夢松之彥其昌。大豈易量哉!

龍飛乾隆二十三年菊月 彀旦

揀選知縣辛酉科舉人同里年家眷弟游處厚謹識

日照丁家

說起日照丁家,不由得使人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那場浩劫。文革間,聽說上面的一位大人物對青島開展的“一打三反”很不滿意,說什么“日照的丁家、諸城的張家、清朝的遺老都跑到青島去了”,言外之意好像青島應該挖出些很大很大的階級敵人來。筆者當時正在青島休假,閑談中曾問起家父。據家父言,日照丁家要數丁惟汾官大了,解放前一部分丁家人去了臺灣,還有的在海外。而今在青島的丁氏人家,大都是些工人、教員、職員、店員之類。話說到這里,筆者僅就所知,略談一下日照的丁家。

右海公名聲傳鄉里 日照丁氏繁衍生息

說起丁家,還要從明朝開始。明朝初年,自江蘇北部海州地區有個叫丁順的,舉家遷居到日照城南的劉家寨東側兩河里,因沒文化知識,只得以開荒種地為生。幾經繁衍,人口漸多,后來人稱此地為丁家莊。以后又有徙居濤雒者。隨著人口家戶的增加,丁氏慢慢的分布于日照南北各鄉鎮。

到了明朝的天后年間,濤雒有位叫丁允元的,字長仁,號右海,考上了舉人。后于崇禎年間又中了進士,人稱右海公。出任過給事中、蘇州知府、廬州兵備道之職。

明朝后期,徭役甚繁,各方地主豪強又趁機作亂,壓迫百姓,剝削十分慘重,真可謂民不聊生。有點土地的百姓常被逼得傾家蕩產。當時朝廷重科舉,凡為官人家,有免除徭役之特權。有些地方的鄉民百姓便不講代價的將土地交與為官者,為求得保護而甘做佃戶。這樣,鄉里便出現了家上有上千頃土地的富貴人家。

右海公為官后,也有來交土地的鄉鄰,一時受保護之人頗多。右海公把土地接下后,祭祀過土地神,然后囑令其家人將地券全部以火焚之,并還土地與鄉民百姓。百姓見此,無不感激落淚。自此,右海公之事跡傳遍日照。

右海公在廬州為官時,有個邪惡之徒胡作非為,暴戾恣睢,一時冤死的人很多。右海公調查后拍案而起,與這個人進行斗爭,并拯救出兩千余人,平民百姓都非常感激他。

然而,此事被上面的官員得知后,上奏一本,是右海公被革職。他憤然而去。后此事雖經查明,補封他為榆林道,但他的仕途從此而止,沒有再做官。

自此。百姓更崇敬他,他的聲望也越來越高,這件事也成了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右海公的后代做了官的,也都能以愛民為本,為民辦事,繼承了先輩的作風(右海公之事見“蘇州名宦祠”、“廬州德政碑”)。

明朝一代,270余年,丁氏人口繁衍增多,不是也有遷到別處去的。如山東之莒縣、臨沂、安邱、濰縣、即墨、海陽等地。

清朝一代,近300年間,日照丁氏一族共有進士15人(內翰林2人),舉人34人,恩、拔、優、歲、副貢生60人。因科名較多,家風忠厚,丁氏在日照被尊為望族。隨著清朝這個最后的封建王朝的滅亡,興起于隋文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歷經唐、宋、元、明、清,長達13000余年的科舉制也隨之消亡。

“七七”事變后,我國的西南、南北、東北都有丁氏人家,乃至歐洲、美洲,亦有丁氏族人流寓定居。

留學參政筆耕 惟汾留名丁氏

西方國家的教育制度在清朝末期已傳播到中國。到了民國時代,各地大、中、小學校如雨后春筍在各地破土而出。

此時,丁氏人才更盛,文武專科以上者不下二三百人,內有博士、碩士三十余人。出國留學之風在日照也悄然興起。

丁惟汾是出國留學者之一。1904年,丁惟汾(1874-1954)赴日本的明治大學學習法律。次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1912年任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后參加護國、護法運動。1924年奉孫中山之命到北京設立國民黨北方執行部。1927年后任國民黨青年部、宣傳部、訓練部部長,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著作有《毛詩解故》、《毛詩韻律》、《爾雅識品》等。另據筆者所知,民國年代,丁惟汾為國民黨元老之一。其與先夫人生有四女一男,長女丁玉倩,二女丁玉仙,三女丁玉儉,四女丁玉修,一男少亡。夫人故后,與后娶夫人生有一女一男。男孩名叫丁履全,女孩名叫丁玉雋。玉雋初中初中畢業后,去日本留了幾年學,與黃炎培之子黃萬里結為夫妻。

租界的影響

它屬于中國領土,但中國政府卻不能直接管轄。它擁有相對獨立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這種特殊的格局,給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帶來了極為復雜的巨大的影響。

上海開埠以后,外國人源源而來。1843年開埠時,上海有登記在冊的外國人26人,1865年有2757人,1900年有7396人,1910年為15012人,1942年增加到150931人。以1843年到1942年首尾一百年比較,平均每年增加1400人。1910年以前,在上海寄居的外國人主要是歐美僑民。以1910年為例,這年在上海居住的15012個外國人中,屬于英、法、美、德、葡等歐美國籍的人為10518人,占三分之二以上。以后,日本人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二、生活方式

隨著西方僑民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社會生活方式被帶進了上海。

明末利瑪竇、龐迪我等西方傳教士來華,著中國服飾,用中國語言,行中國禮節,其目的是為了傳教的方便,盡量減少中國人對西人西教的排拒。因此,那時西人來華,西教入華,西方人的社會生活方式則基本沒有被帶入。鴉片戰爭以后,情況與二百年前有很大不同,西人是帶著戰勝的威勢、倚恃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來到中國的,他們不愿意也沒有必要改變自己衣著、語言、禮節以適應這塊陌生土地上的習慣。他們努力按照自己母國的習慣生活著。

西方男子工作、會客常著西裝、革履。這種服飾在今日早已為人們所習見,用不著具體描述其樣式,但在上一世紀的上海,尤其在開埠初期,它與世人習見的長袍馬褂全然不同,可算奇裝異服。至于西方婦女,與當時中國婦女差異更大。她們不但全不纏足,而且衣著華麗,公然出入社交場所。

飲食方面,西人努力保持原有的習慣,吃面包,吃牛肉,喝牛奶,喝咖啡。1855年,英商霍爾茨面包房開辦,1858年,制造面包等食品的埃凡洋行開辦。1881年,法租界就有三家面包店,所用面粉全從美國舊金山運來。此前,一家英國人已在上海開了一個奶牛場,有奶牛168頭,每天可生產一千公升鮮奶。西人愛吃的各種蔬菜也被引進上海,諸如蕹菜、色拉菜、包心菜、蘆筍等。時人記載:

北郊外,多西人菜圃。有一種不識其名、形如油菜而葉差巨,青翠可人,脆嫩異常。冬時以沸水漉之,入以醯醬,即可食,味頗甘美。海昌李君壬叔酷好之,曰:“此異方清品,非肉食者所能領略也”。蕹菜一種,亦來自異域,莖肥葉嫩,以肉縷拌食,別有風味。

冰塊是西人生活必需品之一,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還沒有現代化的制冰設備,無奈,洋人只好在冬天將冰藏在冰窖里,留待熱天時用。他們還從遙遠的北方將冰運到上海,不過損耗很大。1851年夏天,因上年冬天儲冰太少,洋人便在報紙上大叫“無法在整個夏天享受到這種有益健康的奢侈品”。一個冰窖的主人乘機哄抬冰價,對其所藏的冰塊開出驚人的售價,大發其財。

啤酒是洋人酷愛的飲料。洋人先是從西方運來,后來便在上海設廠制造。光緒初年,上海埃凡洋行已開始制造啤酒,每年生產數千擔。滬產啤酒遠比從西方運來便宜。據載,1877年,從英國運來的啤酒,每斗銀洋一元,而埃凡洋行所產,每斗僅銀洋半元。當時中國人不知啤酒用何物何法制成,以其未頗苦,稱其為“苦酒”。有人專門寫信到格致匯編社詢問此事,說是“西人飲苦酒,言能補身,不知用何料何法為之,能否多飲?”

居住方面,西人在上海開埠初期所蓋房屋,多屬洋式平房。這種平房包括一個長走廊,以適應天氣炎熱時避暑需要。當然,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樓房。以后,洋人住宅日趨講究,風格也多種多樣。至五十年代,上海英租界“布滿了華麗的房屋。這些建筑物各依其所有人的嗜好而設計。其形式有仿希臘的廟宇,有的是仿意大利的王宮”[9]。西式花園洋房也多了起來,這種洋房多為二層,樓上為主人臥室,樓下為客廳,另有花園、后

搜索关键词: